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研學行思錄】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2021-12-17由 童橙研學 發表于 時尚

導語

人類需要生活在意義和希望中。

當我們遇到失敗時,

我們可以停下來,

在這個意義和希望的精神堡壘中休養一下,

重新去思考我是誰。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在上世紀60年代發現並證明了“習得性無助”的存在,轟動心理學界,並一直致力於抑鬱、樂觀、悲觀的研究,為積極心理學奠定了基礎,被稱為

“積極心理學之父”

《活出最樂觀的自己》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經典著作。被稱為“徹底改變悲觀人生的幸福經典”。

【研學行思錄】活出最樂觀的自己

悲觀的核心是無助感,這是習得的

悲觀的人相信壞事都是因為自己的錯,一個壞事會毀掉他的一切,會持續很久。悲觀的人很容易放棄,常常陷入抑鬱。悲觀的放大甚至會導致嚴重的抑鬱症。

悲觀到底是什麼?

悲觀的核心是無助感,所謂的無助感就是不論你怎麼做都無法改變你的命運。

剛出生的嬰兒什麼都不能做,他們是無助的,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能夠主導生活,也逐漸脫離無助而學會個人控制。但是在生活中我們那還是會經常感受到無助,比如遇到自然災害、親人離世,甚至有時候一個很小的挫折也會讓我們感到無助和絕望。

這樣的無助感又是從何而來呢?

一個重要實驗發現——

無助感是習得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塞利格曼和團隊用三組狗做了這樣一個實驗:第一組狗受到電擊時,讓它們可以透過推動牆上的板來停止電擊,它們對電擊是有控制力的。第二組狗受到相同的電擊,但無論做什麼都無法讓電擊停止。第三組狗不受任何電擊。三組狗都經過這樣的程式後,把它們放入一個有矮閘的箱子,並實施電擊。

結果,第一組狗進入箱子後很快發現可以跳過矮閘來逃避電擊,第三組狗也發現了。只有第二組狗,就是那組認為無論怎麼做都無效的狗,停留在原地不動,它們根本沒有去嘗試逃避電擊。

塞利格曼和團隊發現第二組狗

由於學到了“無論做什麼都無法停止電擊”而產生了無助的情緒,變得被動,不再做任何事情。

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的悲觀,不是“真的不行”,而是陷入了“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我們從以往的失敗經驗中“學會了”無助感,讓我們以為“自己無論做什麼都無濟於事了”,於是變得被動,變得絕望,變得悲觀。

樂觀來自解釋風格的差異

樂觀者的生活與悲觀者一樣,也會有挫折、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只是樂觀者處理的比較好。

樂觀者的技巧源自於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

指的是一個人對事件的原因是怎麼看的、怎麼解釋的,它是一種在童年期或青少年期養成的習慣性思維方式。研究發現,悲觀的人和樂觀的人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有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和人格化。

永久性

是一個時間上的維度。如果一個人相信發生在他身上的壞事是

永久的

,會永遠影響著他的生活,那他就是悲觀型的。他習慣用“永遠”、“從不”這樣的詞來解釋厄運,比如“我永遠都這麼倒黴”,“你從來都不跟我交流”。相反,如果相信厄運是

暫時的

,只是“有時候”、“最近”發生的,那他就是樂觀型。他會說“我只是這次有點倒黴”,“最近你沒怎麼跟我交流”。

而對於好運,樂觀的人將其歸因於人格特質、能力等永久性因素,悲觀的人則把好運看成與情緒、努力等暫時性的因素有關。

普遍性

是一個空間上的維度。悲觀者對不好的事會有

普遍的

解釋,比如“我是個令人討厭的人”,“所有老師都不公平”。樂觀者則對不好的事情做

特定的

解釋,比如“某某老師很不公平”,“他很討厭我”。而他們對於好運的解釋則剛好相反。

人格化

維度是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對自己的感覺。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悲觀者

怪罪自己

,認為自己一文不值,他們是低自尊的。就拿丟錢包來說,他們認為是自己粗心大意,怪自己沒用。而樂觀者會

怪罪旁人或環境

,錢包丟了一定是小偷的錯,或是周圍環境太亂,因而他們通常是高自尊的。

至於好運,樂觀者相信自是己帶來了好運,他們比較喜歡自己。而悲觀者認為好運是別人或環境帶來的,對自己的滿意程度較低。

正是這種解釋風格的差異,使有些人成了悲觀者,有些人成了樂觀者。

解釋風格對我們的生活影響很大,它可以引發抑鬱,也可以使人在悲劇發生後立刻振作起來;它可以讓人對生活失去興趣,也可以使人充分享受生活。

教孩子樂觀的ABCDE

美國心理學大師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開發的積極情緒的ABC模式。

埃利斯發現,當人們碰到不好的事件(Adversity)時,人們最自然的反應就是不斷想它,這些思緒很快凝聚成想法(Belief),這些思緒會變成習慣,人們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這些想法。這些想法並不是待在那兒不動的,它們會引起後果(Consequence),人們的所作所為就是這些想法直接的後果。它是我們放棄、頹喪或是振作、再嘗試的關鍵。

塞利格曼的ABCDE模式是一種簡單有效的習得樂觀的技術。這個ABCDE模式適用於孩子。

A(Activating event/Adversity),意為激發事件,常為不好的事件或不順心的事件。

B(Belief),意為對這件事情的一些想法和信念,許多想法常常是反射性和非理性的。

C(Consequence),意為這些想法所引起的後果,包括情緒和行為。

D(Disputation),意為爭辯,透過運用實證和邏輯等方法,反駁頭腦中的非理性想法。

E(Energization/Exchange),意為激發和轉變,即透過理性思維產生新的積極的想法和行為。

透過ABCDE模式教孩子樂觀非常重要,因為樂觀會變成孩子的基本人格特質,會給孩子帶來豐厚的回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