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觸發、頓悟、元認知能力

2021-12-16由 畫畫的若水 發表于 母嬰

觸發、頓悟、元認知能力

《文心》中有一篇文章叫《觸發》,看了很受啟發。在枚叔寫給樂華的一封信裡,提到的觸發。那麼什麼叫觸發呢?

枚叔說,所謂觸發,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有種舉一反三的感覺,但是還不同。

“你讀書時對於書中某一句話,覺到與平日所讀過的書中某處有關係,是觸發;覺到與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種印證,是觸發;覺到可以作為將來某種理論說明的例子,是觸發。這是就讀書說的。對於目前你所經驗著的事物,發現旁的意思,這也是觸發。”

而舉一反三意思是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它的。兩者不同之處在於一個是感悟,一個是類推。感悟是什麼呢?感悟是指人們對特定事物或經歷所產生的感想與體會,是一種心理上的妙覺。類推是類比推理。一個感性一個理性。

枚叔說到:“讀書貴有心得,作文貴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觸發的功夫。……觸發要是自己的新鮮的才好……”

我以前管這種“觸發”叫“頓悟”,我每次“頓悟”都是在讀書的時候發生的(當然這也許因為我太內向,不太跟人交流,所以沒有在交流中產生“頓悟”)。我的“頓悟”一般是很多不解的問題儲存在大腦中,在讀書時,看到某一句時突然就理解了。

那什麼叫頓悟呢?頓悟是指頓然領悟。下面是一個關於頓悟的小故事:

一個禪師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行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禪師也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遠遠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旁邊有個路人說道:“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

禪師也覺得非常奇怪,等那個打燈籠的盲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禪師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你甚至都不知道燈籠是什麼樣子,燈光給人的感覺是怎樣的。”盲人說:“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變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著燈籠出來。”

禪師非常震動地感嘆道:“原來你所做的一切是為了別人!”

盲人沉思了一會兒,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我自己!”

禪師更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別人碰撞過?”

禪師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到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撞到我了。”

禪師頓悟,感嘆道:“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

突然想起“醍醐灌頂”這個成語。醍醐灌頂,也跟“觸發”、“頓悟”有著相似的意思,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

有一次,公司組織出去旅遊,在車上導遊讓每個人說一個四字成語,我就說了這四個字,然後導遊深深地看了我一眼。等大家都說完的時候,重磅戲來了:導遊說讓把這個成語放在“我在洞房花燭夜”之後。每一個人說完,大家就哈哈大笑,到了我,我說完“我在洞房花燭夜醍醐灌頂”後,真的醍醐灌頂了。

有個朋友說,她最喜歡“頓悟”的那一刻,似乎黑暗中突然燈火通明,又或者突然滿天煙花無比美麗,讓人感到一陣陣的驚喜。所以她很喜歡思考,讀書時,並不僅僅是為了消遣,大多時候她都會思考作者是如何思考的、做的的思路是什麼。

如果你看過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那就會知道,他管這種“觸發”叫“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是指對自己的思考過程的認知與理解。比如:“啊?原來是這樣啊!”“啊?這道理其實挺簡單的啊!之前我怎麼竟然完全沒想到?”等等。

李笑來說,元認知能力的強弱,決定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強弱。這是一個功利性的說法,因為我們總是要強,強過他人,強過周圍的人。

我倒是覺得,不管強弱,它都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靈感、體悟、反思。我們的思想因它而產生火花,照亮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在塵世中,並不是那麼單調的活著。

當然,我們希望一切越來越好,對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明確,所以我們可以去刻意練習這種“觸發”、“頓悟”、“元認知能力”。

至於如何去練習,可以看李笑來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

我的微信

我的公眾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