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2023-01-05由 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呀 發表于 歷史

#頭條創作挑戰賽#在西晉初期,雖有大量的胡人歸附,但是當時國內政治相對穩定,軍隊也是從戰爭中走出來的,實力強勁,胡人不足為慮。但是到了後期,八王作亂,給了胡人乘勢而起的機會,最終導致神州陸沉,衣冠南渡,然後此次內亂的前因也是齊獻王失位而引起的楊、賈之爭。這裡先說說齊獻王失位。

齊獻王

——司馬攸。司馬昭次子,司馬炎同母弟。在文帝司馬昭時期,就對司馬攸很看重、喜歡,並且不止一次的表示自己在百年之後,這是司馬攸的天下,每次見到司馬攸都撫床呼其小名,曰:“此桃符坐也”。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司馬攸

但是隨著後來,這個位置越做越大,在後繼者的選擇上,麻煩了。

由於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攸是被過繼給了司馬師(司馬師死的時候,司馬攸很小,不能繼承司馬家族的權利,司馬昭繼承了司馬家族的權利),司馬炎雖然是司馬昭嫡長子,但司馬攸卻等於是司馬師的兒子,司馬昭在一番思考之後最終還是決定選司馬炎做接班人(因為司馬師是奠定司馬氏百年基業的人,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同時朝中的一些大臣也在身旁勸諫司馬昭。如賈充稱司馬炎寬仁待人,而且又是嫡長子,有人君之德,能夠很好的帶領司馬氏,可以繼承王位。

又如羊琇秘密地為武帝出謀劃策,在很多方面都有補救。比如在觀察文帝處理政事的得失,猜測文帝將要詢問的事,都讓武帝默默地記住。後來文帝與武帝談論當今世上的事務和社會上的是非,武帝的回答沒有一處不得當的,因此太子的地位就確定了。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武帝繼位後,雖然是吃了政治遺產的優勢,朝中許多大臣都支援司馬炎,但是司馬攸仍是皇位最大的威脅人(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前兩個兒子一個早夭,一個身體不咋的,只比司馬炎晚死一年),此時的司馬炎也沒有什麼拿的出手功業,所以伐吳成了彰顯自己功業的有效手段,是可以加強自身形象和實力的,能更加鞏固自己的統治力度。在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晉武帝司馬炎發兵水陸並進,直取建業(今南京),一舉滅東吳,實現統一。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雖然司馬炎為皇帝並且一統天下後,但司馬攸的政治資本還是很雄厚的。在西晉建立後封為齊王,為分封諸王之首,總統軍事,安撫內外。歷任驃騎將軍、司空、開府儀同三司等要職。對待封地百姓,採取輕徭薄賦,深受百姓愛戴。妻族為賈氏大族(賈充屬於兩邊下注,力求在政治鬥爭中保持平衡,賈充的女兒賈褒是齊王司馬攸的妻子,賈南風是太子司馬衷的妻子),舅舅為羊繡(前期支援司馬炎,但在後面得知要司馬攸歸國,因而和司馬炎決裂)。並且朝中還有張華、劉暾、甄德、王濟等重要朝臣的支援。

一個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同時司馬攸也並不是想象的那麼忠於晉室,也有自己的打算。在司馬昭去世後,司馬攸做出了守孝三年的政治姿態。司馬攸為司馬昭守喪時“居喪哀毀,幾至滅性”。而司馬攸在宗法上是司馬昭的侄子,一個侄子做出如此態勢,不由得讓人浮想聯翩。

再如司馬攸“時驃騎當罷營兵,兵士數千人戀攸恩德,不肯去,遮京兆主言之,帝乃還攸兵”(這就像清朝時雍正命將士卸甲,可將士紋絲不動,直到年羹堯點頭才卸甲,皇帝的兵不忠於皇帝)可知司馬攸平日亦頗注意在軍中積累影響,爭取人心。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在《晉書·司馬攸傳》中,及帝寢疾,慮攸不安,為武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臨崩,執攸手以授帝。先是太后有疾,既瘳,帝與攸奉觴上壽,攸以太后前疾危篤,因歔欷流涕,帝有愧焉。攸嘗侍帝疾,恆有憂戚之容,時人以此稱歎之。及太后臨崩,亦流涕謂帝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以是屬汝,勿忘我言。”

王元姬臨終前的這番話,其實也說明了司馬炎和司馬攸的矛盾,不是一天兩天了。而且兩個人的矛盾,並未隨著司馬炎大位已定而結束。

在一次私下,會帝問華:“誰可託寄後事?”對曰,“明德至親,莫如齊王。閒言遂行,出為持節 督幽州諸軍事。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張華的回答不符武帝的本意,便外調張華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泰始七年(271年),任愷趁鮮卑禿髮樹機能侵擾秦州和雍州,向司馬炎建議讓一個有威望和智謀的重臣前去鎮撫邊族,首推賈充。在庾純支援下,司馬炎任命賈充加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出鎮長安。後荀勖獻計,要賈充以其女賈南風為太子司馬衷完婚,賈充才得以留居洛陽。

我們從上面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司馬炎確實是對賈充不放心的(賈充為三公之一,政治實力強,無論偏向誰,誰都能獲得大量的政治資源、力量)。同時也說明在此次事件中,司馬攸並沒有伸出援手,拉自己的老丈人一把,結果就是賈充將自己的女兒賈南風嫁給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成為親家。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在咸寧二年,司馬炎病重時期,朝廷上下都意讓司馬攸繼位,並且都已經在密謀擁立。河南尹夏侯和說對賈充說:你的兩個女婿,親疏相等,立人當立德(在地方上司馬攸也很有強力的支撐者),但賈充此時並未說話,表態。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在司馬炎病好之後,聽說了這件事,便收了賈充的兵權。罷免了河南尹夏侯和的職務,隨後司馬炎有把外戚弘農楊氏引入朝政,以鉗制司馬攸在朝堂上的作為。同時調整封國,在咸寧三年共有司馬裕、司馬瑋、司馬允、司馬該、司馬遐五位皇子先後封王,而這次分封都是圍繞著武帝強幹弱支的政治目標制定的。

並且在弘訓太后百年後,司馬攸該以什麼身份祭祀成為重點討論話題。最終採取了賈充的意見。充議以為:“禮,諸侯不得祖天子,公子不得禰先君,皆謂奉統承祀,非謂不得復其父祖也。攸身宜服三年喪事,自如臣制。”將司馬攸限制起來,不讓其過多的接觸權利,證明身份。

這裡因為司馬師已被追諡為帝,齊王攸若行子禮,便成為了天子的嗣子,無疑加強了其在政治上的正統性,這是一直努力要將齊王攸定位於諸侯角色的武帝所不能容忍的。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到了司馬炎晚年的時候,諸子並弱,而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幾個兒子都懦弱,太子又傻。大臣們都想讓司馬攸繼承皇位。但是奸臣荀勖、馮紞是諂媚之徒,司馬攸向來討厭他們。荀勖等人怕司馬攸當了皇帝收拾他們,於是向司馬炎諂媚進言:“陛下萬歲之後,大子不得立也”。帝曰:“何哉?”勖曰:“百僚皆歸心於齊王,大子焉能立乎?陛下試詔齊王之國,必舉朝以為不可,則臣言有徵矣。”紞又言曰:“陛下遣諸侯之國,成五等之制,宜從親始,親莫若齊王。”兩人藉故以正太子名位為由要將齊王調回封國。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並於太康三年(282年),司馬炎下詔任命司馬攸為大司馬、假節、都督青州諸軍事,回封齊國。

在聽到武帝要將齊王調回封國後,當時尚書左僕射王渾,河南尹向雄。渾子濟,尚常山公主。濟既諫請,又累使公主與甄德妻長廣公主俱人,稽顙泣請。帝怒,謂侍中王戎日:“兄弟至親。今出齊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濟,連遣婦來生哭人。”王渾的上疏是對武帝曉之以理的話,那麼王濟、甄德無疑是在動之以情了。兩位駙馬加上兩位公主一起進宮,用了哭諫的辦法,試圖藉此讓武帝收回成命,武帝不但不為所動,更強硬地表示這是其家事,不容外人置喙。可見此時武帝心中越發地想將司馬攸趕回封國。

兩晉——內亂的前兆,齊獻王失位

之後旉純子為博士,與博士大叔廣、劉墩、繆蔚、郭頤、秦秀、傅珍等上表諫。大常鄭默,祭酒曹志,魏陳思王孫。並討其事。志又奏議,當如博士等議。帝以博士不答所問,答所不問,大怒,策免默。尚書朱整、褚摺等奏請收旉等八人付廷尉科罪。詔免志官,以公還第。其餘皆付廷尉。純詣廷尉自首:旉以議草見示,愚淺聽之。詔免純罪。廷尉劉頌奏旉等大不敬,棄市論,求平議。尚書奏請報聽廷尉行刑。尚書夏侯駿謂朱整日:“國家乃欲誅諫 臣。官立八坐,正為此事。卿可共駁正之。”整不從。駿怒,起日:“非所望也。”乃獨為議。左僕射魏 右僕射王晃等從駿議。奏留七日,乃詔秀等併除名。

從上面這些可以看出,此次勸諫包含了外戚、勳貴、朝中大臣清流,但是絲毫沒有動搖晉武帝的決心,反而更加強烈了。武帝不得不在太康四年(283年)再次重申了要求齊王攸之國的詔令,並下令以濟南郡益齊國,又以齊王攸之子司馬寔為北海王,“備物典策,設軒懸之樂、六佾之舞,黃鉞朝車乘輿之副從焉”,希望透過這些表面上的恩遇來安撫齊王攸,敦促其儘快接受詔命,離開京師,從中可以窺見武帝希望齊王攸逐出權力中樞的願望強烈到了何種程度。

在得知司馬攸病了無法啟程的情況下,命御醫為司馬攸看病,御醫們都稱司馬攸沒病,便又不斷催促司馬攸啟程,以致司馬攸在病情惡化之下抱病啟程,太康四年(283年),司馬攸嘔血而亡,年僅三十六歲。

王夫之在《讀通鑑論》裡說: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故舉朝爭之,爭晉存亡之介也。#頭條創作挑戰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