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豹-2主戰坦克——設計與開發

2023-01-04由 麗末 發表于 歷史

KPZ-70主戰坦克

豹-2主戰坦克的設計始於1963年,當時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簽署了一項協議,開發一種高度複雜的坦克,被稱為KPZ-70主戰坦克。它由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和德國克虜伯公司等設計和開發,設計小組計劃將MBT/KPZ-70設計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坦克。

豹-2主戰坦克——設計與開發

MBT/KPz-70旨在取代德國服役的M48A2G,它的戰鬥重量約為50噸,

採用了當時最新的液氣式懸吊系統

和一門152毫米XM150E5主炮,該炮有能力發射“橡木棍”反坦克導彈和常規彈藥。總共將可以攜帶50發各種型別的彈藥,其中26發在自動裝載系統中。火控系統將包括鐳射測距儀和紅外觀測系統。

MBT-70

坦克將由三名駕駛員操作,

它的‬車身輪廓低矮,車身沒有足夠空間容納駕駛艙,因此駕駛席被移動至炮塔內。

德國版本

MBT-70

有一把7。62毫米MG 3機槍,以及

一門遙控的20毫米M139機炮,可以縮回位於駕駛旋轉艙室後方的護罩內,這麼做一來可以保護機炮,二來更可以降低整體車高,

主要用於防空目的。

MBT-70的主要裝甲是一種當時最新發展出來的間隙裝甲,分佈於車體以及炮塔前方的區域。這種間隙裝甲由一層外側的軋製硬化鋼材以及一層內側的軟性鋼材組成,內外兩層鋼材間含有一層防剝落襯層,且留有空隙。間隙裝甲對於抵禦普通穿甲彈以及反戰車高爆彈有較佳的效果,其中反戰車高爆彈在當時是對戰車最大的威脅之一。然而,這種裝甲卻僅能抵擋800公尺外的105毫米口徑脫殼穿甲彈的射擊。

豹-2主戰坦克——設計與開發

美國製造的第一輛測試車底盤1966年6月準備就緒,隨後於1966年9月德國也準備就緒。1966年10月進行的第一次雙邊測試,這次測試顯示了德國水力氣動懸架系統的優越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會被選中進行系列生產。

1967年2月,德國輸出功率為1500 PS的液冷MTU MB 873 Ka 500發動機準備就緒,其競爭對手是美國製造的1475 PS的風冷發動機。1967年5月國家開發部件的結構圖交換,1968年初,

MBT-70原型車

開始

正式的全面測試,有六輛美國與德國版本的原型車,

而不是最初計劃由每個國家建造的八輛。坦克的成本不知何故提高了,1968年,一輛MBT/KP7-70坦克的成本是豹-1的兩倍還多。

在1969年,三臺元件試用車,四輛配備德國發動機的車輛和三輛配備MTU發動機的車輛可供試用。很明顯,這種高度複雜的坦克已經變得太重了,開發的下一步將是減輕其重量,但美國和德國之間無法達成協議。在花費了8。3億德國馬克後,該計劃最終於1970年1月停止,兩國繼續開發自己的主戰坦克。

豹-2主戰坦克——設計與開發

1971年11月時美軍‬取消了MBT-70以及其後續發展的XM803,並將經費移轉予正在發展中的XM815坦克,XM815後來又被重新命名為XM1,並最終發展出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

德國繼續開發了一種新的主戰坦克,它就是後來的豹-2主戰坦克。

“豹”和“野豬”

當德國和美國正在開發MBT/KP7-70時,他們的協議不允許制定國家坦克開發計劃,但當豹1 MBT於1965年投入使用時,保時捷獲得了開發改進元件的合同,以提高MBT/KP7-70戰鬥力。該計劃一直持續到1967年合同到期,並被稱為“豹”。

1967年,當德國/美國聯合開發MBT/KP 70的計劃出現裂縫時,德國國防部決定繼續並增加“豹”的開發計劃,該計劃後來被稱為“野豬”。慕尼黑的克勞斯·馬菲被選為主要承包商,保時捷參與了底盤的開發,韋格曼參與了炮塔的開發。1969年和1970年,製造了兩輛原型車(ET 01和ET 02),均由10缸MB 872發動機提供動力,以供進一步評估。

豹-2主戰坦克——設計與開發

1969年底,隨著德美坦克開發計劃的結束,德國國防技術和採購辦公室(BWB)啟動了一項研究,以至少節省大部分MB/KP7-70發展計劃。這是試圖將廢棄的MBT/KP7-70的部分部件與實驗的元件相結合,並被稱為“野豬”,但從未達到原型狀態。

豹2原型01至17

1970年初,時任德國國防部長的赫爾穆特·施密特建議修復“豹”,並持續開發,並採用為MBT/KP7-70開發的MTU引擎,以利用已經獲得的進一步經驗。除了已經計劃的十輛原型車外,又訂購了七輛,克勞斯-馬菲再次被選為主要承包商。1972年至1974年間建造了16輛原型車(PT 1至PT 11和PT 13至PT 17)和17座炮塔。乍一看,原型非常像豹1 A4,但是原型車在某些元件和火控系統中各不相同。

除了PT 07、PT 09、PT 15和PT 17的發動機略有修改外,原型車的發動機是為MBT/KPz-70開發的發動機。這款12缸MTU MB-873 Ka-500水冷多燃料四衝程發動機,加上其20千瓦的發電機、變速箱、空氣過濾器以及冷卻和制動系統,形成了一個緊湊的組,可以在15分鐘內輕鬆更換。該發動機有兩個由排氣管操作的增壓器,這使得它的輸出功率為1500 PS。下午2600點的輸出功率為1500 PS。Renk HSWL-354/3變速箱有四種前向和反向速度;它允許在不降低發動機轉速的情況下改變兩個下檔的方向(左和右)。

豹-2主戰坦克——設計與開發

建造的17座炮塔中有10座是配備了105毫米滑膛炮,其餘七門是由萊茵金屬公司設計和生產的120毫米滑膛炮。在1970年,德國國防部和BWB仍然希望至少恢復一些MBT/KPz-70的一些主要部件,特別是152毫米主炮和“橡木棍”導彈,並以豹2FK的名義開始了研究。因此,在開發之初,軍事需求基本上需要一個共同的底盤來接受兩個不同的炮塔。

豹2 FK由於實際和經濟原因,該計劃於1971年停止,並決定專注於豹2 K(字尾K是後來刪除了)。1972年至1974年間,進行了部隊測試。四輛坦克被派往加拿大的希洛,在1975年2月14日至3月19日期間進行寒冷天氣試驗溫度降至-30度,然後進行高溫測試1975年4月和5月,亞利桑那州尤馬高達+45度。

豹-2主戰坦克——設計與開發

原先設定的全車總重大約為46。3公噸左右,但隨著開發作業的進行,總重逐漸增至54公噸;這迫使開發團隊必須重新設計某些部份以降低重量。最終的全車總重為50。3公噸,雖然已減少不少重量,但仍比原先設定的重量來的重。這同時也表示坦克‬需要自己專屬的裝甲回收車以及架橋車來承受這樣的重量。

與此同時,對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首次分析可用,並明確表示加強裝甲保護將是未來的決定性因素。結果是決定接受MLC 60的豹2主戰坦克,這將要增加裝甲,並用一種新的多層裝甲來改裝其中一個炮塔。

這也導致了炮塔編號14 mod的出現,這是豹2發展計劃的突破,也是邁向豹2AV的第一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