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 正文

當華爾街擠進隨時可能失火的“比特幣影院”……

2021-04-16由 智谷看股 發表于 科技

本文來自 Medium,原文作者:Patrick Tan,由 Odaily星球日報譯者 Katie 辜編譯。

當華爾街擠進隨時可能失火的“比特幣影院”……

加密貨幣行業熱衷於接受機構資金如此令人困惑,是因為它給銀行業人士帶來的好處遠大於新貴。

機構對加密貨幣的參與有利於中心化中介機構,而不是建立比特幣所推崇的分散式理念。

華爾街 的資本傾向一種慣常的尋租模式,而不是促進對加密貨幣和 區塊鏈技術 的進一步創新和試驗。

那麼,為什麼要推動銀行在比特幣上進行投資呢?

比特幣對銀行來說,是一項不知道怎麼去用的技術

這並不是說華爾街對技術持懷疑態度。實際上,華爾街歷來都樂於接受技術,尤其是當它提高盈利能力的時候。

以計算機為例。

華爾街是第一個看到計算機如何為交易員在市場上提供優勢的,也是第一個引進電子交易。當高頻交易看到光纖線路越直可以給他們的交易部門帶來優勢時,數百萬美元的投資的注入變成可能。

毫無疑問,華爾街從不懼怕技術,但在不清楚如何利用這種技術為自己謀利的情況下,華爾街的反應一直比較緩慢。因此,當比特幣剛出現,華爾街的最初反應是懷疑,接著是蔑視,最後是嘲笑,這並不令人驚訝。鑑於銀行仍未從金融危機的餘波中恢復過來,加強監管是必要的。

既然不能無視他,何不加入他

Dimon高度公開的“欺詐”評論發表僅兩年後, 摩根大通 就推出了自己的加密貨幣JPM Coin,該技術基於比特幣在內部建立的相同技術,用於內部結算,這是美國第一家這樣做的大型銀行。

從那時起,早些時候鄙視這種加密貨幣的億萬富翁 對沖 基金投資者現在開始公開捍衛它了。

億萬富翁對沖基金投資者Paul Tudor Jones表示,他的380億美元的都鐸投資(Tudor Investments)中的一隻基金可能會將其比特幣頭寸增加到其總資產的“低個位數”。

Miller Value Partners的Bill Miller指出,比特幣價值跌至零的可能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低”,而Stanley Druckenmiller公開表示願意使用比特幣作為對沖通貨膨脹的對沖手段來代替黃金。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Larry Fink去年12月表示,比特幣可能會成為“全球市場”,而復興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等大型對沖基金一直在研究加密貨幣。資產經理富達甚至推出了針對資產豐厚的客戶的 比特幣基金 。而且,由於精通加密貨幣的Gary Gensler將掌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 SEC ),備受期待的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可能在今年實現。

Gensler一直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並曾是 高盛 的合夥人。

隨著越來越多的投資組合經理開始使用比特幣,它的價格可能會進一步攀升,或者至少會有個最低限度。而且,如果散戶投資者透過ETF大量湧入比特幣,對通緊資產的整體需求可能會飆升,從而導致比特幣的美元價格大幅上漲。

保持警惕

但在投資者為華爾街進入這個基本上不受監管的加密貨幣而歡欣鼓舞之前,他們還應注意,機構投資者通常並不來參加新市場,而是要主導市場。

高盛最近擴充了其數字資產交易部門,而它的一位校友即將執掌美國證交會(SEC),這並非巧合。

Gensler長期以來一直認為加密貨幣應該受到監管。

而且,儘管對加密貨幣進行更嚴格的監管可以帶來更廣泛的參與,但同時也給以前很少存在的領域引入了重要的瓶頸。

當人們認為集中式加密貨幣交易所集中了太多權力時,去中心化交易所又回到了最前沿。

即使在今天,任何人在需要用比特幣或絕大多數的加密貨幣進行交易時,唯一需要的就是數字錢包地址。

加密貨幣的主要瓶頸通常是將法定貨幣(如美元)轉換為加密貨幣(如比特幣)。

然而即使在那種情況下,加密貨幣行業也找到了一種方法,透過建立等價的數字美元等價物,其中使用最廣泛是Tether,一種據稱由銀行中的真實美元支援的數字貨幣。

但是,華爾街和監管機構即將進入加密貨幣領域既提供了機會,也破壞了建立比特幣的根本核心,即消除中間商。

隨著法規的出臺,立法者有動機去使規則儘可能複雜,這樣一來,他們的專業知識就能被高價聘用。相關人員可以制定與對傳統銀行業友好的加密貨幣管理和交易有關的規則,然後再去銀行工作,其薪水比其目前的薪酬水平高出許多倍。

不僅如此,“法律”或“法規”往往非常含糊且依賴於司法管轄權,而華爾街的大部分工作實際上是在遵守這些法規,並從中牟利以獲取利潤。

只有華爾街才能負擔得起支援機構級加密貨幣交易所需的昂貴且官僚的合規團隊。隨著加密貨幣成為主流,弱勢的競爭對手被淘汰將成為常態。這就必然會以更嚴格的監管為藉口扼殺創新。

參與加密市場很重要,關鍵是如何參與

華爾街分加密貨幣這杯羹多少是另一個問題。

在其最低點,所有加密貨幣的市值剛剛超過1萬億美元。儘管這聽起來可能很多,但據估計,任何一天的衍生品交易總額都在為3萬億至4萬億美元之間。

換句話說,鑑於華爾街擁有巨大的金融影響力,他們所做的任何舉動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相比之下很小的加密貨幣市場。據估計,世界上第一個透過機構報告和SEC報告的比特幣投資工具— 灰度 比特幣投資信託公司(Grayscale Bitcoin Investment Trust)擁有全球流通比特幣供應量的3%。灰度或任何其它累積了大量的比特幣的華爾街公司發出的大量賣出指令,都可能對比特幣的價格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因為市場不是市場參與者的總和,而是最積極的買賣雙方的活動,所以價格的巨大變化可能會受到相對較少的買賣雙方的影響。只需要一個固執的賣方,本來就很不穩定的比特幣價格可能經濟在瞬間暴跌。而且,由於加密貨幣在任何給定華爾街投資組合中可能最多隻佔“高個位數”,因此成為一個頑固的賣方,華爾街的成本要遠低於其主要市場。

市場的動力反應並不是成正比的。 儘管2008年股市市值超過30萬億美元,但觸發了僅 500億美元的單筆訂單,即不到總數的2%股票跌幅接近10%,造成的損失超過3萬億美元。

為什麼市場反應如此不成比例?

華爾街進入加密貨幣領域可以比作一個大電影院,它只有一扇小門,重點應該不是劇院的大小,而是門的大小。然而,不知何故,加密貨幣行業(也許被剝奪了制度上的便利)轉而專注於這個“劇院”的規模,垂涎欲滴地看著華爾街將給該領域帶來的新資金,但是卻忽略了在事情發生時關鍵是那扇“小門”。如果有人在電影中間大喊“著火”,那麼踩踏事件可能會在無條件限制的情況下發生,這可能會使本來就易受驚的加密貨幣市場陷入恐慌性拋售。

以谷歌上的“雙花”搜尋量激增為例,當時有傳言稱有人曾把一個比特幣花了兩次,頃刻之間,數億美元的比特幣市值蒸發了。直到後來有人解釋說,比特幣並沒有“雙花”,而是對比特幣區塊鏈的正常功能缺乏瞭解,比特幣的價格才有所回升。儘管如此,該事件仍在強烈提醒人們比特幣市場的脆弱性,以及人們對這種新興資產類別的理解的不足。

回想一下,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急於拋售抵押貸款支援證券的投資者也開始拋售高質量債務,這導致全球金融體系凍結。現在,想象一下如果發生在規模小得多的加密貨幣市場會出現什麼情況。但是與2008年不同的是,立法者可能不一定急於拯救加密貨幣或其交易者,特別是當比特幣及其同類加密貨幣威脅到中央銀行的地位以及政府獲得鑄幣稅的能力(印鈔成本之間的差異及其面值)時。

加密貨幣最大化主義者長期以來一直在呼喚華爾街來敲他們的“門”。

小心你想要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