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2022-11-29由 duanshuo 發表于 母嬰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苔蘚(一)

早春的生機

DATE

2021年3月12日

2021年3月12日,植樹節,北京地區春雨綿綿,金山嶺也不例外。雨中在金山嶺觀察植被,讓我想起了2020年9月10日那天,也是在這裡,趕上了小到中雨。不同的是,那一次是入秋的涼,這次是春來的回溫;那一次看到的是入秋前林下最後一批蘑菇,今天看到的是裸露在岩石、裸露的土壤、樹幹上多種多樣,蒼翠的苔蘚。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2021。3。12  金山嶺

這次考察原本是要觀察各種植物枝芽,採集部分枝條樣本,確定一部分常見植物在新的生長季開始前“零點”的狀態。大雨不停,意味著在山中行走有危險隱患,並且帶雨的枝條採集後容易滋生黴菌。但是雨水帶來了另一個好處,岩石表面、裸露土壤、樹幹底部的苔蘚,吸飽了水分而變得翠綠飽滿。為什麼不趁機細細看看,有多少種類呢?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缺水的苔蘚

我對苔蘚情有獨鍾,多半是因為心裡覺得我與這種植物總有些相像的方面——低調到難以被人注意,開不出驚豔的花朵,更結不出有價值的果實。即使無處不在,但對環境極為挑剔,尤其是在北方大多數時段就像上面缺水的狀態,蜷縮著等待著雨水的救贖!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失水狀態的苔蘚

失去水分的苔蘚,各有各的“幹相”,體量蜷縮到最小狀態。這一刻它們並沒有死,而是帶著生命的綠色底蘊,在嚴寒、冰雪中休眠。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冰雪中的苔蘚

然而,“萎曲”是為了求全,這正是苔蘚生存的絕技。不論天氣如何的乾燥、寒冷,只需一些水,便可在一分鐘內奇蹟般地舒展生命的活力。今天是苔蘚復活的日子,淅淅瀝瀝的春雨,穿過樹冠的乾枝,打溼樹皮,氤氳土表,駐留巖面,喚醒了在山林各個角落這個龐大的族群。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樹樁上的半月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巖面上的圖騰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落葉松腐殖層

不足一公里長的山坡,到底有多少種苔蘚?它們看上去是那麼相似,仔細看又是那麼不一樣。唯有學會低頭,湊近到咫尺,才能感覺到它們形態的不同;唯有看到一處,就端詳一處,才能直觀感受這個種群的多樣形態。在下山返回的沿途,我一共在16個地點,少量採集了樣本。它們有的附著在鬆軟的落葉松腐殖層表面,有的從地面爬上樹幹,有的在殘留的樹樁平面,更多地附著在岩石近乎直立的表面。有的時候單一種類成片生長,有時會與不同種類混生在同一表面,有時甚至和大葉梅地衣共享同一生長基質。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苔蘚看似成片的生長,如果輕輕揪住一小撮剝離生長的表面,它可能是長達幾釐米,彎彎曲曲匍匐延伸的匍匐型苔蘚,短小近乎直立的部分是主莖上不規則的分枝,無數的主莖交錯盤繞連成一片。也許你只能揪起很小的一簇苔蘚個體,逐個分離,它們是高不過一釐米,有根、有莖,頂部有如樹冠一樣繁茂的葉片,這是直立型苔蘚。有趣的是匍匐型苔蘚可以輕鬆成片揭起,而直立型往往牢牢抓住基質表面,只能小塊小塊揪下來。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不論哪一種型別,根是假根,莖是假莖,葉也是假葉。因為整個植株沒有維管系統,根只是用來附著在某種基質表面;莖無法將水分自下而上輸送給葉;葉片通常只是薄薄的裸露的細胞層。整株吸收水分,是苔蘚生長簡單高效的方式,但是缺點也在於此,吸水快,失水更快。前面我看到了苔蘚失水蜷縮的過程,下面我們再感受一下吸水復活的速度。

著水即被喚醒的特質,是這種微小植物得以億萬年來繁衍的絕技;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它們以弱小的力量改變地表,將岩石緩慢分解為土壤的執著。科學家曾採集到南極冰原中的休眠苔蘚,在經歷一千五百年的休眠後,生命依然可以被喚醒。苔蘚這個類群的種類僅次於目前佔據地球統治地位的高等植物——開花的被子植物。它在地球進化史中,始終扮演著為後來高等植物,營造其適合生存環境的角色。身世久遠而神秘,柔弱的體質,讓化石都來不及記錄它久遠的過去。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苔蘚樣本個體形態對比

微小卻不單調,最近在不斷研究苔蘚的過程中瞭解到,這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領域。即使是專業人士也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準確辨識到苔蘚的“種”這個級別。那麼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員來說,不妨先從外部特徵上感受苔蘚這個型別豐富多樣的形態。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自然探索(四):林下苔蘚(上)

金山嶺苔蘚樣本葉片形態對比

下一篇,我會將採集自金山嶺的苔蘚樣本,在專業人士的幫助下,確定部分種類,從更細微的視角,深入到細胞形態的層面和大家一起欣賞苔蘚之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