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世界讀書日|微書課李寧:成長型父母,思想停滯了

2021-04-23由 創新社孵化器 發表于 母嬰

正直四月人間,朗月清風,春暖花開,我們在春意盎然,花香甜美的季節,迎來了第二十六個世界讀書日。詩云:“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讀書,作為一種傳承,始終都是生機蓬勃的。讀書,也成為許多家長朋友們,學習新知,開啟眼界,提升自己的有效路徑。創新社CEO李寧平日喜歡閱讀,他分享說:讀書真美,身攜書香之氣的父母,更美。但是,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要警醒,不要陷入到“思想的停滯”裡去。

美國思想家阿圖·葛文德有一個重要發現,叫做“思想的停滯”。在19世紀的時候,醫學領域有兩項重大的發現,一個是麻醉、一個是消毒。麻醉很快就得到了推廣及普及,但是消毒就沒那麼順利了。因為止痛這件事兒,立竿見影,所以人們就非常重視,但消毒呢,看不見、摸不著,人們就容易忽略。舉個例子,說有一位義大利的醫生,他發現產婦的死亡率特別高,後來,他又發現原來醫生在做手術之前都不洗手,甚至在這臺手術下來,跑到另外一臺手術上,也不洗手。然後這位醫生就建議大家得洗手,結果是大家認為他有病。由此可以看得出來,那個時候的人們,對消毒的認識是相當的差。人們之所以會這樣,會重視麻醉,忽略消毒,主要原因還是

人們更願意相信能看見的,看不見的往往不太容易令人相信。

麻醉的效果立竿見影,當患者痛不欲生的時候,只要麻醉一用上,疼痛的問題會立刻得到解決。但消毒這件事兒,細菌你看不見,看不見的東西,人們會下意識認為不存在,既然不存在還消什麼毒,慢慢的就被人們忽略了,就形成了思想上的停滯。

世界讀書日|微書課李寧:成長型父母,思想停滯了

在我們養育孩子過程中,要警醒自己,不要出現“思想的停滯”。不要等孩子到了小學、中學的階段,你才開始感嘆:“為啥我們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差距那麼大呢?”實際上,這個差距是在孩子三歲以前就已經拉開了。這個時期的孩子,看上去都差不多,蹣跚學步、牙牙學語,都很可愛,但卻是拉開差距的重要時期。在不同的家庭裡,孩子在3歲以前,聽到的詞彙量,要有3000萬的差距。這3000萬詞彙的差距,是一個相當大的距離。

父母能夠多給予的這3000萬詞彙,對於孩子,是一個無比龐大的財富;對於家庭,又是一個無比重要的教育資源,它不僅經濟實惠,同時對孩子的影響深遠。

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父母語言的重要性,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就不要出現“思想的停滯”。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如何做才能讓孩子多領受語言的饋贈呢?我們要怎樣和孩子溝通才是科學的呢?我們可以運用和孩子

溝通的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和輪流談話(Take turns)。

共情關注說的是,當你跟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始終保持共情關注的狀態。什麼是共情關注?比如說你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我們往往希望孩子能全神關注的聽,媽媽怎麼讀,他就怎麼聽,但往往孩子是做不到的,尤其嬰兒期的孩子。在你讀繪本的時候,他可能一會摸摸這,一會摸摸那。那麼,這個時候如何來共情關注呢?這個時候你要跟著孩子的節奏。如果在你讀繪本的時候,孩子突然指著別的事物了,你就停一下,問問孩子,是不是對他手指的東西感興趣。或者在你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孩子對某一個情景特別感興趣,你就問問孩子,是不是特別喜歡這個情景,要不要媽媽再講一遍。

這才是共情關注,按照孩子的節奏,關注他的關注,詢問他的感覺,不斷幫他解釋這種感覺。如果你不顧孩子的節奏,非要讓他按你的節奏來,其結果就是,孩子壓力山大,效率低下,最後是他越來越緊張,你就越來越焦慮。

這便是第一個T,共情關注的原則。

第二個T說的是要充分交流,充分溝通。首先要告訴孩子正在發生的事情是什麼。

比如週末你要帶孩子去動物園,在出門之前及在去動物園的路上,你就可以開始埋下去動物園的話題種子了,一出門就告訴孩子我們要去哪,要怎麼去,在路上還可以和孩子討論動物園都有什麼動物,問問孩子最喜歡什麼動物,等等。今天,有許多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呢,用一個手機就把孩子打發了。這樣的話,誰跟他平行交流?根本沒有。看手機,就是孩子所看到的世界,跟他的世界沒有關係,他無法把看到的世界與現實世界連線在一起。因此,他的大腦神經元連結是斷層的。所以說,你會發現,

跟孩子進行平行交流,就是在不斷地給孩子解釋所發生的事情,我們在做什麼事情就可以跟孩子講什麼事情,

即便你是在做飯、洗碗,你也可以跟孩子說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叫做飯,我這會兒在做的事情叫洗碗。這個過程孩子都是在學習,因為孩子能把實際的東西和你陳述的內容聯絡起來,這個叫做充分交流

。其次,在交流的時候,要學會脫離語境。

我前面講帶孩子去動物園的例子,當你和孩子討論去哪,怎麼去的時候,還是在講當下,當你和孩子討論動物園會有哪些動物的時候,就已經是在脫離語境了。

沒有看到的東西,才不會禁錮想象力,引導孩子、調動孩子去想象那些眼前還沒有看見的東西。用脫離語境的方法,來豐富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談話。

最後,還要學會拓展語境。有的時候,當孩子跟你說抱抱的時候,他說的只是一個詞,但家長要延展一下,你可以問:你是不是累了,想讓爸爸抱一抱?你看,你這樣就把一個詞變成了一句完整的話,時間久了,當你這樣引導式的長句子越來越多的時候,漸漸的,孩子也會講出連貫的句子。這便是擴充套件語境。所以說,第二個T就是要充分交流。我們要儘量多的跟孩子解釋這個世界,儘量多地引導孩子去延展他的想象力。用這個平行談話、脫離語境、擴充套件語境的方法,幫助孩子豐富他的詞彙,幫助孩子和現實世界建立連線。

世界讀書日|微書課李寧:成長型父母,思想停滯了

第三個T是輪流談話。在輪流談話裡,我們家長經常踏的一個坑,就是跟孩子講話常是封閉式的。

常跟孩子說不可以、不要動、別動這個別動那個。這樣的談話就不是輪流談話。用這樣的方式溝通,孩子是不能感受到事物背後的因果關係的。所以,當你想讓孩子不要做什麼或者說想鼓勵孩子做什麼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告訴他原因。在孩子的世界裡,是沒有禁忌的,所以我們就要為他來解釋這些,告訴孩子原因,孩子才會成長的更快。父母更願意使用命令的方式,是因為這個方法簡單,省力,這個方法也奏效快,但是,這樣的溝通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會讓孩子停止探索,不敢嘗試新事物。

說完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後,最後一個建議,就是關掉電子裝置。因為,無論是電視還是手機,都不能3T,電子裝置它不關注、不交流、不輪流。他只是單方面的資訊輸出,讓孩子被動的去接收。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是要看與他互動的人或物的反應的。

比如說,孩子拿起積木,扔在地上,他能聽到一個響聲,再拿起,再扔,又一個響聲,然後孩子滿足的笑了,這個過程他是在看反應,再比如,當你抱起孩子的時候,他拿小臉蛋兒跟你貼一貼,你呵呵一笑,他知道這個做對了,如果他拿小手一把揪住你的頭髮,你一皺眉,臉一平,你就知道,這樣做不可以。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才能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哪些合規矩,哪些不合規矩。這樣,孩子的情商就開始增長了。但是,電視、手機就不行了。電視裡演的什麼內容,雖然孩子也會模仿,但孩子不知道深淺,看電視裡的人物打來打去,孩子自己沒感覺,他很難理解被打的人是很疼的。所以,三T原則請大家記住,就是要共情關注、充分交流、輪流談話,最後關掉電子裝置。

世界讀書日|微書課李寧:成長型父母,思想停滯了

到了最後,在世界讀書日之日,想再次和天下家長說一句,多讀書有好處,但千萬不要停滯了思想。父母的語言影響著孩子的智商、情商、思維、品格等等,這絕對是社會上最重要的教育資源之一。在國內,教育資源失衡的現象已經日漸凸顯。什麼“雞娃現象”、“電影院效應”、“內卷現象”都已甚囂塵上。雖有許多教育人士呼籲:“要教育資源平等,要解放孩子童年!”但是,想要一下子透過什麼方法,讓教育資源重新歸回公平,似乎也不可能,也不科學。所以,在我們不能做什麼的時候,也有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多讀書多學習,保持思想活躍,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去饋贈我們的孩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