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憫農詩人”李紳原來是個大奸人

2021-09-19由 歷史的劇本 發表于 歷史

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里,收錄了李紳的《憫農》:尤其是那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被無數代人傳唱,同時告誡我們要愛惜糧食,不要暴殄天物。

“憫農詩人”李紳原來是個大奸人

因為《憫農》,後世人對李紳的印象一直是體恤百姓的偉大詩人形象,但歷史中的李紳卻有著不堪的一面。作為一個詩人,李紳從來不甘於做一個悠閒山林的詩人,而是一心躋入官場,成為唐朝宰相。在此之前,李紳曾擔任地方官,並且,在地方上橫收暴徵,禍害一方。很多百姓在其壓迫之下賣兒賣女,而李紳則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史料記載,李紳在六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從小跟著母親生活,因為自幼好學,李紳從小就才學出眾。青年時的李紳因為遇到農民每日勞作而沒有休息的時間憤怒寫出了《憫農》,影響頗大。公元806年,李紳中了,補助教走上了仕途之路。之後,李紳前往了金陵入了李錡府中,因不滿謀反一事被陷害入獄,在李琦案後長安任校書郎。在為官期間,李紳因為捲入朋黨之爭,和非常要好,也因為德裕步步高昇,官至唐朝宰相。此時的李紳也一改往日是非分明的形象,變得是非不分,非常暴戾。李紳為官期間的暴亂導致當地百姓紛紛逃亡異鄉,然而,李紳卻不以為然,變得更加殘暴。甚至到了晚年,李紳經手的“吳湘案”,成為他一生中最大的汙點,

“憫農詩人”李紳原來是個大奸人

因此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有過悲天憫人之心的李紳會成為一方禍害?

個人認為:

首先是心理問題,從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到唐文宗開成五年(840年),短短的十年間,李紳就像開了掛般從壽州刺史一路升到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即宰相,敕封趙國公。此時的李紳已經徹底被權利矇住了心,遮住了眼。在權利的棒殺下,他就如同一個小丑般,由一個悲天憫人的“憫農詩人”變成了飛揚跋扈,草菅人命的大奸人!

其次就是人性問題,這世間,人性是最經不起考驗的。很多看起來的老實人,其實並不是真的老實,而是欺軟怕硬而已。所謂的“老實”,其實是在壓力下被迫的“服軟”而已,這些人一旦有了作惡的條件,會比別的惡人惡很多。李紳在不得志的時候,所具備的悲憫之心,不代表其本性善良,或許,那時候的他,只不過是沒有作惡機會和條件而已。而當李紳成為地方高官後,自己成為強者,就要開始其“凌弱”的行為了。

一世功名,轉身即空。卿本佳人,奈何為賊?!

“憫農詩人”李紳原來是個大奸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