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家居 > 正文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2021-09-26由 十二聊生活 發表于 家居

2021年9月25日下午3點,“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林國成,姜濤藝術收藏展”在昆明蒔季植物客廳正式開幕。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本次展覽由蒔季植物客廳聯合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服務貿易專業委員會、國家文化貿易學術研究平臺、九三學社雲南新社員委員會、大象好在、王府井滇池小鎮舉辦。當天下午,來自藝術、植物和科學領域的專家學 者、業界代表匯聚一堂。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展覽以美麗的植物配合藏家們收藏的藝術奇珍。蒔季植物客廳主人王建鋼先生表示,植物喚醒空間,藝術點亮生活。從海洋到陸地,植物靜默而有力的履行著“先鋒生物”的重任。植物是文明的開端,植物展現著自然哲學。蒔植一株植物,本身就是在觀察、梳理、欣賞一種生命邏輯關係。中國園林以“道法自然”的手法來創造“第二自然”,傳遞著“天地人和”的文化內涵。植物給予人類心靈滋養,是喚醒人為空間最好的媒介。植物的進化過程也是一種自然藝術,而植物形態上的美學又為藝術創作提供了無限的靈感。由此誕生的藝術作品展現了生命的無窮張力,也點亮了我們的生活。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開幕活動中,特別茶人李瀏華,青年科學家蔡金明,蒔季王建鋼,典亞藝博中國區經理李易澄,文化貿易學者收藏家姜濤,藝術家收藏家林國成等圍繞議題《文明互鑑語境下:古代文明與當代世界的對話》,進行了深入探討。

東西方文明碰撞火花

藝術家收藏家林國成先生以藝術的交融為例,探討了東西方文明的碰撞。他認為在歷史的長河裡,文明與文明之間如物種演化一般,也在相互促進,不斷地演化更替。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從18。19世紀廣州出發銷售至歐洲的通草畫,它向當時的世界呈現了大清的習俗風貌,並留存了很好的視覺資料。同時期日本的浮世繪版畫也銷售至歐洲,開始了東西方更大規模的視覺交流。而西方傳入的博物學科博物畫也在亞洲產生影響,以科學觀察的態度與需求和東方的工筆畫結合,產生了動植物的博物畫和東方傳統中國工筆花鳥畫相互輝映的局面。

由此,林國成先生丟擲問題:我們如何去觀察?一個多樣的自然,一個多文明共存的世界?

他以瓷器為例,梳理了瓷器在文明溝通中的璀璨歷史。譬如十五世紀中南半島的北部綠釉風格陶瓷和雲南玉溪綠釉陶瓷有某種神似的關聯,文明的多樣性與互動之美從未斷絕。古今銜接,海宇關聯,從日本反映唐人生活的屏風繪畫到古滇國青銅器物的當代繪畫再創作,還有昆明夏季聞名全國的藍花楹街景繪畫。再由瓷器講到探索茶馬古道上文化貿易的典型——野性雲南的茶之道,它們的美學呈席,在本次展覽上也會有所呈現。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從通草畫看文化貿易

文化貿易學者收藏家姜濤則從文化貿易史實證關係進行了思考,貿易是文明發展的助推器,通草畫作為藝術的載體,外銷畫的存世品及其研究表明西畫傳入中國的重要途徑:東西方文化貿易活動。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外銷通草畫是歐洲人瞭解東方古老帝國社會情況的鮮活文字,中西文化貿易過程中,通草外銷畫的出現和發展完成了西畫在中國民間大範圍傳播的使命。通草畫在19世紀中外經貿以及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極為重要作用,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中西方交流的橋樑。

科學精神與文化藝術融合

青年科學家蔡金明則以福樓拜的“藝術和科學總在山頂重逢”作為切入點,向聽眾們介紹了科學是對自然的理性認知,藝術是對自然的感性理解,生物多樣性是對自然的多彩展現。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從石器時代到陶器時代,再到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材料科學的發展讓人類文明的藝術表現更加多元。科學是理性之美,藝術是感性之美,生物多樣性是天選之美,讓科學、藝術、生物多樣性在這裡碰撞美的火花,點燃思想的昇華。

“文明互鑑-多樣性的力與美”展覽開幕 從藝術看文化交流

開幕活動上,還邀請了一位特別嘉賓——英雄李瀏華先生,李瀏華先生在現場親自泡起普洱茶,用植物喚醒藝術空間,這種傳統與當代結合的展覽方式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據悉,本次收藏展將持續一個月(9月25日-10月25日),參觀者可以欣賞到綺麗豐富的收藏品,感受文化多樣性下凝結的藝術結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