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 正文

吳怡欣:“好運是藏在努力裡的”

2021-05-17由 好多新鮮事 發表于 體育

吳怡欣:“好運是藏在努力裡的”

當“患者”呼吸急促時,吳怡欣沒有慌張。搖起床頭,扶著“患者”,為“患者”吸入給藥……幾分鐘後,“患者”症狀緩解,而吳怡欣也憑藉著自己出色的發揮,奪得第一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健康和社會照護”專案的金牌。

藏在細節裡的“秘密”

比賽前30分鐘, 上海健康醫學院 大四學生吳怡欣走進了“健康和社會照護”專案所設定比賽場景。

一天前,裁判長公佈每位選手考核6個案例,每天的案例當天早上抽籤決定。比賽前夜,教練再一次為吳怡欣進行了強化訓練,這也讓吳怡欣心裡更有了底氣。然而,踏上賽場的那一刻,吳怡欣的心裡還是緊張了起來。

“平時在校內訓練時,周圍的環境都很安靜,但今天現場有很多觀眾。可能是因為神經緊繃,觀眾們的議論聲始終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我甚至還可以聽到我的心跳聲。對於我們這個專案而言,這是非常致命的,因為片刻的分心都有可能讓我忽視‘患者’的真實感受。”吳怡欣說。

作為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為數不多的以“溝通交流”為考核重點的專案,“健康和社會照護”專案聚焦照護實踐全過程,透過與“患者”建立關係,為“患者”提供服務,滿足他們在健康和社會方面的整體需求,從而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參照 世界技能大賽 的要求和標準,本次“健康和社會照護”專案設定醫院、家庭、日間照護中心和長期照護四個模組,所有模組均採用單個選手考核模式,每個案例考核70分鐘,分為3個部分,分別是照護計劃、照護實踐、海報與反思。3天比賽,選手需完成4個模組6個案例患者的照護,期間會穿插“突發環節”,如“哮喘急性發作”等。

深呼吸,吳怡欣想盡辦法讓自己冷靜下來。房間裡擺放著一張床和一個放著道具的床頭櫃,自己抽到的第一個案例是“20歲即將出院的哮喘患者”。於是,她開始仔細檢查病房的環境,地面是否有積水,病床是否已固定,確保“患者”的安全。比賽開始後,她又仔細觀察患者的體位,並控制好與其交流的語速。

吳怡欣:“好運是藏在努力裡的”

“聽說你要出院啦,祝賀你啦!”“我再幫你確認一下你是否掌握了日常照顧自己的技能,可以嗎?”“你喜歡寵物,可寵物的毛髮很有可能是引發你哮喘的 過敏原 ,如果可以的話,在接觸動物的時候要戴好口罩。如果還是引發哮喘,請一定要及時就醫並避免日後的接觸……”

微笑,微笑,還是微笑。一點一點,吳怡欣贏得了“患者”的信任。

“這些資訊都藏在賽前所提供的案例資料裡和比賽情境裡,我必須熟知並抓住每一個細節,並在交流溝通中體現人文關懷。其實我從前並不是一個愛笑的女孩,但教練告訴我,笑是最有感染力的。比賽結束後回到上海,我同學們都說我有‘微笑肌’了。”吳怡欣說。

吳怡欣:“好運是藏在努力裡的”

走進患者的心

小時候,吳怡欣一直有一個“醫生夢”。高考時,她綜合評估自己的成績、興趣與學校教育質量,最終選擇上海健康醫學院。

一次偶然的機會,學校釋出世界技能大賽選拔賽的通知。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吳怡欣參加筆試,併成功進入集訓隊。

集訓隊的生活令吳怡欣大開眼界。學校不僅為她們配備了國內頂尖的健康和社會照護專家、教練及保障團隊,還不斷地透過模擬訓練和實地學習,多維度給予指導。隨著訓練的逐漸深入,吳怡欣擁有了紮實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操作技能,更意識到做一名有溫度的護理人關鍵在於“人文關懷”。

“在許多人看來,護理可能需要你埋頭苦背,但實際上,護理最需要的是走進患者的內心世界。在平時的訓練中,教練也會反反覆覆地跟我們強調這點。”吳怡欣說。

在這一次比賽的最後一天,吳怡欣抽到了照護“痴呆患者”的案例。該“患者”存在幻覺,一開場就情緒激動,拒不配合。沒有一絲猶豫,吳怡欣握住了“患者”的雙手,用微笑和耐心平復他的情緒。在案例描述中,該“患者”喜歡唱歌,吳怡欣就利用現場的道具音響,與“患者”一同唱起《YesterdayOnceMore》。漸漸地,“患者”情緒穩定了下來,臉上也露出了笑容。

“那一刻,他彷彿是我的一位老朋友,我很享受這個瞬間。”吳怡欣說。

照護期間,吳怡欣敏銳地發現了一本“患者”從前的相簿。在日常訓練中,吳怡欣曾學習過利用“痴呆患者”熟悉的物品進行“回憶療法”,幫助“痴呆患者”康復。於是,吳怡欣又與“患者”一起翻看相簿,與“患者”共同徜徉於回憶之中。

“最開始是很難,但只要堅持,那麼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機率就變大了,因為我始終相信,好運是藏在努力裡的,我也堅信我能夠深入患者內心,去感受、理解、傾聽,為照護物件帶去溫暖,助力‘患者’迴歸健康。”吳怡欣說。

回到上海,吳怡欣緊鑼密鼓地投入到中山醫院的實習之中。全國職業技能大賽的經歷,賦予她更多與患者溝通交流的技巧。儘管實戰的挑戰巨大,但吳怡欣仍堅持了下來,並獲得好評。在她看來,從“指令式護理”到“關懷式護理”的轉變,很可能是未來推動醫患關係重回正軌的關鍵。

“現在,醫院非常重視人文關懷,也開展了許多相關的培訓。但無論護理的方式怎麼變化,我們永遠都要做到‘慎獨’。這是對於生命的尊重,更是對於這份職業的敬畏。”她說。

【來源:上觀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