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明王朝的餘暉:崇禎十七年考(四)

2021-06-25由 壽山石痴的茶葉罐 發表于 歷史

大明王朝的餘暉:崇禎十七年考(四)

北京保衛戰

袁崇煥和孫傳庭的死,使得大明王朝既失去了對後金入關的掣肘,又失去了對起義軍的阻遏,起義軍由西向東,清軍由北向南,大明王朝在兩個巨鉗夾擊中,再無生還可能。這個時候,如果崇禎想跑,依然還是有機會的,大明王朝也有獲得喘息的機會和覆盤的可能。可是,這個機會被文官們給毀掉了。

1644年的2月20日,李明睿提出了逃跑方案。皇帝逃跑決不能稱逃跑,要麼稱“巡”,要麼稱“狩”,當然稱祭祀也是可以的。這個道理就連慈禧尚且懂得,大明帝國的皇帝自然明白。因此,路線安排為去山東曲阜朝聖,之後由人護送去淮安,再由南京的兵部尚書史可法帶人到淮安接去南京。路線安排得不錯,可問題來了,沿途需要安排官軍保護,沒兵。李明睿說,可以募兵啊。崇禎說,沒錢。李明睿說,沒錢沒關係啊,您掏私房錢,募些兵保護您南逃。崇禎帝說,讓我掏錢不行,去南京是公事,應該國庫出錢。李明睿說,那就提交朝堂商討吧。

大明王朝的餘暉:崇禎十七年考(四)

于謙

第二天,1644年的2月21日,這件事提到了閣臣會議上。馬上就有人提出來反對,反對的不是該不該由國庫出錢,反對的是走。文官認為,皇帝不能走,這個時候應該與社稷共存亡。

理由有三條,還是挺有道理的。

第一,確實沒到最後一刻,因為吳三桂的關寧鐵騎還在山海關擋著後金,如果同後金議和,再把他調回來,起義軍彈指可滅。

第二,北京城又不是第一次遇險了,自崇禎初年起,北京城已被圍過四回了。當然圍就圍,少數民族往往搶點東西就跑,攻城絕不可能,城池堅固,更不會被攻破。所以北京城戒嚴這件事對於崇禎君臣來說,不是什麼新鮮事。

大明王朝的餘暉:崇禎十七年考(四)

史可法

第三,就在一百多年前,土木堡之變北京城被蒙古人給圍過,那時于謙堅決反對南遷,拉著皇帝堅守,最終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事實證明,堅守是有道理的,不僅保住了錦繡江山,還搏得了忠臣良將的千古美名。而提出南遷的徐有貞,被當做奸臣罵了許久。所以一百多年後,討論這件事情的崇禎文臣都想起了這件事,不能跑,跑就是奸臣,就是投降派。大臣們三緘其口,都不願當奸臣,崇禎雖想走也沒辦法。

前方敗報不斷地傳來,又有人提為保大明基業永續,應該送太子去南京。崇禎心裡不高興了,什麼意思?讓我在前線打仗,我兒子到後方稱帝去?

大明王朝的餘暉:崇禎十七年考(四)

唐肅宗繼位

光時亨這時不失時機的進言道,皇帝不可效仿唐朝寧武之故事啊。安史之亂時,唐玄宗跑了,他的兒子唐肅宗在寧武稱帝,後來唐玄宗回來後只好當太上皇,晚年悽悽慘慘的。再說,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和明景帝關係複雜,國無二主啊,搞不好又得出現奪門之變,不好處理啊。崇禎非常生氣,據傳,在朝堂上把桌子都給踢了,不歡而散,這件事就又擱下了。

李自成本不想攻城,一直在請求崇禎帝封王,然後去抵抗後金,可以說,是給足了崇禎帝面子和機會。然而,崇禎沒有妥協,拒絕了李自成的請求。

李自成無奈,只好攻城。面對堅固的北京城,毫無攻城經驗和攻城裝備的義軍竟然沒遇到抵抗,一天之內就破城了。幸福來的太突然了,不僅出乎崇禎帝意料,也讓義軍大跌眼鏡。

直到李自成破城的最後時刻,文官都沒有就南遷之事達成共識,一個決策尚且拖延時日,更別提出錢出力了。難怪崇禎在決意死社稷的前面幾天,心心念唸的都是四個字“文官誤我”。

君臣關係如此之差,北京保衛戰不戰自潰,朝堂上到底發生了些什麼呢?

參考文獻:

1。《晚明史》樊樹志

2。《崇禎皇帝傳》苗棣

3。《甲申三百年祭》郭沫若

4。《明史》

5。《崇禎長編》

【以上內容及圖片主要來自百度詞條,參考文獻在文末標出,如有侵權,請聯絡刪稿,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