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時尚 > 正文

衝刺間歇訓練研究進展(含淚看完)

2021-10-10由 體育人PE 發表于 時尚

(近期放假,有想合作科研寫寫論文的可以私聊一下)

摘 要:衝刺間歇訓練(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作為高強度間歇訓練的一種模式,特點為:運動強度“≥100%V·O2max”“全力”(all out)、“超極量運動”(supramaximal effort)。其雖然運動時間較短,但訓練效果類似或優於中等強度耐力訓練。SIT通常是在功率腳踏車或跑步機上進行,對裝置和場地的要求較高。對基於不同運動方式的SIT進行了綜合分析,尋找易於實施、對裝置要求較低的SIT訓練方式。透過總結影響SIT訓練效果的因素,對SIT訓練效果與中等強度耐力訓練進行比較,探討 SIT 對人體的訓練效果及對其發展趨勢進行展望。關鍵詞:衝刺間歇訓練;全力;運動方式

Abstract: As a mode of 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rint intervaltraining (SIT) are identified as: the exercise intensity is“≥100%V·O2max”,“all out”,“supramax‐imal effort”。 The effects of repeated bouts of SIT are similar or superior when compared with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endurance training despite a significant time-efficiency。 SIT isusually carried out on cycle ergometers or treadmills, which require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equipment and venues。 This study make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all kinds of SIT based ondifferent exercise modes, looking for a SIT training mode that is easy to implement and requiresless equipment。 By summariz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raining effect of SIT, and comparingthe training effect of SIT with that of 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ining effect of SIT on human body and looks forward to its development trend。Keywords: sprint interval training; all out; training mode。

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作為一種省時、高效的訓練方法,應用於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

由於中等強度耐力訓練(moderate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對高水平運動員運動成績提升幅度較小,因而 HIIT 最初是應用於高水平運動員中。如 1912 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 10 000m 跑冠軍 Hannes Kolehmainen就曾採用間歇跑提高身體機能 ;在 20 世紀 20、30 年代 ,芬蘭著名長跑運動員 PavooNurmi 採用快速間歇跑提高長跑成績。間歇訓練源於捷克優秀長跑運動員 Ernil Zato‐pek。在訓練中,Ernil Zatopek 使用相當於≥85% 最大攝氧量(V·O2max)的跑速進行短時間間歇跑訓練,並在 1952 年赫爾辛基奧運會獲得 5 000 m、10 000 m 及馬拉松 3 項冠軍(Billat,2001)。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HIIT 被學術界廣泛關注。德國弗萊堡大學的Woldemar Gerschler 對間歇訓練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陳小平 等,2013),並於 1959 年發表研究報告,這是第一次在學術期刊上對 HIIT 進行描述(黎涌明,2015)。此後,開始了對 HIIT 的生理作用以及對不同運動強度、運動時間以及運動方式的 HIIT 研究(Bil‐lat,2001)。美國運動醫學會(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從 2010年開始連續多年將 HIIT 列為研究熱點。在 ACSM 公佈的十大健身趨勢中 ,HIIT 自2014 年以來每年都排名前五,並在 2014 年和 2018 年兩次排名第一,在 2019 年排名第三(Thompson,2018)

截至目前,有關 HIIT 的定義尚未達成一致。

ACSM將 HIIT 定義為: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後有短時間休息或恢復期的訓練方法(Thompson,2018);Viana 等(2018)將HIIT 定義為:接近最大強度下進行短或長時間的運動,運動強度通常為≥80%HRmax或 80%V·O2max;

黎涌明(2015)將HIIT 定義為:進行多次運動強度為≥無氧閾或最大乳酸穩態的運動,並且運動之間間隔一段恢復期的運動訓練方法。

HIIT 主要分為兩大類:高強度有氧間歇訓練(highintensity aerobic interval training,HIAIT)和衝刺間歇訓練(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Matsuo et al。,2014)。作為HIIT 的兩個分支,HIAIT 和 SIT 有很多不同之處(Keatinget al。,2017):

HIIT 的運動時間為 60~240 s,運動強度為80%~100%V·O2max的高強度有氧間歇訓練;

SIT 的運動時間為

8~30 s,運動強度≥100%V·O2max的無氧訓練。

相對於 HIAIT,SIT 平均功率輸出較大,能量消耗較少(Metcal‐fe et al。,2018),可誘導更多的線粒體呼吸量,增加線粒體生物標誌物(Granata et al。,2015),更能減少皮褶厚度,且運動時間較短(Naves et al。,2018),更突出間歇運動節省運動時間這一特點。SIT 最突出的特點是其運動強度“≥100%V·O2max”“全力”(all out)、“超極量運動”(supramaximal effort)(Gist etal。,2014)。

影響 HIIT 訓練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間歇時間、間歇恢復形式、運動方式以及受試者自身因素等。同時,

SIT 經典的訓練模式為:30 s 基於 Wingate 功率腳踏車的 SIT,隨後進行 4.0~4.5 min 的被動恢復或低強度的主動恢復,以上為 1 組 SIT,每次共進行 4~6 組 SIT,每週 3 次,持續 4~6 周。

本文透過對國內外有關 SIT 的研究進行整理和分析,探討影響 SIT 訓練效果的因素,基於不同運動形式的 SIT以及 SIT 與 MICT 對機體的影響,並對 SIT 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1 影響SIT訓練效果的因素1。1 SIT訓練模式對訓練效果的影響雖然 SIT 有一種基於 Wingate 功率腳踏車的經典訓練模式,但不同的運動時間、運動強度、間歇時間、間歇恢復形式以及衝刺次數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訓練效果。研究表明,運動時間為 15 s 的 SIT 與 30 s 的 SIT 兩種訓練方法對 V·O2max、耐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的改善程度相似(Yamagishi et al。,2017),且運動時間從 30 s 減至 15 s,可以顯著性增加臨界功率以及乳酸閾(Zelt et al。,2014)。Hazell 等(2010)比較運動時間為 10 s 的 SIT 和 30 s 的 SIT對有氧能力 、無氧能力的影響。發現經過兩週訓練 ,V·O2max、相對峰值功率、相對平均功率以及運動表現有顯著性改善,但兩組組間無顯著性差異。但有研究發現,運動時間為 20 s 的 SIT 比 10 s 的 SIT 對 V·O2max的影響程度大(10% vs 4%)(Nalcakan et al。,2017)。因此 ,運動時間對V·O2max的影響還不確定,仍待進一步研究(Macinnis et al。,2017)。研究表明,間歇時間是決定心肺負荷和有氧適應的關鍵因素(Kavaliauskas et al。,2015)。有研究比較衝刺10 s,間歇時間為 1 min 和 4 min 兩種訓練模式對有氧、無氧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經過 2 周訓練後,兩種訓練模式在有氧能力、無氧能力以及在骨骼肌酶活性的改善程度上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在 Wingate 無氧能力測試中,只有間歇 1 min 的 SIT 訓練組的最低輸出功率(minimumpower output)有改善 ,且其疲勞指數降低 ,而間歇 4 min的 SIT 訓練組疲勞指數增加,訓練後兩組的疲勞指數有顯著性差異。因此 ,表明間歇時間較短的 SIT 訓練組(間歇 1 min)較間歇 4 min 組在 Wingate 無氧功率測試中輸出功率的衰減幅度更小、疲勞的發生程度更低(Oleket al。,2018)。但有研究認為,間歇時間太長或太短均不利於耐力的改善。Kavaliauskas 等(2015)比較運動時間為 10 s,間歇時間為 30 s、80 s 和 120 s 的 SIT 對耐力適應能力的影響,發現當間歇時間為 30 s 時,由於身體機能還沒有恢復 ,進行下一次 SIT 較為困難 ;當間歇時間為120 s 時 ,因休息時間太長而不能產生有效的耐力適應能力;當間歇時間為 80 s 時耐力適應能力最強。因此間隔 時 間 的 長 短 應 結 合 訓 練 目 的 ,以 選 擇 合 適 的 間 隔時間。從衝刺次數上看,經典的 SIT 運動模式是進行 4~6次衝刺運動,有研究認為,較少的衝刺次數對機體也有積極性影響(Metcalfe et al。,2012)。Vollaard 等(2017)認為,衝刺次數減至 2~3 次,更能增加 V·O2max。由於 V·O2max的改善可能主要是線粒體密度增加或血容量的增加,以上兩種機制與糖原快速分解有關,而糖原分解在第 3 次SIT 時已經減弱。在進行多次 SIT 時,血乳酸生成速率在第 1 次 SIT 時最大,第 3 次 SIT 中的血乳酸生成速率是第1 次生成速率的 1/6(Parolin et al。,1999)。但針對進行 1次衝刺對身體機能的影響程度最為顯著的問題 ,Song‐sorn 等(2016)驗證了這一假設,每天進行 1 次運動時間為 20 s 的 SIT,每週 3 次,4 周後 V·O2max 無顯著改善,認為進行重複全力運動是 SIT 產生顯著性效果的必要條件。Farias-Junior 等(2019)比較了總運動時間和總間隔時間相同,衝刺次數、單次運動時間、單次間隔時間不同的 SIT 的生理反應,進行 10 組運動時間、間隔時間為 60 s的 SIT 與 20 組運動時間、間隔時間為 30 s 的 SIT 時的氣體代謝,結果表明,前者在運動過程中的攝氧量(V·O2)、二氧化碳撥出量(V·CO2)大於後者 ,在間歇時的 V·O2 和V·CO2小於後者,但呼吸商卻相反,前者在運動過程中小於後者 ,在恢復過程中大於後者。從整個運動期間來看,兩者的 V·O2、V·CO2無顯著性差異,但是前者的呼吸商顯著大於後者。Lloyd Jones 等(2017)比較了 20 組衝刺6 s 間歇 48 s 的 SIT 與 4 組衝刺 30 s 間歇 4 min 的 SIT 對機體的影響,發現 6 次訓練後,雖然兩種方式對 V·O2max無明顯改善,但運動耐力均顯著性提高,且峰值功率在 6 s 組增加了 9%,30 s 組增加了 20%。1。2 訓練者自身因素對訓練效果的影響除上述 SIT 訓練模式影響訓練效果外,訓練者自身因素,如性別和身體狀態,對訓練效果也有影響。性別因素。有研究認為 ,在衝刺過程中 ,女性糖酵解 供 能 比 例 較 少 ,有 氧 系 統 供 能 比 例 比 男 性 高 25%(Gibala et al。,2014)。Scalzo 等(2014)認為 ,在 SIT 運動過程中,男性肌肉蛋白合成和線粒體生物生成能力強於女性。Bagley 等(2016)比較了男性和女性在 12 周運動強度為 175%V·O2max 的 SIT 作用下身體成分、糖脂代謝以及有氧能力的反應,發現經過訓練後,糖脂代謝無顯著性差異,男性體脂率下降程度大於女性,女性 V·O2max提高程度大於男性。也有研究認為,SIT 後各項指標在男女之 間 無 差 異(Hood et al。,2011;Townsend et al。,2014)。Gibala(2014)認為 ,性別差異造成的不同結果可能與對干擾因素的控制有關,如女性月經週期以及身體健康狀態等。受試者的身體狀態。有研究表明 ,對於普通人群(非運動員),SIT 可以改善運動能力和骨骼肌氧化能力;對於運動員,SIT 可以改善運動表現,但改善機制在兩者間有很大不同。SIT 改善非運動員的運動能力主要是透過改善線粒體酶活性,對運動員主要是透過改善骨骼肌的緩衝能力以及 Na+-K+ 泵活性,從而有助於保持細胞的興奮性和產生力量,延緩疲勞,提高運動能力(Gibalaet al。,2013)。2 基於不同運動方式的 SIT運動方式作為間歇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訓練的積極性,進而影響訓練效果。2。1 基於腳踏車的SIT功率腳踏車作為一種常見的訓練器械被廣泛應用。目前,基於腳踏車的 SIT 訓練效果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有氧能力、無氧能力、代謝能力、心血管功能、身體成分、運動表現等。研究表明,基於腳踏車的 SIT 對上述指標有顯著改善(張旭 ,2016;張學領 ,2016;Burgomaster et al。,2008;Trilk et al。,2011;Whyte et al。,2010)(表 1)

衝刺間歇訓練研究進展(含淚看完)

2。2 基於跑步機的SIT與騎腳踏車相比 ,跑步是一種較普遍的運動方式。Rowley 等(2017)觀察基於跑步機的 SIT 對肥胖女性的影響,發現經過 12 周的衝刺間歇跑後,V·O2max改善了 20。7%,體脂率減少了 1。7%。有研究發現,基於跑步機的 SIT 對身體成分和脂代謝的影響,即經過每次4~6組,每週3次,共6 周跑步機的 SIT 後 ,脂肪量減少了 8%(訓練前 15。1 ±3。6 kg vs 訓練後 13。9 ± 3。4 kg),腰圍減少了 3。5%(訓練前80。1 ± 4。2 cm vs 訓練後 77。3 ± 4。4 cm),V·O2max增加了 8。7%(訓練前 46 ± 5ml/kg/min vs 訓練後 50 ± 6 ml/kg/min),峰值速度增加了 4。8%(訓練前 16。6 ± 1。7 km/h vs 訓練後 17。4± 1。4 km/h),高 密 度 脂 蛋 白 輕 微 下 降( 訓 練 前 1。34 ±0。28 mmol/L vs 訓練後 1。24 ± 0。24 mmol/L)(Hazell et al。,2014)。同時,有研究比較了 4 周基於跑步機的 SIT 對不同年齡組的影響,發現年輕組和中老年組 V·O2max、峰值衝刺 速 度 以 及 耐 力 都 有 顯 著 性 提 高(Willoughby et al。,2016)。Kavaliauskas 等(2018)比較了 2 周基於腳踏車的SIT 和基於跑步機的 SIT 對機體的影響,發現兩組的峰值攝氧量(V·O2peak)無顯著性差異,通氣閾均顯著性增加,但組間無差異,而跑步機組力竭時間有顯著性增加(訓練前495 ± 40 s vs 訓練後 551 ± 15 s)。有研究發現,進行 4 組基於腳踏車的 SIT 與基於跑步機的 SIT 的過量氧耗相似,兩組組間無顯著性差異(Townsend et al。,2014)。因此,基於跑步機的 SIT 也是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2。3 基於其他方式的SIT對抗自身體重的 SIT。對抗自身體重的運動作為一種對運動裝置和場地要求較低的訓練方式 ,深受廣大健身人士的喜愛。有研究比較了對抗自身體重運動的 SIT 與基於跑步機的 SIT 對人體的作用 ,發現對抗自身體重運動的 SIT 的訓練效果類似甚至優於基於跑步機 的 SIT(Schaun et al。,2018)。Gist 等(2014)將 基 於Burpee 的 SIT 與基於 Wingate 功率腳踏車的 SIT 相比,發現兩組在運動過程中的心率和攝氧量相似,Burpee 組運動 後 的 RPE(14。5 ± 2。2)低 於 Wingate 功 率 自 行 車 組(17。0 ±1。7)。為了驗證基於 Burpee 的 SIT 能否作為一種新形式的 SIT,受試者需進行基於 Burpee 運動的 SIT(每次 4~7 組 30 s 的全力運動 ,間隔 4 min,每週 3 次 ,共 4周),觀察其與中等強度體能訓練(跑步、肌力訓練、仰臥起坐)相比對機體的作用。結果表明 ,4 周後兩組的有氧能力、無氧能力以及體能測試成績無顯著性差異,Burpee 組下肢線粒體功能降低而體能訓練組下肢線粒體功能升高,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出現這一情況的原因是 Burpee 上肢肌肉做功較多 ,而體能訓練則是依靠下肢做功 ,因此體能訓練組下肢線粒體功能升高(Gist etal。,2015)。Gurd 等(2018)對辦公室人群進行對抗自身體 重 運 動 的 SIT(Burpee 俯 臥 撐 、登 山 者 俯 臥 撐 、開 合跳),結果表明 ,經過 12 周的訓練後 ,(83±17)%的受試者嚴格按照訓練模式進行訓練 ,並且受試者的有氧能力、上肢肌力以及下肢靈活性都有顯著性改善。因此,對抗自身體重運動的 SIT 可以作為一種可以替代基於腳踏車或跑步機的 SIT 被廣泛應用。基於其他方式的 SIT。體育運動的 SIT 對運動員機體的影響,主要包括的運動方式有:游泳、全力折返跑、划槳、皮划艇訓練等(表 2)。結果顯示,基於以上訓練方式的 SIT 對受試者的心肺功能、機體代謝功能以及運動表現有顯著性提高,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訓練方式應用於運動員的體能訓練中。3 SIT與MICT選擇正確的運動模式和運動強度對提高身體機能十分重要。雖然相對於 MICT,SIT 運動時間較短,總能量消耗較少(Schaun et al。,2017),但產生的炎症反應與 MICT相似(Hovaknloo et al。,2013),對心血管系統和骨骼肌代謝的作用效果類似或優於 MICT。有研究認為 ,SIT 和MICT 使機體發生適應性變化的部位不同,MICT 改善中樞機制,如最大心輸出量和每搏輸出量等;SIT 主要改善外周機制,如動-靜脈氧差(Macpherson et al。,2011)。因此,有必要對兩種訓練方式對機體的影響進行歸納總結,比較兩種方式的訓練效果。在有氧能力、無氧能力上,SIT 的作用效果類似(張旭 ,2016)甚至優於 MICT。有研究比較了 10 周 SIT 和MICT 對有氧能力、無氧能力的影響,發現兩組 V·O2max均顯著性增加 ,無氧能力只在 SIT 組有顯著改善(Sokmen etal。,2018),兩種方式誘導毛細血管密度增加的程度相似(Cocks et al。,2015),使線粒體發生有關的基因表達、檸檬酸合酶活性增加程度相似(Macinnis,2017)。但有研究表明,只有 SIT 可以顯著提高 V·O2peak(Heiskanen et al。,2017;Higgins et al。,2016;Honkala et al。,2018),出現這一差異的原因可能是,相較於低強度運動,高強度運動可以誘導更高的線粒體生物氧化發生率(Macinnis,2017)。在糖代謝方面,兩種方式均可增加非糖尿病人群的胰島素敏感性,SIT 在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方面類似(Cocks,2015;Motiani et al。,2017)或 優 於 MICT(Sandvei et al。,2012)。研究表明 ,經過 12 周運動強度為 170%V·O2peak 的SIT,相較於運動強度為60%V·O2peak的MICT,對胰島素敏感性提高更顯著 ,降低了患Ⅱ型糖尿病的風險(Sim et al。,2015)。但目前關於兩種方式對Ⅱ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敏感性的研究結果不一。有研究認為,兩種方式都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Honkala 2017,2018),但也有研究認為,對胰島 素 敏 感 性 無 影 響(Ruffino et al。,2017;Sjoros et al。,2019)。出現不同結果的原因可能除了運動方式外,還與受試者自身身體狀態、病程、用藥情況等有關。在脂代謝方面,SIT相對於MICT可以改善膽固醇水平(Sandvei,2012),降低心內甘油三酯水平(Honkala,2017)。但 Mohr(2014)認為,兩種方式經過 15 周的訓練後,脂代謝相關指標在訓練前後無顯著性差異。有研究認為運動對個體血脂水平的影響取決於運動前的血脂水平、運動強度、運動時間、身體成分、熱量攝入、代謝率和生活方式等(Su et al。,2019)。SIT 對 代 謝 能 力 的 影 響 類 似 或 優 於MICT,可能由於 SIT 運動強度較大,Islam 等(2018)等對不同運動強度的 EPOC 及運動後底物氧化代謝能力研究發現,SIT 後的 EPOC 較大,脂肪氧化率大於 MICT,脂肪利用率大,因而影響代謝能力。

衝刺間歇訓練研究進展(含淚看完)

4 SIT對機體的影響SIT 可使機體產生較高的生理刺激和反應、改善心肺功能、身體成分、有氧能力、無氧能力以及代謝能力。在改善心血管功能方面,可以增加每搏心輸出量(Trilk,2011)、降低安靜心率(Mohr,2014)、降低收縮壓和舒張壓(Chanet al。,2013);在改善身體成分方面,可以減少體重、體脂含量、腰圍和大腿圍,增加去脂體重,降低腹部皮下脂肪、腹腔內臟脂肪面積、全身脂肪含量(張旭,2016);在改善有氧能力方面 ,可以提高 V·O2max,增加骨骼肌線粒體酶活性(Burgomaster,2008),提高骨骼肌的攝氧能力,增高肌氧含量(張學領,2016);在改善無氧能力方面,可增加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Hazell,2010),顯著提高峰值衝刺速度及平均衝刺速度(Willoughby,2016);在影響糖代謝方面,可增加胰島素敏感性,但對空腹血糖濃度無顯著性影響,顯著改善葡萄糖耐量(Richards et al。,2010;Sandvei,2012),但胰島素敏感性和葡萄糖耐量測試改善效果的持續時間未超過72 h(Whyte,2010)。雖然 SIT 對糖代謝的影響只具有短期效應,但是SIT可以作為一種降低Ⅱ型糖尿病風險的訓練手段被長期應用;在影響脂代謝方面,肥胖人群血清中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沒有顯著性變化(Whyte,2010)。但也有研究證實,健康人進行SIT後,脂代謝有顯著性改變,最後一次訓練後 60 h 內的血漿低密度 脂 蛋 白 濃 度 和 總 膽 固 醇 濃 度 顯 著 性 降 低(Sandvei,2012)。訓練效果出現差異的原因可能在於受試者生理機能不同,梁玉等(2008)發現,肥胖組相對於健康組,進行MICT 時的血清甘油三酯和遊離脂肪酸濃度較低,呼吸交換率和血糖濃度較高,因此,表明肥胖男性的生理機能較差,對脂肪利用和分解能力較弱,所以運動對脂代謝的作用在正常人中較明顯。SIT 除了對生理指標有改善外,對運動員的運動表現和心理也有積極影響。在運動表現上,5 周的 SIT 可以改善青少年衝浪者的重複衝刺划槳能力(Farley,2016),4 周基於腳踏車的 SIT 可以改善曲棍球運動員的衝刺能力(Naimo et al。,2015),12 次基於划船的 SIT 可以改善划船運動員的運動表現(2 000 m 計時賽成績)(Stevens et al。,2015)。

在心理方面,研究表明,2 周的 SIT 可以改善注意力控制能力(De Sousa et al。,2018);6 周的 SIT 對青少年足球運動員的認知型焦慮、自信心、RPE 等心理指標有顯著性改善(Selmi et al。,2018)。因此,SIT 作為一種訓練方式普遍應用於運動員當中,可以改善運動員體能,減輕焦慮,增加自信,對運動成績有積極影響。5 SIT的侷限性雖然 SIT 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機體代謝能力、身體成分、運動成績,降低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對生理和心理都有積極性影響,

但 SIT 並不適用於所有人群。由於 SIT運動強度較大,對心臟負荷較大,危險係數較高,患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不宜使用此種訓練方式。輕度慢性病患者應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鍛鍊;對兒童或者青少年訓練人群來說,為了避免過量運動對機體產生的不良反應,訓練量應循序漸進。

6 總結與展望SIT 作為 HIIT 的一種訓練方式,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輸出量、降低血壓、降低安靜心率等),增加有氧能力(增加 V·O2max、增加肌氧含量等),增加無氧能力(增加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等),改善身體成分(降低體脂含量、減輕體重、增加去脂體重等),改善物質代謝能力(改善糖脂代謝能力等)以及對運動能力等有積極性的影響。與MICT 相比,雖然運動時間較短但運動效果類似甚至優於後者。

影響 SIT 訓練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 SIT 訓練模式:

1)從運動時間上看,運動時間為 10~30 s 對 V·O2max、峰值功率等指標有顯著性改善;

2)從間歇時間上看,運動10 s、間歇時間為 1~4 min 對身體機能水平有積極性影響。除了可以改善 V·O2max、峰值功率、平均功率等外,間歇1 min 對改善 Wingate 功率腳踏車無氧測試中的最小功率、降低疲勞指數有積極作用;間歇 80 s 可以改善機體的耐力適應能力,因此應結合訓練目的選擇合適的間歇時間;

3)從衝刺次數上看,運動 30 s,衝刺 2~6 次對機體的有氧能力、無氧能力有顯著性改善

。雖然有研究探討了非經典 SIT 訓練模式對機體影響,但是在 SIT 訓練模式中所應用的指標(運動時間、間歇時間、運動次數等)均不相同,尚不能得出確定性結論。目前針對不同運動方式的 SIT 研究尚少,未來的研究應充分利用 SIT 的特點,探究基於其他運動專案的 SIT,觀察引起的生理反應、能量代謝以及對機體的影響,以便找到既符合專項運動員,同時又可以普遍應用於大眾健身訓練,對裝置要求不高且易於實施的衝刺間歇訓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