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金子:“窯”遠記憶

2022-06-18由 鄉土賒旗 發表于 美食

金子:“窯”遠記憶

無論走多遠,家鄉總是我們最溫暖的牽掛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給在外打拼的家鄉遊子一個寄放心靈歸宿的地方

鄉土文學

“窯”遠記憶

作者 | 金子

老家村子西南角,有座幾十年的土窯,由於長期廢棄,它被灌木和雜草覆蓋著,滿目瘡痍,難見真容。每當我路過,思緒就像一株株藤蔓纏繞著我的心,總會有許多美好的回憶浮現在腦海裡。

那是改革開放初期,生產隊還未解散,為了改善居住條件,每個生產隊幾乎都建有土窯,用來燒製磚瓦。初中畢業那年,村裡大部分家庭都蓋了新房,我家八口人還住在舊的用土坯蓋的房子裡。由於家庭貧寒,二哥已經不上學了,在家幫父母幹活,也到了提親的年齡。如果沒有幾間新瓦房,媒人是不會來提親的,於是我家也準備創造條件蓋新房。那時候蓋房雖然不用花許多錢,但是比較費工夫,磚和瓦都需要自己做,然後在窯裡面燒製出來,才能基本具備蓋房的條件。

要製作磚和瓦,首先需要選粘性較好的泥土,不含沙子,石子,這樣的土經過踩踏、才能成型,土質不好就沒有粘性,是不能成型的。我們選好了自家自留地裡的土。我和二哥用架子車拉土,用鐵鍬一鍬一鍬地挖,然後裝在架子車上。裝滿後,我牽著牛,二哥拉車,拉到我家的場地裡。到場地後,一個人扶著車子把,另一個人用糞耙子扒土,卸完土,再去拉,整整拉了一週,才算完成拉土任務。

制磚和瓦還需要細沙,要到村西邊的金付莊河裡去拉。金付莊離我們村約有三四里地,河灘里拉車很困難,所以一天只能拉兩車沙。

沙土準備齊後,就開始挑水和泥了。把土堆用鐵鍬攤平,把中間的土往周圍堆,形成一個圓型坑,中間低,四周高,把挑來的水倒在中間的坑裡,一直把水倒滿為止。挑水不僅磨肩膀,也累腿腳,一天挑水下來,肩膀磨腫了,腿也疼了。土用水浸泡後,和易性就明顯增加了,就脫去鞋,牽著黃牛在土裡反覆行走,以便把土和水充分混合均勻。

為了便於制磚,還要撿出泥土裡面的石頭、樹根、碎瓷片等雜物。泥土充分混合後,就有了粘性,用腳踩進去很難拔出來時,粘度就夠了,可以做磚坯了。由於反覆在泥裡走來走去,腳底起了“癢疙瘩”,奇癢無比,用手挖得流血,也止不住癢。

金子:“窯”遠記憶

泥和好後,就開始正式製作磚坯了。把制磚模具提前泡在水裡,全部浸溼,然後把模具裡面的垃圾清理乾淨,擺放在自己面前的地面上。我就蹲在場地上,用雙手挖泥,在沙土上面揉搓成一個磚坯大小的泥塊,然後用力把泥塊摔入模具的一個格子裡面。一個模具有四個格子,一次可以成型四塊磚坯。把一個模具裡面的四個格子全部摔滿後,用鋼絲弓刮平,切去上面多餘的泥土,保持表面的平整。然後就用雙手托起模具,到灑滿細沙的空場地上,用力把模具向下倒放,一次到位,然後雙手再掀起模具,四塊磚坯就穩穩地從模具裡面脫出,安穩地落在地面上了。

這裡需要有幾條經驗,一是把模具充分溼水,清理乾淨,不然脫模困難,會影響磚坯的質量;二是把揉搓好的泥塊往模具裡面摔時,要掌握好力道,用力小了,四周填充不實,會出現缺角,用力大了,泥土就飛濺出模具了,也不好;三是把模具向下倒放時要選好位置,用力一次性快速扣下,磚坯才能順利地一次性脫出,一次成型。如果不能順利地一次性脫模,磚坯就不能一次性成型,就會出現變形,產生“廢品”。一開始我掌握不好,經常會出現“廢品”,經過一上午的實踐,下午再製作磚坯時,就有些得心應手了,效率和質量大大提高了。

金子:“窯”遠記憶

磚坯在場地裡曬幾天,水分蒸發一部分後,就可以把磚坯立起來了。立起來一塊塊地擺成一排,然後用模具輕輕地拍打三個立面,使之四角垂直不變形。再過幾天,磚坯已經幹了六七成,把磚坯隔一塊提上來,壓在底層另一塊磚坯上,形成上下兩層懸空結構,便於磚坯進一步乾燥。完全乾燥後,就把磚坯碼成町,一層二十塊,碼十層,一町正好二百塊,便於統計數量。

金子:“窯”遠記憶

磚坯製作完畢後,就開始製作瓦坯了。製作瓦坯用泥比磚坯嚴格,泥土裡面不能有一絲雜物,而且一定要反覆“和泥”,把泥和得有筋道才行。就好比做拉麵一樣,把面和到“家”,特別筋道,有韌性,拉成細絲也不會斷裂。要想做出好瓦坯,把泥和好是根本。我哥倆用專用的泥鏟,一鏟一鏟地反覆翻垛,把泥從一垛翻到另一垛去,如此反覆幾次才行。這可是個力氣活,泥越和粘性越大,剷起來越費力。

金子:“窯”遠記憶

瓦為弧形,一頭寬一頭窄,而且寬的一頭略厚,窄的一頭略薄。做瓦坯也有專用的模具,是一隻由活動木板拼接而成的木“瓦筒子”,圓形的筒狀結構,帶兩個手把,方便用手提。也是先把“瓦筒子”溼水,外表清理乾淨。

在“瓦筒子”外面需要套一個圓形的布套,布套也要用水洗乾淨。把套好布套的“瓦筒子”放在做瓦專用的一個操作轉盤上,轉盤一般用馬車輪改裝而成。和好的泥垛一般呈長方形,用細鐵絲把泥垛按一片瓦的高度分割成段。

金子:“窯”遠記憶

在一段泥垛上面用專用的鋼絲弓劃出厚薄一致的一張泥片,用雙手把泥片小心地托起,然後把泥片圍糊在“瓦筒子”外面,接頭處要處理好。然後用拍瓦的木製瓦拍不斷地拍打泥片,推動轉盤慢慢地轉動。經過反覆拍打,泥片已經貼上很均勻和牢固了,再用一個木製的刮板粘上水,一隻手轉動轉盤,另一隻手用刮板在瓦片的表面上輕輕地刮幾遍,使瓦片表面光滑。

瓦片經過拍打和刮磨,上面就會不齊整,這時用一個標準高度的量尺在瓦片上方滑動一圈,量尺上面帶有一個刀片,在滑動時就把多餘的泥片切割了,用手小心把切割下來的泥片除去,瓦坯就初步成型了。

用手提起“瓦桶子”放在地面上,用手輕合兩個把手,把“瓦桶子”從瓦坯中間輕輕提出,再輕輕地揭去附在瓦坯內壁的布套,瓦坯就靜靜地立在地面上了。

等瓦坯水分蒸發一部分後,用專用的提子把瓦坯劃成四等份,以便瓦坯乾燥後用手輕輕在地面上磕,形成四片完整的瓦坯。再過幾天,瓦坯基本乾燥後,也要把它摞起來,形成幾層結構,便於快速風乾。

瓦坯完全乾燥後,就把圓圈狀的瓦坯輕輕地放在地上,用手輕輕磕打,圓圈狀的瓦坯就頃刻“土崩瓦解”,變魔法似的變成四片瓦坯了。把瓦坯一片片碼成垛,蓋好防止雨淋。

磚坯和瓦坯做完後,下一步就是燒窯了,這是個關鍵步驟。我們生產隊的土窯離場地不遠,那時窯的利用率很高,燒窯需要排隊,一家一家按順序來。

燒窯需要用煤,但煤需要到平頂山煤礦去拉。由於二哥我倆年齡小,沒有力氣拉煤,母親就請苗店街我小姨夫幫忙。小姨夫那時二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之時。小姨夫又找了四五個身強力壯的朋友,行程七天七夜,一路上餐風露宿,用腳板一步一步地從平頂山煤礦拉回五車煤。

金子:“窯”遠記憶

燒窯的第一步是裝窯,需要找左鄰右舍來搭把手,把磚坯用車拉或搭人牆一塊一塊運送到窯內。窯內還要有兩位老師傅碼磚和碼瓦。碼磚和碼瓦有一定的技術含量:磚瓦坯要碼成排,錯落有致,要預留出火道和煙道,不然火就燒不上來,煙道不通,也影響熱量的迴圈流通。

金子:“窯”遠記憶

第二步是燒窯。窯裝好後,在窯頂覆蓋一層細土,把兩個煙囪封閉,就可以點火了。點火處在窯的下方,是個土鍋爐,上下兩層,上面是燃燒點火處,下面是灰渣排放處。

為了節省煤,首先用麥秸來燒窯,麥秸燒完後,再燒煤。需要把煤塊打碎,用籮筐挑到窯洞裡,加適量的水攪拌均勻,用鐵鏟往爐膛里加煤。燒窯要十分注意火候,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火要柔和,這樣燒出來的磚瓦就比較細膩。幾天幾夜的火燒到一定程度後,經過老師傅判定已經燒到了火候,就要關閉爐膛,熄火。

金子:“窯”遠記憶

第三步是洇窯。爐膛關閉後,工作的重點就從窯洞轉移到了窯頂。為了防止磚瓦坯凝結在一起,需要在土窯天井給燒過的磚瓦坯洇水。我和二哥輪流從河裡挑水,運送到土窯頂部,把天井裡面挑滿水。水慢慢地往下洇,直到洇幹。燜上幾天後,窯裡的磚瓦坯變為青色,故叫“青磚”、“青瓦”。上等的青磚瓦,體形周正,顏色一致,拿在手裡可敲得“噹噹”響。如果燒出紅磚瓦,或半紅半青,像個大花臉,那是手藝不精,燒走了火。“花臉磚”質量有問題,只能蓋廚房、豬舍、牛屋,上不了正屋。

我和二哥燒的這窯磚瓦,體形周正,顏色一致,可謂是上等品,我們都很高興。

金子:“窯”遠記憶

最後一步是出窯。待土窯完全冷卻後,就可以出窯了。出窯是勞動密集型活動,還是需要鄰居來幫忙。大家排成一隊,一個人接一個人依次傳遞,把磚從窯內轉運出來。窯內有許多磚灰,磚瓦上也帶有磚灰,所以幹完活,大家的身上、臉上、頭上都是灰,真正的是灰頭土臉了。

老家的土窯見證了世事的滄桑。透過燒窯,我家終於實現了蓋新磚瓦房的夢想。

金子:“窯”遠記憶

幾年後,磚瓦房也不流行了,興起蓋二層樓房了。從磚瓦房到樓房,見證住房的變遷和村民生活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歲月流逝,時代變遷。當年紅火一時的土窯,現在已很難尋覓蹤影。一塊青磚,就是一個家庭的貧富變遷;一片青瓦,就是一個時代的風雨歷程。

選自作者散文集《歲月流金》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金子,本名張金立,男,漢族,1969年12月生,河南社旗人,鄭州大學法學學士,澳門城市大學MBA碩士,一級建造師、經濟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河南省應急救援專家、企業高管。愛好文學,系濮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理事、散文學會副主席、董事局副主席。

金子:“窯”遠記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