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老成都】老成都人眼中的四大監,竟然是這樣的. . . . . . .

2021-08-26由 方誌四川 發表于 歷史

成都寧夏街

在今天成都市區中心的繁華大街上,與樹德中學一牆之隔的購物中心“新城市廣場”,曾是老成都寧夏街186號大院舊址,在老成都人眼裡,那裡是一個儘可能避而遠之的神秘所在,被成都人稱為“四大監”,即民國時期的“四川省第一監獄”。

曾經的“四大監”,如今的購物廣場

1949年後的“成都市看守所”,延續了近百年,竣工於1911年6月,直到2001年遷址,可同時關押500餘人。整個監獄呈扇形佈局,分內監(關押已決犯)、外監(關押未決犯)、女監和病監4個部分,因此被坊間稱為“四大監”。在辛亥革命暴風驟雨的衝擊下,“四大監”建成不久,清王朝便被推翻,紛亂的民國歲月接踵而至。

1728年,即清雍正六年,盛九功率西北的寧夏騎兵團入川,其眷屬在此一帶購地建房,初名“盛家口”,以後逐漸形成街道,便改名寧夏街,毗鄰滿城。

據說每個城市都有一個大籮筐,籮筐裡裝滿許許多多關於這個城市說不完、道不盡的故事與傳說。而這些故事和傳說,需要一些古老的東西來承載和傳頌,譬如那些古老的城門,古樸的民居,幽深的巷子,磨蝕的青石板路。就象珍珠需要絲線來串連一般,有了一條絲織的彩色絛線,珍珠才會一顆顆閃耀出迷人的光彩。

漫步街頭,高樓林立,滿目喧囂,處處繁華,唯有舊街巷,象一個垂暮老人,一個拄著柺棍站在街頭,感嘆世事的變換,一個坐在家門口,回憶著往日的故事。

涼月送歸思往事,落英飄去起新愁。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新事物取代舊事物是歷史發展的定律,但有一些東西,成都這座城的傳說和故事,以及承載這些傳說和故事的古老街巷和建築,會一直傳承下去。因為,這是一個城市的記憶。

擴充套件閱讀

四大監

寧夏街那一帶最有名的地方是“四大監”,它的前身是清朝最後一年(1911年),四川藩、臬兩司在改良新政中,仿張之洞在武漢修建的湖廣模範監獄而建,故又稱四川模範監獄。民國時改名為四川陸軍監獄,以後又更名為四川省第一監獄。

1949年以後,更名“成都市公安局看守所”,現已遷到西郊的郫縣安靖鎮,但“四大監”這個俗稱一直被老成都人喊到今天。

當年,在這一片街區裡,能有這麼一座連體建築,是很扎眼的,獄吏謂之“王八樓”,因獄中的五排監舍以中心崗樓為圓心散射開去,狀似王八而得名,也有點相似於美國“五角大樓”。這座牢房始建自清末時期1910年(宣統二年),次年完工,遂即投入使用。

史料記載,其內部格局很有特點,由於中心崗樓與周圍各監舍筒道相連,因此看押人員只需在崗樓裡繞一圈,就可看到各排監舍的情況。在當時監控手段比較落後的情況下,這種設計可謂十分給力,相當的時尚與科學。

回望歷史,歷代關押罪犯皆由地方郡縣衙門負責。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戴鴻慈等五大臣到歐洲考察憲政回國後,立即著手變革,改刑部為法部,設典獄司,並改刑部監為“管守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京師法律學堂開設了監獄專修科,特聘日本國監獄博士小河之次郎為教習。宣統元年,法部尚書戴鴻慈奏設京師模範監獄,並令各省一律仿效成立。

所謂“模範監獄”,即是監獄的樣板,與歷代衙門相比,不但在建築上效仿西方,同時在管理人員選擇、管理方法上也具備現代的色彩。

模範監獄建成時,對管理人員的錄用選擇標準極為嚴格,必須符合“相貌端正,有文化、有傢俬,不靠做監獄管理人員養家餬口”三個條件。

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奏陳省城模範監獄開辦情形折”中曾說:監獄管理之法“兼採東西各國監獄之式……以為通省模範”。民國二年《北京監獄紀實》一書載:“就省城改建為模範監獄,京師設新監獄,尤模範中之模範。”其實,四川作為內陸省份,在建設模範監獄過程中,一點也不落後,步步緊跟。這“四大監”之所以有名,除了它處於市中心的位置因素,更多的還是因為它是經過老佛爺慈禧太后首肯後,在四川建造的第一所模範監獄。

史料記載,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由於長期割據混戰,無力發展經濟,整飭政治,其監獄近代化的程序比較緩慢。時有1700多所監獄,其中絕大多數是清代舊監。

到了1926年,全國所謂的新式監獄也僅建60餘所。在政權頻繁交替的狀況下,北洋政府進行了一些改良監獄的活動,籌建各類“新式監牢”。

民國北京第一監獄,是當時最大的監獄,也是裝置最齊全最豪華的監獄,關押過許多重要人物。

四川的四大監也效仿,監獄會時常接一些外來單子,給犯人們安排一些活計,比如男犯幹打磚之類等粗活,女犯則編藤器、撮麻繩之類簡單而又安全的勞作。

民國時期,監獄裡的獄卒有時對待犯人還比較人性化,比如陳獨秀被關押在南京老虎橋監獄時,條件還算不錯,可以看書會客。陳獨秀也就真的將監獄變成了研究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