首頁歷史 > 正文

再探檜樹李(3)

2021-09-22由 許鴻賓 發表于 歷史

解放前有北大堤嗎?

我之所以重視檜樹李,除了老槐樹,還有一個原因:因為這個村子的位置很重要,正處在老王坡東大堤和北大堤的交接處。

再探檜樹李(3)

東大堤在檜樹李村東南角拐彎向西。

北大堤,古已有之嗎?我曾帶著這個疑問,查閱到下面的記載:

1950~1951年,由許昌、信陽兩專區完成滯洪區北堤(即乾河南堤)1650米

培修

,新建新溝口至淤泥河間東大堤848米,培修加固淤泥河左堤2000米。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確:舊時就有北大堤,稱“乾河南堤”(乾河就是洄浀河),1951年做的只是“培修”,不是“新建”。

但檜樹李的村民說,舊社會沒有什麼堤壩,汛期來洪都是依地勢自然下洩;解放後建滯洪區時,給每個村子都修了一圈護莊堤;1975年大洪水後,又將護莊堤東西相連,成為現在的“北大堤”。

再探檜樹李(3)

北大堤。堤北為王馬店村。

兩種說法,孰是孰非,有待繼續考證。

洄浀河到底叫啥名兒?

上文提到的“乾河”,是洄浀河的別名。洄浀河發源於漯河牛行街,本是源匯區的排洪通道,經幹河陳流入西平人和,在檜樹李南500米處向東經沱溝匯入黑河。後來多處河道被截留佔用,成為名副其實的幹河。

再探檜樹李(3)

檜樹李東南角的洄浀河,已經失去了河道的模樣。

很奇怪的是,這條河在檜樹李村民口中並不叫“洄浀河”,而是叫幹河、乾河、泥河、裡河等,竟然還有人把它跟東邊的黑河混為一談,說它就是黑河。

我推測,這條河的準確名字應該是乾河或幹河。一是史志上有“乾河南堤”的說法,二是河的上游有“幹河陳”這個地名。新溝排澇閘旁邊有塊河長公示牌,上面寫的也是“幹河”。

再探檜樹李(3)

新溝排澇閘旁邊的河長公示牌。前方是沱溝村,左側的洄浀河已消失不見。

為啥會有“洄浀河”這個叫法呢?可能跟趙付友老師有關。趙老師出生在檜樹李旁邊的洄浀趙, 又是位文人,他想給家鄉的小河起個文雅的名字,這是人之常情。跟“乾河”、“幹河”相比,我也覺得“洄浀河”的叫法更好。可惜河已譭棄。不然,大家一起去做推廣工作,把“洄浀河”這個名字固定下來。

再探檜樹李(3)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