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聽損兒童語言訓練的四個階段

2022-03-09由 自然之聲助聽器環市店 發表于 母嬰

認識聲音

生活在聲音世界裡的聽覺健全的人,一出生就開始受到各種聲音資訊的刺激,長期處於有意,無意的聽覺訓練狀態中,無需再經過一個專六的“認識聲音”的階段。而聽損兒童,尤其是從嬰,幼兒期開始失聰的中度,中重度至重度聽力損失者,在沒有戴上助聽器之間前,都是聽不清楚或基本上聽不見聲音的,因此,在指導他們利用助聽器接受聽覺訓練時,首先就必須讓他們感受各種種響聲,每一動作都應附有相應的聲音,使他們知道聲音的存在,喚醒他們的聽覺,引起他們的“聽”聲音(注意聲音)的興趣。“聽到”與“聽”並非一回事。“聽到”只是大腦皮層對於聲音刺激的反應,而“聽”是人的一種主動的活動,除了聽覺器官的參與外,還有大腦皮層的分析綜合過程,是對某種聲音的特別選擇,需要保持某種程度的“集中力”和“持續力”。這實際上是對大腦皮層中中樞的鍛鍊。在“認識聲音”這個階段裡,可以讓小孩子聽周圍環境的聲音(如門鈴聲,叩門聲,鬧鐘聲,洗衣機動轉聲,車輛的聲,腳踏車鈴等)各種樂器的響聲、音樂聲、言語聲。目的是讓小孩子知道自己已經處在有聲環境之中。在這期間需要注意的是,聽損獐並不是按聽力損失水平增大音量就能把所有的聲音聽到。盡客戴上了助聽器,也還是有的聲音聽不清楚甚至聽不的。因些,最好讓小孩子在聽聲音的同時,參照他們的曲線,細心觀察他們對每種聲音刺激的反應,看看他對對哪種聲音有表示,對哪種聲音無動於衷,從而切實地掌握聽損兒童的聽覺情況,以利於往後的階段“有的放矢”。讓小孩子廣泛地感受聲音,習慣了聲音的刺激之後,我們就逐漸引導他去“聽“聲音,向第二階段――”記憶聲音“過度。使小孩“聽聲音”,就是我們家長有意識地引導小孩主動接受聽覺刺激,樂意用耳朵去聽,使聽中樞經常處於“覺醒”狀態。即無需特別的注意,也能自然地察覺聲音。“覺醒”狀態也是由於意識到自己的發出的聲音而產生的。這種“反饋”現象會使小孩自覺地發出聲音,促進言語的發展,“聽”的訓練,最好是從聽低頻聲音開始,因為絕大多數聽損兒童能聽到這類聲音產,這樣會增強他們聽音的信心。為了引起小孩子的興趣,可以適當地指導他做一些動作與聽到的聲音聯絡起來,頻率就從低向中、高擴充套件。不過,重度聽力損失的聽損兒童,能聽到的高頻(2000HZ以上)聲音是極少的,因些,凡是給聽損兒童去聽的音響,都必須清楚它的頻率,為求“對號入座”以免發生“聽音渺小”的觀象。

記憶聲音

記憶是辨別的基礎,它辨別真假就得進行對照,所謂“辨別”就是使某一輸入的聲音資訊“模樣”與在記憶中非常雜亂的好些“模樣”比較,把最相似的挑出來,因此,在聽損兒童記憶的聲音“模樣”愈多就愈有利於辨別,聲音資訊反覆刺激後在大腦中形成了“模樣”就是記憶。例如:聽損兒童最初在沒有視覺參加下聽到鼓聲時,他並不知道是打鼓所發出的響聲,但當他反覆聽鼓聲時,同時他看到打鼓的動作時,鼓聲與動作就會被記憶下來,就形成在大腦中的聲音了,對於其它的記憶,同樣需要有這一個過程,但這只是短期記憶,因為“模樣“會因被長期的”冷落“而淡薄,消失,在訓練中,我們往往會遇到這種情況,今天讓小孩認識了鬧鐘鈴聲,已經能在聽到響聲指出是由鬧鐘發出的,過了好些天,再讓小孩子聽鬧鐘響聲時,他卻面對幾種發聲物品不知所措,我們因此會埋怨聽損童的智力不健,記憶太差,其實,這是由於我們在小孩子對某種”聲象“形成短期記憶之後,沒有使該種聲象在小孩子的大腦中形成長期記憶的緣故。

辨別聲音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能是相當困難的階段,為了讓聽損兒童樹立信心,我們往往是從辨別與日常生活有關的頻率低響度大的聲音開始,如雷聲,鞭炮聲,門鈴聲,汽車喇叭聲,鍾叫聲,這些聲音泛音不多,而基音截然不同,在聽力損失孩學會辯聽語聲,在辯聽語聲時,應容許聽損獐同時運用視覺(看話)因為有聲語言是由於多種頻率組成的,如前所述,聽損兒童即使戴上助聽器,也不一定能接受所有的語言頻率。子音靠“看“。母音靠”聽“這是有一定殘存聽力的聽損兒童辨別語聲的一大特點。在辨別有聲語言的過程中,當聽損兒童由於未能接受某些頻率的語聲而只聽到斷續的語語時,就會發揮”看話‘的特長,予以援助,使大腦能較好地處理聲音資訊,把語義審別出來,對於中度和中重度聽力損失 的兒童,應該加強聲調和語氣的辯聽訓練。只有具備了辯聽言語聲調查的能力,才能透過反饋作用糾正自身的發音,而辨別語氣,對辯聽言語聲調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聲音辯別的訓練可包括以下專案:

辨別有無響聲。

錄音機的放音或中止。

聽到響聲後指出聲源

辨別兩種聲音是否相同

辨別音組

判斷說話聲與歌聲;男聲與女聲,笑聲與哭聲

在幾個詞語中,辨別哪兩個的聲音是相同的

在兩句相似的說話中,哪個音或詞不同

辨別兩句話的含義是否相同

聽寫單詞

辯別說話的語氣

根據言語的指示做動作

先聽故事後回答問題

以上專案,從易到難,從認識聲音到理解聲音過渡,一些家長由於急於求成,不管小孩的聽力如何,不管內容的深淺,一開去吧就強迫聽損兒童辯聽“:爸爸”“媽媽”“老師”“阿姨”之類的詞語,殊不知,沒有一定的辨聽習慣和能力的聽損兒童,辨別韻母相同或相近的章節是相當困難的,結果,往往是訓練者焦急煩躁,被訓練者灰心氣餒,還有一種不妥的做法,就是對聽損兒童稍加提示,即讓他聽自己的姓名,並要求他應“到”,當小孩完成了這過程後,大人就以為小孩已會辨聽自己姓名的聲音了,可是當你在他背後隨意發幾個音,小孩也同樣會煞有介事地應了一聲“到”,這說明辨別聲音需要經歷一個細微的過程,決不可能一蹴而蹴。

理解聲音

聽覺訓練的最高階段是理解聲音的階段。只有理解聲音,才會在大腦裡顯現聲音的表象:只有聽懂語言,才會理解語義,準備地回答問題,。理解聲音的訓練,是以前三個階段做為基礎的。要想跨越前者而一開始就進行這一項訓練,向聽損兒童提出諸如“你叫什麼名字”“你今年多大”“你聽到我說話嗎”之類的問話要他回答。這無異於驅使呱呱落地的嬰孩走路,是非常的滑稽的。在這種情況下,聽損兒童只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莫名其妙地看看你,一是吃力地重複你的問話,因為他根本不理解你的話語音聲意思。一般來說,從認識聲音到辨別聲音,大多以物體名語聲為主要訓練內容,因為他們是具體的,小孩既聽到聲音,也能看到物體,如“茶杯”“鉛筆”“書本”“桌子”“雨傘“等等,”“音和“象”同時輸入,便開記憶。“模樣:在腦海中形成之後,再將這些名詞前加上動詞,變成了動賓短語。如“洗衣茶杯”,‘銷鉛筆“、”抹桌子“等,聽聲音,看動作,加深記憶,這些短語在不同的場合反覆再現,小孩子就會理解它們的含義並牢固記憶下來。動賓短語加上主語,就成了一個句子了,如”媽媽洗茶杯”、“小芳抹桌子、“爸爸看書”,這樣從簡到繁,從單間節到多音節,從短語到句子的伸展訓練,使小孩子既明確每個音節的意思,又瞭解整句話的含義,就不會指“鹿”為“馬”了。

有人說“具體的好搞,抽象的難弄,聽損兒童對於那些沒有表象的語聲確實是很難理解的,如”喜歡嗎”?“叫什麼名字”?“今年多大”?之類。這是單憑意會而無物可看的語言,需要在一定的環境和場合讓小孩體會理解。要想在你指定的範圍內一本正經地透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強迫小孩機械記憶,只會事倍功半。甚至鬧出笑話來,聽力損失兒的聽覺訓練,應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在遊戲中進行。如“生活處理比賽,先聽語句後看圖等。有時,為了使小孩理解一個抽象的語義就得巧妙地設計一個場景或者及時地利用一個場合,讓他在這個場合中體會有關的主語。以後,類似的環境再現時,又用語義相同而句式不同的說話讓小孩去俯。如此多次訓練,聽損兒童就能抓住要領,理解沒有表象的語聲了。當然,由於各地的訓練起點不同,聽損兒童的聽力和智力不同,訓練的內容和具體方法也會有所差別。不過,感情融洽是提高訓練效果的主要因素。

聽損兒童從無聲世界到迴歸社會主流,在聽覺方面,無論起步早晚,都必然經歷認識聲音——-記憶聲音——辨別聲音——-理解聲音的過程,沿著四個階段螺旋上升,要想超過其中某一個階段是極端困難的。至於能否完成全過程,完成一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是否充其量只可到達某一階段,那就因人而異了。

總之,聽力障礙是聽損兒童最本質的殘疾,根據聽損兒童障礙的不同程度,採取有計劃的不同手段,利用其殘餘聽力,提高聽損兒童對各種聲音的辯認、理解,稱之為聽覺訓練。其目的是透過訓練,使其能接受聲音、注意聲音、辨別聲音方向,辨別聲音種類(如辨別鼓聲、琴聲等),以及辨別聲音的意思(如打鈴上課),結合語言訓練與健康人進行社會生活的交流,而不會改變聽覺末梢器官的病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