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2021-04-11由 柳婉月 發表于 歷史

印度,這個南亞次大陸上的國家,在中文網際網路上從來都是一個奇葩的熱點話題——

這個國家擁有相當龐大的體量,擁有輝煌燦爛的歷史與文化;但近代以來,卻總是以一個諧星的身份活躍在國際舞臺上

實際上印度的諸多奇葩操作,都源於他們的一個執念,也就是印度的大國夢——

他們想要成為南亞的唯一主宰,甚至是亞洲的秩序主導者

。但這個大國夢想,自印度成立以來,幾乎就屢屢受挫。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印度國旗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印度的大國之夢呢?

文明搖籃,卻也是帝國囚籠

一個文明的誕生,優秀的自然條件是必不可少的。澎湃的

大江大河

,肥沃廣闊的

土壤

,相對容易馴服的

大型牲畜

……這些都是文明誕生與發展的必要條件。

而作為古文明發源地之一的印度地區,這些條件都已經具備。

印度河流域誕生了最原生的印度河文明

,此後在

恆河流域

又誕生了

至今仍有留存的吠陀文明

。這充分說明了印度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吠陀》的梵文文字

具體來看,從喜馬拉雅山脈奔騰而來的

印度河、恆河

,給

印度北部平原

帶來了

充足的淡水和肥沃的土壤

。而歷史上印度地區的霸權也都會將北印度作為帝國統治和經濟中心。

次大陸南部的

德干高原

則是“寶石璀璨之地”——

豐富的礦藏,閃耀的寶石

,無論是印度的君主,還是外來的殖民者都將此地視作財富之源,將寶石用於彰顯自己的權威。

同時,

北部的山脈和高原

,如果能夠有效地控制,也能夠成為

帝國最為堅固的盾牌和壁壘

。所以在歷史上,印度地區的統治者一直將控制這些地區作為軍事目標之一。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從地形上看,印度地區北部都是高原和高山

然而,文明的搖籃,卻也是帝國的囚籠

事實上,優秀的自然條件讓

北印度

成為了當時亞洲的另一個豐饒的財富之地——寶石、織物、糧食,後來在英國殖民時期還從我國引入了茶葉種植。但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些優秀的條件也使得此地成為了

人皆嚮往的寶地

什麼人嚮往此地呢?倒不是居住在另一塊東亞肥沃之地的我國先民,而是來自

中亞等貧瘠之地的馬上戰士

雅利安人從伊朗高原而來

,創造出吠陀文明;

阿拉伯帝國騎兵從高處奔下

,將無數佛國轉為真主領土;

成吉思汗的後裔也曾用馬匹和弓箭征服過這片富饒之地

。這就給這片富饒之地帶來了無數的戰亂。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成吉思汗雕像

然而在佔領了北印度之後,

這些帝國也幾乎從未能夠完成對整個次大陸的統一

——帝國往往定都於西北地區,因此對於德干高原以及更南方的邁索爾地區,還有處於恆河河口的孟加拉地區,控制力都並不理想。邊遠之地叛亂不斷,而叛軍既能夠長驅直入,也可以佔山為王,最終就是地區內部動盪不止。

在某種程度上說,印度次大陸與我國的四川盆地很類似——

是帝王之資,是霸業之基。然而卻也是一塊守成之地

,一旦喪失了對周邊山區的控制,就會喪失防禦能力,只能選擇在富庶之地與入侵者進行慘烈的拉鋸戰。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印度次大陸

不過,很多民族也是在與外敵的攻防之中,不斷融合、團結起來,最終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但這一方面,卻又是印度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缺口”。

處於東方的列國紛爭之地

一般來說,今時今日之強國,在自家歷史上都會有著統一的政權

,這個統一併不只是征服土地和人民,還有對內部統治體制的不斷完善。如遠東的我國數代大一統王朝,在中東地區則有阿拉伯、奧斯曼這樣的大帝國,歐洲諸國也都曾對內進行改革和完善。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孔雀王朝時期的佛教雕塑

印度歷史上也曾有過類似的大統一政權。比如,著名的

阿育王領導的孔雀王朝

在吠陀文明的後期,約是公元前6世紀前後,因為種姓制度的壓迫,印度人民奮起反抗。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反抗,在思想領域也有成果——

比如今日之佛教,實際上就是當時的反吠陀思潮之一

在諸多以反吠陀思潮為統治思想的政權中,

阿育王領導的政權透過不斷地征伐,逐漸成為整個印度地區的霸權

。但疆域雖然廣大,但是阿育王並未對治下區域進行改革,很多地區都是由本土部落自主管轄。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阿育王時期,孔雀王朝的疆域達到極盛

假以時日,也許孔雀王朝能夠強化對印度地區的控制。但歷史卻並未給予他們這個機會,

阿育王去世之後,王朝陷入內亂

。而且

亞歷山大大帝

的軍隊,也在公元前326年前後進軍到印度地區。雖然亞歷山大大帝不久去世,但依然對印度地區的政權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巨大的權力真空,使得印度地區再度陷入內亂之中。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印度本地的政權,還是外來的伊斯蘭軍隊,都未能能夠在完成地區征服的同時,對印度地區進行有效的統治和控制。

列國紛爭最終導致印度各地形成了獨特且很難改變的文化,這為後來的統一反而造成了更多的麻煩

在莫臥兒帝國時期,因為這些幾乎完全無法改變的各地文化,使得帝國的統一之路相當艱難。因此,

阿克巴大帝

選擇執行“宗教寬容”政策。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關於亞歷山大大帝的地板畫

而同時,阿克巴大帝也推行了諸多改革——

軍事上積極引入火炮和火槍

,與創立的曼薩卜達爾制度(將行政職位轉為軍職)相結合,

為莫臥兒帝國創造了一支近乎不敗的軍隊

;經濟上,

丈量土地

,根據測算設定相對合理的稅金,

並且透過低關稅以刺激貿易

;然而對於地方的統治,

仍然採取任命當地精英代行統治的辦法

在阿克巴大帝去世之後,數代莫臥兒君主都延續了寬容的代行統治政策,直至

奧朗則布

。這位君主希望透過另一種方式來完成對帝國的最終整合——

推翻之前的寬容政策,強行推行伊斯蘭教信仰

奧朗則布的做法和歐洲的

哈布斯堡家族希望透過天主教完成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統一

,幾乎可說是一模一樣。然而無論是奧朗則布還是哈布斯堡,最終都未能完成他們的目標:

強制性的宗教推行政策導致兩個大帝國內部都出現了大規模的叛亂

不過相比之下,奧朗則布還算幸運

。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新教聯軍在法國、瑞典等國幫助下,最終實現了所謂的“宗教和平”,哈布斯堡家族從此再也無力整合諸侯;而奧朗則布至少在其生前,都挫敗了錫克教徒和馬拉地人的叛亂,

但也徹底耗盡了莫臥兒帝國的力量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從阿格拉堡遠眺泰姬陵

統一的民族意識,或是統一的文化認同,這是一個大國最為堅實的基礎

。然而印度地區在這一領域卻始終未能完成補課,還陷入了一個近乎無解的死迴圈——想要完成徹底的統一,就必須投入大量的軍力;而維持龐大的軍力,卻又導致各地不斷出現叛亂;為了平定叛亂,就要繼續投入軍力。

當然,如果還有時間的話,也許還會出現一位明主,完成對於印度的最終統一。然而,歷史終究還是沒有給印度這個時間——

大英帝國東印度公司的戰艦,已經出現在印度洋的遠方

殖民地誕生出的“虛假霸權”

英國對印度地區的殖民,反而成為了印度歷史上最為諷刺的一件事:

反倒是英國人,完成了對印度地區的最終統一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英國殖民者的船

英國殖民者對印度依舊採用了

以少治多,放大矛盾,分化瓦解

的策略。當然無論英國的海外殖民統治策略如何有效,也無法阻擋歐洲諸國的危機的到來。英國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力隨著兩次世界大戰不停地下降,最終崩潰。

1947年,英屬印度最終分成了兩個獨立的共和國,印度和巴基斯坦。很多人都認為這是英國搞亂南亞的設定,這無可否認,但關鍵的問題在於印度自己。

實際上,

在20世紀50、60年代,印度還算是一個有點擔當的第三世界大國

,支援各殖民地國家的獨立運動,在不結盟運動中相當有分量。在那個年代,印度的尼赫魯,南斯拉夫的鐵托,埃及的納賽爾,在很多亞、非國家都是偶像一般的存在。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從左至右依次是納賽爾、鐵托、尼赫魯

然而,印度最終還是沒能把這套“人設”堅持下去,最終

走上了擴張的“霸權之路”

。開始對周邊國家進行花式輸出,有的是直接下場參戰,有的是支援叛亂,有的是在邊境線反覆橫跳。

這條所謂的“霸權之路”最為奇葩的是——

這條路的路基完全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印度是將自己視作“大英帝國在南亞地區之利益的繼承者”

,可以說這就是完完全全的昏招了。選擇這條路,幾乎就是等同於站在了各殖民地國家的對立面。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錫金地區的茶園,是英國人引進並發展的產業,印度也將其收歸己有

同時,作為一個缺乏工業基礎的落後農業國,在迎來和平之後本應努力發展,打下工業基礎。但印度

選擇了對外擴張,其實就是忽略了內部建設

,而這門功課一旦落下,反而就很難補上了。

而如今,印度建國之後的擴張策略的問題已然顯現出來——

在外交上,與周邊各國居然沒有一個是關係好的

,與鄰國全都有領土紛爭;

國內基礎設施落後,難以發展出高附加值的本國高階產業

;衛生條件差,貧富差距極大,教育普及率低,還有至今仍延續著的不合理的種姓制度。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印度的婦女掃盲班

國大黨

雖然曾經領導印度走向獨立,但卻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方略,

對於印度未來發展建設沒有提出過行之有效的計劃

;反倒是喜歡帶領人民一起做瑜伽的

莫迪

靠著民粹的力量,完成了一場類似“人民革命”的運動

。在莫迪的領導下,印度確實開始進行一些基礎設施建設,不過這還不夠。

可是莫迪選擇的道路同樣危險。民粹領袖往往喜歡樹立一個假想敵,透過這個假想敵來團結國內的各個派系。

然而問題在於,一旦這個假想敵被證明是無法擊敗的,民粹力量就會開始失控,最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而為了掩蓋問題,民粹領袖又會創造更多的奇葩操作——比如說土耳其的埃爾多安,將索菲亞大教堂再度改回清真寺。

為何印度在實現大國夢的路上屢屢受挫?

圖 | 班加羅爾

印度的不甘寂寞,雄心勃勃,其實全都是在透支國內發展時間、成本。

而且不切實際的大國夢想,反而嚴重干擾了印度與周邊國家的正常外交關係

。本來大家都是從殖民統治下獨立的戰友,結果現如今印度卻成為人人厭棄的物件。

自然環境、歷史因素,這些因素其實都是印度大國之路上的障礙。但其實真正的因素,還是在於印度人民自己。

假如印度真的能夠拋卻那些落後的制度,放棄那些不切實際的“霸業版圖”,相信他們也能真正迎來印度光明的未來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