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四川古藺與太平天國革命

2021-11-26由 古藺同鄉會 發表于 母嬰

四川古藺與太平天國革命

古藺與太平天國革命

文/胡良偉

咸豐六年(1856年)太平天國內訌,天京(今南京市)城裡,東王楊秀清擅權,圖謀推翻天王洪秀全;北王韋昌輝襲殺楊秀清;翼王石達開舉兵靖難,除掉韋昌輝。洪秀全既經變故,對石達開心存疑忌。石達開疑慮不安,為避天王洪秀全猜忌,被迫率領所部數萬人,脫離洪秀全,經江西、湖南、廣西、湖北等省轉戰,進入四川,在包括古藺、敘永在內的川南、黔北、滇東北地區流動作戰。同治二年(1863年)四月,在大渡河南岸兵敗被俘,押解成都,從容就義。

太平天國有比較簡單的政權集團組織結構,以天王為最高領袖,早期以東南西北翼分轄各軍為輔,權力相對集中;掌握著成型的武裝力量,作戰是正規軍,名將如雲,靠自己的力量打天下。太平天國運動雖然是代表舊生產力的農民階級領導的革命,以推翻清朝的統治為目標,並致力於這個目標,其性質仍屬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失敗告終。

01

太平軍在古藺

偵探情報

同治元年(1862年),石達開率兵10萬,從湖北來鳳出發,揮師入川,意在奪取重慶、成都佔據西南。然而,清軍江防甚嚴,不斷增調重兵防守。太平軍北渡長江未果,則改變計劃,折入赤水河一帶活動,伺機進取。太平軍自同治元年元月入川后,前有阻截,後有追兵。經涪州、綦江戰役後,傷亡較大,將士十分疲勞,亟需尋求一個比較安定的環境休整隊伍,補充給養,擴充兵力,這一時期主要活動於合江、赤水、納溪、江安、長寧、興文、古宋、敘永、古藺一帶地域。

古藺,地處川南邊陲,山深林密,地廣人稀,為川黔孔道,攻守餘地大。境內漢苗、彝、弈各族雜居,清軍力量薄弱。

太平軍入藺之前,石達開早已派員潛入古藺偵探情報,組織武裝起義為太平軍入境鋪平道路。據《續修敘永永寧廳縣合志》記載:咸豐十一年(1861年),有云子儀、淡逸仙由滇入藺,駐桂花場,自稱探親返里,各帶美婦,從人皆著軍裝,百事必長跪,夜則觀星象,人不得進。次年(1862年)離藺,顧輿夫行至合江先市時,太平軍已至。輿夫驚懼,雲子儀勸其毋恐。遂徑直入行營,見萬眾夾道,稽首迎候。厚給輿費,並賜小旗一角,持旗無阻。逾月,大隊數萬人馬即由敦梓場上古藺,經清化裡,燒焚劫掠。

釋出諭告

《太平天國瑞天豫傅佐廷等告敘永廳誨諭》

1862年,太平軍已入敘永東城,但是西城未下。當時敘永有東西兩座城。傅佐廷等人率領前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東城,李永和得到訊息,以為石達開本人已到敘永,就派人送信來表示祝賀,還說自己即將率領隊伍前來迎接。傅佐廷等人怕大軍往來會驚擾百姓,不敢擅自同意,只好先寫了一封回信,說明翼王還未到,雙方合作的軍機大事,要等翼王親自到來,再做答覆。《誨諭》號召西城和附近地區的人馬歸向天朝,傅佐廷等人聯名出了一個安民告示。告示文告對民眾宣傳革命,宣傳民族大義及太平軍的愛民作風。遠征四川的太平軍不作宗教宣傳,對於太平天國所崇拜的上帝教教義隻字不提,和其他各地太平軍大搞宗教宣傳的情形截然不同。遺憾的是,因受清軍阻隔,兩軍未能會師。

真天命太平天國欽差大臣真忠報國瑞天豫傅,德天豫崔,懋天豫楊,祥天豫張,固天豫唐為誨諭該城良民等各安恆業毋容驚恐事:

照得天命有在,逆命者難逃誅戮,王化無邊,願化者定獲安康。緣因我真聖主天王起義粵西,建都江南,金陵定鼎,創億萬年有道之基,鐵甲平胡,吐二百載不平之氣。無非欲斯民革夷狄之面目,復中國之規模,而重興復漢室於維新者也。本大臣恭膺簡命,暨奉翼王五千歲瑞命,統帥貔貅,剿撫各省,銅關鐵卡,勢同破竹摧枯,猛將虎臣,遊遍九州萬國,法令不私於秋毫,除暴安良,愛惠直同於冬日。只為誓滅胡妖,豈肯擾害百姓。誠恐爾等抗逆團練,幫助蠻夷,俾眾士卒等,衝鋒布敵,以致玉石無分耳。茲本大臣等下該廳,爾眾士民等驚惶躲避,往逃城垣,總未曾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於道左,而尚能進貢納款,向化天朝,洵能揆時度勢,去偽投誠,頗稱風淳俗美,終不為滿韃所迷懵,殊屬可欽可嘉矣。然我天朝興師以來,念切民瘼,深悉民艱,斷不籍此財賄以為富國之資,但爾眾士民既有此輸誠之至意,倘不納取,又恐負爾等雅意之優隆,除嚴飭士兵不許擾害良民外,合行頒給誨諭,仰爾等永以為據。況我天朝聖師如雲,征剿四路,恐繼此復有經過,有此誨諭,決不能擾害爾等。由是耕者耕而讀者讀,毋容遷徙而遠遁,商者商而賈者賈,儘可樂業以如常。從滋永息鴻嗷,鹹安郅治之庥,自此免經鶴唳,同享太平之福。詩所云:“畏天之威,於時保之”,其斯謂與。特此誨諭,鹹使聞遵知。

太平天國  壬戌十二年四月初八日誨諭[1]

《太平天國翼殿耿忠大柱國告示》

同治二年(1863年),石達開率太平軍在古藺境內活動。由於清政府的反宣傳,老百姓對太平軍心生恐懼,遷徙遠遁以躲避。太平軍所到之處,先“告示”以安民:

統虎威八寶山黃紅二旗兵馬大柱國扶桑熊陶:

為勸諭投誠,免爾營盤山[2]、半邊山一帶地方塗炭,以賢擇事。照得大劫臨頭之際,斯民往往皆不審時勢,不察事機以至於此。本帥念切民瘼痌瘝在抱[3]不教而誅。合行先為示諭,為此諭爾漢夷苗民各色人等知悉。爾等宜體天意,趁早辦軍需火藥、良馬、布匹、綢緞等,公具投文,來行營投拜,本帥賞給招安令旗牌,準爾鑿井耕田,農工商賈,上下往來並不滋擾殺害。倘經示諭之後,尚然執迷不悟,是爾等自取暴戾也。凜之慎之,毋遺後悔。

太平天國翼殿耿忠大柱國 印[4]

癸亥年十月十二日實發營盤山、半邊山

摧頑劫富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八日,數萬太平軍自敦梓場[5]入境,經桂花場、香楠壩,田壩寨(今彰德、)直抵藺州城,古藺巡檢司聞風而逃,綠營軍湘果營及其團練鄉勇一觸即潰。太平軍所向披靡,經樂用場(今古藺縣永樂鎮)、太平渡、二郎灘沿赤水河進入黔境。同治二年(1863年)六月,復由二郎灘、太平渡返回古藺境內,駐古藺四個多月,在四鄉張貼文告,開倉濟貧,饑民隨軍者眾。太平軍在古藺活動期間,沿途遭到清軍和地方團練的圍剿襲擊。由於糧食不濟,在打富濟貧的同時,也難免黑白不分,打家劫舍。官府也在進行反宣傳,古藺境內稱之為“長毛賊”[6]。

境內富豪利用本地深山岩洞,將其所有財物及其家口藏於山洞,對太平軍實行“堅壁清野”。這些山洞,洞口險要,憑險可守。太平軍糧草無著,遂搜山破洞。太平軍到箭竹坪,當地袁姓財主及其他地主武裝就威脅部分百姓,到黑猴洞,鋪子田溝的平洞、龍挨洞和窩坑的大黑洞躲藏。躲進大黑洞內的財主,交出500兩銀子以供軍需後,太平軍才未破洞。在鋪子田溝平洞躲藏的人,不肯出錢,負隅頑抗。太平軍一怒之下,拆了幾處房屋,搬到洞口燃燒,還抬來幾架風簸鼓風,將洞內幾百人燻死(該洞至今仍稱“萩人洞”)。太平軍到魚化,當地富戶攜帶金銀細軟,跑進尖山子熊洞躲藏,拒不交納軍餉,太平軍照樣拆房加上辣椒,煙燻熊洞,燻死上百人。太平軍得知彰德螺獅寨富戶胡其象收租一千多石,卻因出外躲藏未納軍餉,一幢老屋被付之一炬,焚燒殆盡。另有箭竹坪的萩人洞,魚化的仰天窩,二郎灘的天寶洞,亦是當年富豪聚物躲避太平軍的較大洞穴。古藺境內沿溪流、河道兩岸懸崖棧道及峭壁洞口,至今仍留存有堵截石牆,舉目可見。在這些洞內,後來發現有遺物和堆堆白骨。

激戰清軍

據《古藺縣誌》載:同治元年(1862)春正月,大雪深三尺,夏大水。同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過藺,經敦梓、桂花、香楠、彰德、鎮龍山、鍋廠壩、小水、古藺場、太平渡、二郎灘等地,沿途遭民團及清軍堵截。五月十二日,與川督駱秉章部屬許蔭堂激戰於龍山、鍋廠壩,雙方損傷俱重,清軍將領多人及團總顏象春被擊斃。

同治二年(1863年)6月,太平軍又從貴州渡過赤水河復入古藺縣境,橫穿全境。太平軍兩次過境期間,與清軍“湘果營”、“武字營”、“保字營”等激戰於二郎灘、鎮龍山、箭竹坪等地,擊潰沿途團練。在鐵廠芹菜塘與清軍激戰,被清軍包圍,太平軍200餘人集體投塘自盡。

同治二年(1863年),石達開率部離開古藺,經由雲南渡過金沙江進入西昌境內,兵敗冕寧紫打地,尚留一部轉戰於川、滇、黔交界地區以牽制敵人,同時與苗民攏扛義軍彙集,活動於川滇黔邊境,繼續堅持反清鬥爭。號軍有四支義軍,分紅、黃、白、青四色為旗號和頭巾標誌。官府則稱這支隊伍為“苗匪”或“號匪”。

同治三年(1864年)4月,黃白號軍率眾數萬,從馬蹄灘、椒園等地渡過赤水河進入古藺縣境,據於馬蹄灘、白沙(今雙沙)、德耀關等地。東入古藺的號軍,據於二郎灘復陶、㮟溪(今皇華鎮)、鐵廠、鎮龍山、鍋廠壩一帶。饑民從者數萬人,其中尤以苗民居(官府稱“苗匪”)多。四川總督駱秉章急調永寧副將許蔭堂及其綠營軍“湘果營”、“武字營”、“寶字營”入藺圍剿。4月,號軍與清軍“湘果營”戰於皇華鐵廠、沙紅坳等地。馬蹄灘一戰,湘果營參將、千總、把總、外委等官兵近30人被殲,兵卒死亡者無數”。7月,再戰於鎮龍山,殺得天昏地暗,血肉橫飛。“湘果營”瑞盈亭、陳心亭全軍覆沒,書記李尚達陣亡。8月,駱秉章再調“忠字營”入藺增援圍剿,與黃白號軍激戰與燈盞坪、德耀關和古藺城。黃白號軍雖英勇善戰,但糧草不濟。10月,黃白號頭領吳大王、吳老靳、牟老長等被俘,剩餘部眾經麻柳灘、太平渡、二郎灘渡過赤水河返回貴州,以貴州畢節豬拱箐為據點繼續轉戰於川滇黔邊境。

同治四年(1865年)10月,石洪明率白號義軍攻打敘永廳進入古藺境內。四川總兵許蔭堂率部在樂用(今古藺永樂鎮)阻擊,被號軍擊敗。貴州提督周達武率兵攻打石洪明部,號軍退入貴州仁懷境內。11月,號軍進入古藺土城,攻破番坪寨,守寨者死1000餘人。當地團總召集團丁1000餘號人隔溝對峙。號軍退出番坪寨,進入貴州赤水境內。

永寧清軍攻打“發逆”陣亡官弁有:五品藍翎周鴻嗣、守備葉榮春、把總劉登科、周鴻猶。

清軍兵丁戰死者有:王廷玉、鍾榮升、範春雲、劉正卿、林升、馮炳南、羅定川、劉正超、魏玉龍、羅超、杜福騰、王有忠、徐得勝、吳必超、楊超、杜世傑、厲定彪、熊成彪、曾玉貴、阮應貴、王定川、萬雲魁、劉興、劉太勝。

奉清廷之命攻打“發逆”,在古藺鍋廠壩與太平軍激戰的團丁陣亡者有:黃紹章、黃紹全、王迋彪、朱正常、鄭鳳、王銘。

相關連結:

同治五年(1866年)1月,貴州提督周達武由合江發兵數千,會同地方團練,進剿號軍。號軍譚繼虞部被擊斃和墜巖死亡者達3000多人。3月,白號義軍首領石洪明陣亡,餘部分走黔西及仁懷蘆竹山,與黃號義軍會合。11月,官軍進剿貴州仁懷境內號軍各據點,號軍元帥曹應隴父子被俘斬首,元帥張啟貴及近千名號軍陣亡。12月,號軍王洪昇、張開梓與思南縣潛來的號軍餘眾聚集在小溪裡中箐頂再度起事,官軍進剿未成。同治九年(1870年)8月,遵義練軍攻破小溪裡號軍餘部營地,首領吳三五中伏被殺。同治十年(1871年)12月,四川提督胡國珍攻破中箐頂號軍餘部營地,首領王洪昇、陸爾官被捕殺。同治十一年(1872年)12月,遵義練軍諉輯營進剿飛綠巖號軍餘部營地,號軍首領蔡子受及其部下300多人遭殺害。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初,川滇黔邊號軍起義全部失敗。

02

太平軍在古藺軼事

石達開飲酒

據清同治二年(1863年),二郎灘富紳胡文理墓園的石刻證明,太平天國軍隊曾經進駐赤水河流域古藺二郎灘一帶。石刻畫面兩幅:一幅為“醉翁侍童醉酒圖”,一個老翁醉得眼球突出,身體東倒西歪致坐凳偏倒,身後侍童踏在石墩上,拿起酒壺一個勁狂飲,醉態可掬;一幅為“太平軍官飲酒思慮圖”,石刻畫面中,太平軍軍官正襟危坐,身後站立一貼身侍衛。軍官鬍鬚飄髯,可是劍不離身,寶劍放在身旁酒罈上,表情思慮,端起“清酒”(二郎灘富豪胡文理所釀)卻難以下嚥。證明石達開官軍到達二郎灘一帶雖能得到民眾支援,卻處於被清軍襲擊包圍的危險處境,須時常提防圍追堵截和轉戰突圍。二郎灘有一棵叫“白蟒”的黃桷樹,樹齡已有數百年,傳說是由能夠興妖作怪的大白蟒化成。古樹根部有個“蟒洞”,洞裡有塊泰山石,當地人至今稱“石敢當”(石達開綽號)。這棵“白蟒”大樹下,應是當年石達開飲酒之地。

胡文理(1800-1863)是二郎灘有名富商,能文能武。約在清道光十年(1830年)開“祭川”糟房釀造“清酒”。“清酒”銷量很好,享譽赤水河兩岸。他知道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他痛恨滿清腐敗,痛恨帝國主義侵略。當石達開率領太平軍到達二郎灘時,他把一罈又一罈清酒送給太平軍。當石達開在大渡河全軍覆滅後,胡文理還遭到官司訴訟。胡文理平生嗜酒,在他的墓園刻下了同翼王石達開飲酒的這次難忘經歷。

四川古藺與太平天國革命

左圖:醉甕侍童醉酒圖    右圖:太平軍軍官在飲酒思慮圖

石達開吟詩

石達開在桂花場,住在劉向頂[7]家。劉母大壽,石達開曾贈匾祝賀(劉家一直珍藏至20世紀60年代,“破四舊”時被毀掉)。其間,石達開與劉向頂吟詩唱和,口傳於部下的《翼王劍譜》有如下詩句:

堪亂無窮第一窮,英雄作事總成空。

久攻上垣旗幡白,百戰中原血劍紅。

眼見魚深頭盔血,手攜降表謝殘從。

興亡必意觀天色,一局棋盤半局空。

石達開途經古藺期間,多次詠詩,今遺世數篇。他的《感賦》寫道:

大盜也有道,詩書永不俗。

黃金如糞土,肝膽硬如鐵。

策馬縱懸巖,彎弓射胡月。

人頭做酒杯,飲盡阿奴血。

《題過山龍》寫道:

龍山四十八雄峰,銅牆鐵壁四方同。

此間常有龍蛇住,百萬鯨鯢拜下風。

《題夜宿龍君廟》寫道:

山人登山不厭難,輕身直上青雲端。

人世紛紛苦天日,青槓山頭常帶寒。

夜晚宿在龍君廟,深林激盪風浩浩。

龍君龍君最有靈,何不鞭策攬雲起?

盡使天下蒼生盡甘霖。

經過少數民族地區,鄉人請他喝酒,題有《詠竿酒》:

萬顆明珠一甕[8]收,將軍欲飲得低頭。

雙手抱著擎天柱,吸盡黃河水倒流。

石達開在駐紮桂花場期間,口傳與部下的《翼王劍譜》,留下了

石達開題字

石達開率部由從敘永出發,沿水尾河上行至桂花場,用白色塗料在桂花漢溪村巖壁上寫了一個“福”字用以祈福,至今仍清晰可辨。

四川古藺與太平天國革命

石達開手書“福”字

太平軍祭旗

石達開率部由合江到敘永,沿水尾河上行至桂花場,在桂花漢溪村一帶駐紮數月。太平軍駐地祭旗的祭臺至今遺留,儲存完好。

四川古藺與太平天國革命

太平軍祭旗遺留的祭臺

太平軍夜襲清軍營

同治元年(1862年),石達開率領太平軍沿赤水河黔岸行軍入川,見中渡渡口旁山洞似乎有人,朝洞口打幾槍後又繼續前行。經馬桑坪過赤水河入新龍灘,將隊伍開進核桃壩(今古藺縣二郎鎮復陶村),將軍帳設在二郎灘芭茅灣,聚於“祭川”醩房,胡氏以“清酒”犒勞官兵。

清軍頭目外號王小三,古藺縣石寶寨人,熟悉二郎灘地形和道路,奉令率領一支清軍隊伍,將大營駐紮在盧山高地(今二郎鎮盧山村4組地界,此地後來習稱“營頭”),以阻擋太平天國石達軍隊開進古藺。石達開派出偵探,在月黑風高夜晚摸準清軍大營地軍情。趁清軍官兵已經入睡,在嚮導帶領下,太平軍隊伍潛伏於清軍大營外,將執勤衛兵殺死,點燃清軍帳篷,大火通明,殺聲震天。清軍猝不及防,未及拿起武器抵抗就被砍殺,死傷大部,餘部衝出火光趁夜色四處逃散,頭目王小三翻身上馬逃回石寶老家躲難。太平軍取得勝利,迅速撤離而去。清政府命當地老百姓,清理官兵屍體就地掩埋。二郎灘盧山村老百姓有一首諷刺清軍無能的順口溜流傳至今:“好個王小三,大營紮在盧家山。遭殺幾桿子,嚇得卵子翻。”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盧山村改土造田,在當年清軍紮營之地方發現白骨堆,即太平軍夜襲清軍,王小三慘敗大營的見證。

太平軍石碾

太平軍在古藺桂花場駐紮數月(當初是否打算選擇桂花場作為根據地不得而知),自建碾房,當地有百姓曾跟太平軍士兵一道碾米。

四川古藺與太平天國革命

太平軍遺留的碾槽

躲避太平軍,命喪河邊洞

古藺二郎灘胡家灣《胡氏族譜》記述了一段有關太平軍途徑二郎灘,胡玉鳳躲避太平軍,命喪河邊洞的真實故事:

清同治元年(1862年)夏季某日,天氣十分悶熱,天上出現團團烏雲。太平天國隊伍到二郎灘的訊息迅速傳開。當時由於清政府宣傳,說太平天國是殺人如麻之“號匪”,百姓聽到太平軍到來的訊息,家家戶戶急忙逃出家門,尋找隱秘之地躲藏。在太平軍將要路過二郎灘時,二郎灘胡玉鳳一家分開躲避。胡玉鳳與一王姓熟人躲在赤水河中渡巖邊的巖匡(巖穴)內,被對岸的太平軍發現,以為是清軍探子,遂開槍擊傷胡玉鳳[9]。待太平天國官軍走遠,王姓熟人鑽出巖洞,採草藥為胡玉鳳敷傷後隨即離去。胡玉鳳因恐懼,仍留在洞內不敢回家。不料當晚下暴雨,河水暴漲,淹死河中捲走,未尋到屍體。

03

響應太平軍

胡伏龍舉旗起義

胡伏龍(1825-1860),名登漢,號伏龍。生於古藺城西螺螄寨(今彰德,古藺鎮建國村九組)一大戶人家,兄弟三人。二弟活龍、三弟應龍老成守業,唯胡伏龍年少志高,軀幹豐滿,舉止非凡,力氣超群,倔強好勝。讀過“四書”、“五經”之後棄文習武,拜請名師來家教練武藝。嫻熟刀、槍、劍、棍諸般武藝。一次,胡伏龍製造槍械耗盡家財,向本地富紳胡其象“借”錢120吊[10]。每吊錢重5斤,共600斤。其象問:“你拿啥子裝錢?”伏龍答:“你不管嘛,我自有辦法。”於是張開兩隻手臂,讓其象將錢掛於兩手臂,輕鬆將錢“提”回家中。還有一次,彰德保安橋龍頭連同基座重約1200斤(自龍腰以下延伸為碑腳),被洪水衝至下游約500米的流沙塘(今古藺鎮建國村六組河段),原計劃8個人抬回,胡伏龍聞之,獨自一人扛回保安橋原址安放。

胡伏龍廣交遊。凡愛還好習武者,則拜把結盟。不時有人士來門下會串,家中一時成為武林人士集會之處。此時,一個神奇的故事開始傳開:胡伏龍尚未出生前的一天晚上,他的母親夢見天上有三顆星宿落在自家房頂上,後來生下他們三兄弟,故而順次以“龍”取名。後經八字先生算命,伏龍八字屬“三奇格”,主大貴,後日定是國家棟梁,將胡伏龍神化為天上“火龍星”下凡轉世。胡伏龍借這個有利輿論,以“火龍星”自命,發展擴大隊伍。用絹帛書寫一個“漢”字,向四方暗中串制聯絡,號召持此物證者,即為同路人,日後有福同享,有禍同當。

咸豐五年(1855年),胡伏龍響應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義舉,已聯絡烏邦(今觀文鎮)藺卯元,仰馬嘶(今馬嘶鄉)水邊(今護家鎮)付小云,大坪(今箭竹鄉)李大龍、李二龍,碓車壩(今屬龍山鎮)餘化龍,鎮龍山梅鐵匠,樂用(今永樂鎮)鄧其清,小水(今屬古藺鎮)的趙良賢,香楠壩(今屬德耀鎮)魏某及楊柳壩(今屬古藺鎮)等地數十人加入,籌備糧秣,製作兵器,組織人馬,籌備義舉事宜。待太平軍一到,時機成熟,立即舉旗起義。

咸豐十年(1860年)春,胡伏龍決定舉義。計劃先佔領古藺巡檢司,再集結力量進取敘永軍糧府(治所在今古藺大村)。通知各路屬部於二月某日殺一地方團練祭旗,然後統一出發。孰料在遞送情報途中,有個送信人叫胡二麻,因酗酒,不慎將本該送至楊柳壩楊家灣的情報,誤送到了彰德本地鳳鳴村楊家灣(即今“天成名都”所在地)豪紳手中。被豪紳告發到官府,機密洩露,而胡伏龍尚不知道。巡檢司黃星海先發制人,迅速出動衛隊,四處搜捕。胡伏龍聞訊,來不及聯絡各路義軍,僅聯絡喻家溝一支義眾二百餘人,倉促帶領數十從人,舉旗起義。連夜直攻古藺巡檢司,未克,退守城東漢人坡高地與官府兵丁對峙一日,等待援軍。官府巡防軍設卡查哨,分路攔截援軍。第二天清晨,古藺巡檢司出動團丁數百,進攻漢人坡。在等候援軍不至又無補給的情況下,拼殺突圍。終因寡不敵眾,死傷過半,義軍潰散。胡伏龍藏於一農戶家中,聽見外面包圍官兵喊話,如不出降,將燒燬房子。胡伏龍縱身從房頂跳出,接連穿越數畝田地,最後力竭受傷被擒。官府以“皇犯”案情重大,解送恐有差錯,即就地處斬。臨行前,胡伏龍在法場上大呼:“殺我易易耳,但示下半部(你們今日殺我事情未了,還要看下半部結果如何)!”引頸受刑,觀者無不唏噓。越年,太平軍果至。

庚即,敘永軍糧府尹陶文祿親自到古藺輯辦餘黨,大開殺戒,抄斬胡伏龍全家[11]。株連所及,慘遭冤殺。

藺卯元策應舉義

藺卯元(1819-1860),名啟盛,古藺丫叉(今觀文鎮)巖寨人。祖輩耕讀為本,種田土,開槽坊,屬巖寨富庶之家。幼年在家耕讀,考中秀才,屬當地文化人。身強力壯,喜好武功,拜師學拳,練就一身武藝,能文能武。豪俠仗義,曾痛打仗勢欺人的當地豪紳曾松安,為民洩憤,博得鄉民愛戴。

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革命興起,聲威所及,紛紛響應。咸豐八年(1858年),藺卯元離家出走於川滇黔接壤邊區進行活動。以“飄葉子”(賣字畫)為掩護,串聯發展民眾,秘密組織起義隊伍,從者上萬人。暗裡籌措糧秣,製造兵械,印製“漢”字旗,調集人馬,配合起義大軍,準備進攻古藺,直搗敘永軍糧府。以雲南扎西的王炳森,水潦大屯的餘採章,石寶寨的唐某、王某,以及蒿枝灣的陳子洪、鄧明惠等人作為部率頭領,同時,與螺螄寨胡伏龍和鎮龍山楊鐵匠兩友部取得聯絡。

咸豐十年(1860年),藺卯元正式鐫刻印信,打出“漢”字旗號,加速整飭隊伍,準備配合友軍舉義。與田壩寨胡伏龍暗中謀劃於某月某日祭旗出師,一舉攻佔古藺場,直搗敘永軍糧府,接應太平軍。不料內出奸細,這些部署被“軍師”一一送到雲莊曾團練之手,再密告古藺巡檢司官員,事機洩露,官府已做好應對準備。藺卯元失去警惕,未及提防。

起義之日,派出的探子回報:鎮龍山楊鐵匠所部率先行動,孤軍作戰,亦遭官兵伏擊,其他各路隊伍無訊息。藺卯元方知情況有變,藺卯元孤軍緊急馳援,但張鐵匠已寡不敵眾被俘遇害。藺卯元在半路遭遇伏擊,迎戰不敵,奮戰突圍,傷亡潰散。藺卯元藏於一苗族家中,無奈官兵逐戶搜尋,恐連累苗家,於午夜出走,天明被認出,層層圍困,勸降不從,力竭被擒。以“皇犯”罪名被斬首,示眾“雲莊”山寨。藺氏一家自屬難免,連同參加“造反”受株連遭殺戮者百餘人。

[1]這篇《誨諭》是太平天囯給兄弟義軍領袖的公文。黃紙墨書,正楷字,朱圈標點。太平天囯壬戌十二年(1862年)四月初八日石達開軍先遣部隊瑞天豫傅佐廷、德天豫崔柱忠、祥天豫張、固天豫唐、懋天豫楊軍扎四川敘永廳,時四川義軍領袖李永和、藍朝鼎欣悉其擬入川南,聯名修書上石達開懇請合兵,傅佐廷等復此誨諭:“仰弟等照舊駐紮等候,……容俟翼王駕臨之後,兄自當與弟面酌一切軍機,以便定妥行為。”後因形勢變化始終未能合兵。

[2]營盤山,原隸古藺縣,今屬敘永縣。

[3]民瘼[mò] ,百姓疾苦。瘼,病,疾苦。痌瘝[tōng guān]在抱,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裡。痌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抱在胸懷中。

[4]太平天國翼殿耿忠大柱國印,長22釐米,寬11釐米,宋體字,周圍有龍紋圖樣。

[5]敦梓場,原隸古藺縣,今屬敘永震東鎮。

[6]長毛賊,對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活動在川南的太平軍的蔑稱。“長毛”,指頭髮長。清朝是“辮子國”,人人留著一根長長的辮子,清廷把留長辮子視為天朝的規矩。而太平軍割去了辮子,開始蓄髮留長髮成了另類的“長毛”,故稱之“長毛賊”。官方文字則寫為“發逆”,“發”即“長髮”,“逆”即“造反”。

[7]劉向頂屬當地文人,曾任敘永丹山書院教授,蓬萊書院院長。

[8]甕[wèng],同“甕”,盛酒的罈子。

[9]據古藺二郎灘《胡氏族譜》記載,胡玉鳳是二郎灘芭茅灣胡文秀之子(胡文秀是二郎灘富豪胡文理之弟),居住二郎灘胡家灣,妻趙氏。胡玉鳳之弟胡玉發、胡玉書、胡玉林遷居二郎灘芭茅灣。胡玉鳳死後,其妻趙氏與夫胞弟胡玉發團房,生有星階、星躍、星政三子。趙氏於1909年去世。

[10]胡伏龍素不欺貧,猶擅劫富,向富紳大戶“借”錢,向不歸還。

[11]抄斬胡伏龍一家:據民間田野調查獲得資訊,胡伏龍被斬後,家中尚遺一幼子,為所顧苗族女傭以“自己所生”為由帶離,連夜逃往香楠壩小營上隱姓埋名生活,倖免於難。今存嫡傳後裔。

文 | 胡良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