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一張衛星地圖看浚縣古城歷史格局及其他

2023-01-05由 浚地雅聲朱中月 發表于 歷史

從一張衛星地圖看浚縣古城歷史格局及其他

文 朱中月

一張來源於美國地質勘探局二十世紀70年代透過“鎖眼”偵察衛星拍攝的浚縣縣城衛星圖,不僅能看出浚縣古城的地理環境、街巷格局,還可以看到包圍縣城一週的城牆輪廓,以及城區的變化,對研究浚縣古城歷史格局及解放後的變化,對保護利用浚縣古城都有一定的實用價值。

從一張衛星地圖看浚縣古城歷史格局及其他

1970年前後浚縣古城衛星圖

一、地圖上顯示的浚縣古城地理環境要素

衛星圖抓拍範圍,東至浚縣一中、百貨倉庫南北一線,北至黎陽路北約100—200米東西一線,西至宏基美食街、運河院子南北一線,南至千佛寺北牆、伾浮路東西一線。這一範圍基本就是浚縣古城的全部及城外四關(除北關以外)的區域,圖上古城西環衛河,新舊河道圍成琵琶島,城東為南北走向的衛東渠,城的西南部分為浮丘山北部的姑山。城牆外護城河已經不再貫通,南城門、東城門、北城門外的城湖依然可見,城內東南部端家坑、西北部的後水坑、南街路西的水坑、東斜街北頭路西的水坑以及橋西村橋西與小朱莊之間的大水坑都非常明顯。

二、地圖上顯示的浚縣街巷及單位佈局

圖片上浚縣古城南北大街、東西大街經緯分明,東后街、西后街、南山街、順河街、察院東街、棗園街、關帝廟街、禮門街、辛莊街都輪廓清晰,地標性建築文治閣居於東、南、西、北四街交匯處。能夠看出來的當時的黨委、政府及機關單位有南街路東的財政局、三糧店、中藥廠、路西的武裝部等,東街路南的物資局、實驗小學等,西街的路北的郵電局、路南的人民劇場,東后街路北的縣委縣政府、路南的縣委招待所、拖拉機廠、職工俱樂部等,禮門街路西的糧油供應站,東斜街的電器修造廠(電管所),關帝廟街的五金廠等等。縣城東南部端家坑以南至西南城角基本上全是空地,電器修造廠(電管所)以東至東北城角基本上空地,北街北倉口以北街兩邊只有少數住戶或單位,路東黨校以東至城牆基本是空地,路西后水坑往北基本是空地,西北城角兩邊為煤場。

三、地圖上顯示的浚縣古城牆輪廓

圖片上浚縣古城牆雖然能夠看出有殘斷之處,但是四周輪廓基本清晰,西城門基本在現在新建西城門的位置,當時已經拆除改建為人民劇場,往南沿姑山西崖向南至西南城角,今順河村觀音堂後,然後在山上往東至姑山東崖,今教育局家屬院東邊,往北沿姑山東崖向北至南城牆西邊東折下山崖至南城門,南城門基本在今新建南城門的位置,往東至東南城角北折,向東北呈弧形至東城門,東城門位置與今新建東城門基本一致,往北至今東后街與東順城街交叉口處,然後稍向偏北西方向至東北城角,今自來水公司處,從東北城角向西北方向斜著至北城門東邊,北城門基本在是今新建北城門處,然後向西至西北城角,從西北城角沿衛河東岸向南至西城門,形成一週。

四、地圖上顯示的浚縣城區變化

衛星圖顯示,浚縣古城城牆以內居民區與解放初期相比變化不大,無非將有些大院改為機關辦公,變化較大的是東城牆以外,東城牆東后街東段已經開啟,向東北方向開了東關丁字拐至汽車站(汽車二隊),今山河世紀城處,汽車站(汽車二隊)北邊為農機修造廠,當時這裡就這兩個單位,其餘都是田地,東關村北邊為外貿公司(今黃河酒店),南邊為土產公司(今隆遠學校),東環城已經開通路基為道楚鐵路路基,到汽車站(汽車二隊)處向西北沿衛東渠堤至今科技路口西折,往西為北環城,西至備戰橋基本上為今天的黎陽路。東關李拐南邊為浚縣一中(今黎陽中學)。再往南為生產資料公司(今縣社)、百貨倉庫、煙糖倉庫(今鹽業局)和綜合加工廠,其餘都為土地。西關云溪橋西大王廟處為水利局(今水利局舊址),以南至楊莊中間全為空地。

五、衛星圖拍攝年代

從衛星圖上顯示的以上資訊,結合《浚縣誌》(1990年版)對相關單位搬遷建設年代的記載,可以大致判斷出該衛星地圖的拍攝年代。據《浚縣誌》(1990年版)記載,備戰橋建於1969年,同年開通北環城路,圖上已經明顯可以看出備戰橋及北環城路。1971年浚縣交通局辦公地點建於縣城北環路西段路北,衛星圖上沒有交通局的顯示。滑縣至蘇村支線小鐵路1972年開工建設,1974年竣工通車,衛星圖上還看不到鐵路及浚縣火車站。從以上資訊可以初步斷定這張衛星圖應當是1970年左右拍攝,早不過1969年,晚不過1972年,圖上所顯示的也是1970年前後浚縣古城的資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