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科學發現:樂觀程度越高可能意味著更好的心臟

2021-12-27由 生食堂 發表于 歷史

科學發現:樂觀程度越高可能意味著更好的心臟

樂觀 圖片來源於網路

眾所周知,某些心理特徵會影響心臟健康。

例如,容易產生壓力和憤怒,似乎會使人患上心臟問題,而抑鬱與心臟健康密切相關。

最近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稱,

一個人的樂觀程度也可以預測他多年後的心臟健康狀況:正如你可能猜到的那樣,樂觀的人顯然擁有更好的心臟。

這可能是由於一些心理和生理因素,全面地瞭解這些因素將有助於心臟康復。

科學發現:樂觀程度越高可能意味著更好的心臟

該團隊研究了過去15項有近23萬名參與者的研究資料,這些研究跟蹤了行為、心理和生理結果,時間跨度2到40年不等。一些研究著眼於心血管事件,而另一些研究著眼於因任何原因死亡的風險。樂觀的衡量方式有很多種,有些是用一個問題來衡量的,另一些是用多重因素衡量的(例如,一項研究的參與者對7個陳述進行了評分,其中包括“我經常覺得生活充滿了承諾“,“我對自己的未來仍然抱有積極的期望”,“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幸福的時刻”,“我不再製定未來的計劃”,等等)。

簡而言之,研究小組發現,在大多數研究中,樂觀程度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劑量依賴關係:也就是說,越樂觀的人,他或她的心臟健康越好。事實上,樂觀與降低35%的心臟病風險和14%的早期死亡率有關。

科學發現:樂觀程度越高可能意味著更好的心臟

這並不是第一個表明這兩個變數之間存在聯絡的研究,在其背後可能存在一些行為和生理機制。在行為方面,樂觀的人更有可能從事健康的行為,比如鍛鍊和吃得好,甚至自我保健的方法,比如減壓、治療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心臟健康。生理機制上,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樂觀程度低、悲觀情緒高可能增加炎症,降低血管功能,血壓升高,代謝功能下降,甚至端粒變短,染色體末端的片段隨年齡和壓力縮短。

儘管樂觀主義和心臟健康之間可能存在合理的聯絡,但你不能只是告訴人們要更樂觀——這種性格可能是遺傳和環境因素的結合,而且根深蒂固。研究小組認為,

透過認知行為療法(CBT)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來減少悲觀情緒,或許比提倡樂觀主義更有效。在心臟康復中心實施這些可能特別有效。同樣,幫助人們感受其他密切相關的感覺,比如感恩和目標,也可能有助於心臟健康。

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目前關於樂觀對心臟的益處的發現,可能會鼓勵研究,透過引導干預,灌輸其他可能激發的積極心態(如使命感或感恩),是否也能帶來類似的益處。目標設定、問題解決和應對,往往與樂觀主義有關,而且通常是可以學習的技能。

因此,儘管樂觀主義者可能會為自己性格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的好處而感到高興,但悲觀主義者不應該絕望:樂觀主義中隱含的許多特徵---在困難情況下應對和制定遊戲計劃---只要稍加練習就能學會。

參考資料:

1。 Being More Optimistic May Mean Better Heart Health

2。 Association of Optimism With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3。 Materials from Alice G。 Walton

4。 Dispositional Optimism and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a Prospective Cohort of Elderly Dutch Men and Women

本文系原創編譯,轉載請註明來源“生食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