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娛樂 > 正文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2022-10-09由 健步飛 發表于 娛樂

導讀:世人皆以為在四大名著當中,《西遊記》是思維模式最簡單,所包含內容性最少,而且主線內容最單調的一部。但事實上這並不是《西遊記》的真實面目,其真正的內涵與底蘊,其實遠不止於此。

包羅諸家經典,涵蓋各教精髓,深諳人情世故,引發哲學思考,這些都是能夠在《西遊記》中體現出的內容。只有把此書仔細剖析開來,才能夠發現其中的價值,才會明白它是怎樣的一部千古奇書。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傳統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流傳千年的道德綱常,隱藏在到道藏的諸多引語,佛教思維中的世界格局,現實世界中的人生感悟。可以說這部書牽扯到的東西,實在是太過廣泛,但是由於作者高超的化用手法,以及一些隱喻的手段,所以才讓人不曾察覺到這些真諦。

陰陽五行在《西遊記》中的運用

五行是我國最早的哲學抽象概念,根據古代典籍《尚書》記載,世間五行分別為金、木、水、火、土,既有相生之意,亦有相剋之理。

而《西遊記》這部書化用五行最明顯的地方,就在於師徒幾人的設定。其中孫悟空天生石猴,石為金屬,

故而悟空在五行中屬金。

而且他性格頑強堅韌,具有如同金石一般不屈服的意志,這一點更是與其屬性暗合。

而豬八戒的書中被稱為木母,所以五行屬木。

因為他行為懶惰,生性愚濁不開化,頗具樹木紮根一方,汲取水土養分,而不知反哺的特點。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唐僧自幼被母親拋入江中,隨水漂流至金山寺腳下,世人皆稱其為江流兒,因此

唐僧五行屬水。

而且依照他的性格來看也正是如此,深沉內斂很少急躁,時常以柔弱的形象示人。然而發怒時,卻又如驚濤駭浪,讓孫悟空畏懼不已,可以說唐僧兼具了水的一切特性。

小白龍雖然是水中龍王之子,但是

他在五行中的屬性卻是火

,因為他曾經縱火燒燬殿上明珠,因此惹罪上身,最終被髮落到取經隊伍中。這也是作者安排最巧妙之處,

水為極陰之物,然而卻能生出陽火,這與道家“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的說法極為吻合。

最後屬土者非沙僧莫屬,因為在《西遊記》中沙僧的本體,就是流沙成精,生之於土故而

五行屬土

。在《周易》中有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再看沙僧的性格特點,也正是以此塑造,安分守己,沉默少言,身處低位而無怨。

可見在《西遊記》中使抽象概念的五行學說,得到了非常形象的體現。

將自然界中物質的屬性,完美融合到了人的性格當中,正好符合《道德經》中“天人合一”的概念。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五個人的性格各不相同,甚至陰陽兩異,但是卻又能夠對立統一,共同構成一個取經的隊伍。這代表了一種非常完美而且正確的處世觀念,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向,也是古人想要實現“大同世界”的美好意願。

道德綱常在書中的體現

提到這些東西,多數人都會以為是精神上的一種捆綁,但事實上這卻是組建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且《西遊記》中所體現的道德綱常,也並不是用來壓迫人思想的工具,而是在努力推翻之前的錯誤觀念,為人們樹立更加正確的方向。

如《西遊記》中寫道李世民安排唐僧取經之前,滿朝文武百官大都持反對意見,認為西方佛教乃是蠻夷之教,不足為取。而李世民卻力排眾議,斷然支援唐僧西行,去主動接納吸取佛家的思想和文化。

然而在事實上大唐玄奘西行之時,其實並未得到皇帝的支援,而是他西行歸來之後,將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部《大唐西域記》,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

而《西遊記》書中之所以將現實篡改,寫成唐僧是在皇帝的支援之下西行,其實正是在透露一種觀點:

開拓創新主動接納新鮮事物,必然會對世界帶來深遠的影響,作為統治者與其等待事情的發生,倒不如選擇推動一切的發展。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與此同時也是為了證明,古代下層人士的眼光和格局,或許比所謂的帝王更加開闊。在暗示統治階層的人,不應該固守陳舊的觀念,應該打破所謂的綱常,不拘一格才能真正有所改變,有所成就。

還有在唐僧師徒取經的路上,按理說唐僧身為師父應該有絕對的領導權。可是在師徒幾人中,唐僧卻並不能起到這樣的領導作用,而是要倚仗徒弟孫悟空,才能穩步前行。而且在很多時候,都是孫悟空在幫助唐僧,引導他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這種現象更是違背了古人眼中,正常的師徒相處之道。

可是按照《西遊記》中的情況看來,這樣的師徒相處方式,卻又是那麼的合情合理。因為人各有所長,即使身為長者或者是師父,也會有各自的人生短板,如果盲目領導,只會造成差強人意的後果。

所以說身份未必能夠決定一切,而是要根據實際情況,因時而異,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西遊記》的宗旨,在於塑造正確的綱常觀念,而不是趨炎附勢,墨守成規。

在古代有著“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說法,而《西遊記》中卻透露出了,臣亦可為君綱,子亦可為父綱的態度。這對於當時的世界來說,可以說是一種突破性的思維。

《西遊記》與道教的淵源

其實如果仔細閱讀過《西遊記》原著就能夠發現,這部書中包含了道教的許多暗語,以及一些修心養性的宗旨。同時還包含了諸多道學知識,和推演邏輯。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如《西遊記》第一回,描寫孕育孫悟空的那塊靈石的時候,就用到了這些東西:

“那座山正當頂上,有一塊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圍圓,按政歷二十四氣。上有九竅八孔,按九宮八卦。”

如此精細的數字推演,這般巧妙的佈局安排,如果沒有相應的道學底蘊,絕對無法完成這段描述。與此同時也奠定了中國古代魔小說的基礎與走向,開創了道教文化與大眾文學作品相互融合的先河,直至如今這種風格依舊還被沿用。

還有書中菩提祖師傳法的情節,更是妙相紛呈: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洩。休漏洩,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裡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這一段雖然寫得有一些玄妙,但是卻暗含著道教的養生之術。“煉精化氣,固本培元”,無論是在道教理論中,還是在傳統醫學上,都是十分可行的法子。講究的是固守精氣,不輕易外洩精元,這樣做的效果,雖然不能如《西遊記》中所說成仙成佛,但是卻可以保證身康體健,甚至延年益壽都是可以的。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而且這段話中所寫的“丹臺賞明月”,還有“火裡種金蓮”等等,都是道經中的隱語,對照著相映的境界。如丹臺賞月是一種清明無暇的心境,於動中求靜,安守本心。而火裡種金蓮,則是道教中所說的水火相濟,同時也對應著《易經》中“水火即濟”的卦象。

諸如此類的道學真言,在《西遊記》中可謂比比皆是,幾乎每一個章節中都能夠發現有價值的東西。或講修身或講修心,總之如果加以合理運用,倒是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教人修身養性的奇書。

也正因如此才有許多道門中人,認為《西遊記》是全真教掌門丘處機道長的作品,直到現在依然還有人堅持著這樣的觀點。但這也就是從側面體現了,這部書與道教之間有著莫大的淵源,包含了道教中的許多精華。

《西遊記》中的世界格局與佛教有關

眾所周知《西遊記》中有很多關於佛教思想,包括書中的世界格局,又許多都是按照佛教經書中的記載而設計。

如書中所寫到的四大部洲,實則出於佛教《阿含經》,據《阿含經》記載,在須彌山的四方鹹海中,分佈著四大部洲,分別為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

而《西遊記》則稍作改動,將佛教的須彌山寫成了靈山,同時還把靈山歸到了西牛賀洲的境內。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此外還有《西遊記》書中提到的天、地人、三界,以及六道輪迴。按照佛經中的說法,天、地、人三界,又稱欲界、色界、無色界,分別對照著地獄、人間和天堂。

至於六道輪迴,則見於《中阿含經》和《入楞伽經》中,分別為:

天人道、人道、畜牲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

而《西遊記》中,把這些寫的更加形象,同時還加入了一些中國古代神話的元素,如地府中有十代閻君,天庭有玉皇大帝,海中有四海龍王等等。

這些人物形象都取材於古代神話傳說,而《西遊記》將這些神話統一整合,並且稍作刪減修改處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神話體系。而且還與西方佛教相互融合,就像地府中有地藏王菩薩和十代閻王並存,如來佛祖可以參加天庭的蟠桃盛會。

而且書中還提到三界中的所有生靈,都會按照各自的緣分和所修的功德,被分到六道輪迴中。

在今天看來這些想法或許已經習以為常,甚至是老生常談。但是對於當時那個時代,這是一項非常偉大的創舉,因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人將兩個截然不同的神話體系,結合的如此完美。

用佛教經書中的世界格局,加上傳統文化的風俗習慣,然後加以整合,形成了今天流傳甚廣的神話格局。

《西遊記》中包含的人生感悟

上文已經提到,師徒幾人的性格都是陰陽五行的具象化,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從而也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會擁有怎樣的經歷,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就像《西遊記》中的第一主角,堅如頑石的孫悟空,他能夠憑藉堅強的意志漂洋過海,學成一身驚天動地的本領。然而也正是因為那這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性格,讓他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甚至公然和天庭對立,不但大鬧天宮,而且還揚言要做玉皇大帝。

這種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卻並不可取。因為人的一生始終充滿了變數,一味的逞強和堅持,並不能夠讓人生過的完美。就好比孫悟空的堅持,最終換來的結果,是先被二郎神拿住,而後又被雷劈斧剁,經歷烈火焚燒,直到被壓在五行山下。

這些雖然都是《西遊記》中虛構出來的磨難,但是在現實中人所經受的痛苦,其實並不比這些差。而孫悟空初期的形象,就是為了影射那些,為了心中的執念和慾望,不顧一切瘋狂追逐的人。

由於慾望的膨脹,人總是會迷失最初的自己,從而在各種各樣的痛苦中煎熬,最終失去一切。

這樣的人生觀點,與《道德經》中那句“金玉滿堂,莫能守之,富貴而驕,自取其咎”,可謂是不謀而合。

而人生最正確的姿態,其實應該效法《西遊記》中的唐僧,“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縱觀唐僧的一生,可以說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即使偶爾遭遇危難坎坷,但是終無大礙。

千古奇書《西遊記》: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尤其是在他取經之前,能夠從一個小小的金山寺中,走到當朝皇帝李世民的面前,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和尚,成為天下皆知的聖僧。他之所以能如此平步青雲,在很大程度上應該都取決於他的性格。因為從小受到佛法薰陶的他,似乎已經習慣了與世無爭,讓人《道德經》中說過,

“不爭之爭,是為大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可見《西遊記》中塑造的唐僧形象,乃是一個具有大智慧的人。如果不是這樣,他也不可能成為天下僧人的表率,更不可能獲得西天取經的重任,最終修成正果。

同時也可以看出《西遊記》對於人生,具有著非常重大的指導意義,而重點就在於人們如何去解讀。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各不相同的人生,只要悉心對照,總是能夠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人們完全可以看著故事中的角色,去解析自己的生活。

結語

《西遊記》作為古代神魔小說的開山之作,其真正的價值和內涵遠非表面看起來這麼簡單。而如今所挖掘出來的一切,不過只是它的冰山一角。甚至可以說《西遊記》是一部當之無愧的千古奇書,包羅諸家精髓,涵蓋人生智慧。

參考文獻

《大唐西域記》、《輟耕錄·丘真人》、《尚書》、《西遊真詮》、《道德經》、《周易》、《阿含經》、《入楞伽經》、《史記》。

特此宣告: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