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2023-01-03由 青城歷史聊齋 發表于 歷史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大多數北方少數民族都發源於蒙古高原,從匈奴,敕勒,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這些少數民族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和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我國56個民族中,匈奴,鮮卑,契丹,柔然,突厥都像朵朵浪花融合在中華民族的汪洋裡了。蒙古族在700多年前,建立了地跨歐亞的大帝國,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並首創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管理,為今天我國版圖做出了重大貢獻。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元朝被明朝取代後,元順帝帶著貴胄退往草原,但大量在內地的蒙古族不及退卻漠北。留在了內地,隱姓埋名,並落地生根,就拿中原河南省來說,河南省好多地市縣均有蒙古族後裔,幾百年來,默默地為家鄉作著貢獻,同時不忘自己血統,堅持著民族的部分習俗和信仰。我們就捋捋河南省有哪些蒙古族後裔。

一、南陽市

1、鎮平縣王姓蒙古族。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分佈在鎮平、內鄉、淅川、南召幾縣境內,一支祖先名鐵木花兒,自稱為元順帝第四子,元末逃至鎮平定居晁陂,因封王爵,以王為姓;另一支王姓的先祖相傳為司(四)陀王,亦有稱鎮殿王的。現存始祖墓碑的正面寫道:“鎮殿始祖考王公諱成、妣孫氏恭人之墓”,碑的序文中有“吾家始祖王公諱成者,本元宦也”等辭句。

2、南陽市社旗縣李店鄉李姓蒙古族。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元木華黎的後代,最初落居在洛陽西陡溝一帶,後世中一支遷到唐河、社旗境內,作家李準即此支後裔。

二、安陽市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1、 內黃縣馬次範村董、李、馬、關、陳五姓蒙古族。

自稱元末豫王阿剌忒納失裡後裔,元亡之後,豫王五子逃至內黃,各隨妻姓,並分居5處。除四子按照蒙古祖訓四子守陵在馬次範村守祖墳外,其餘四個兒子移居至濮陽市清豐縣關焦夫村,而陳姓後人則因任鄢陵縣令則定居鄢陵縣陳化店一帶。

2、安陽市滑縣張營村可姓蒙古族,新鄉市獲嘉縣可姓、張姓蒙古族。自稱元朝皇胄。先祖明初作為衛所軍人,定居當地,後裔散佈滑縣、獲嘉縣一帶。

3、安陽市林州市申家崗村申姓蒙古族。自稱元朝宗王后裔。

三、平頂山市荊山村馬姓蒙古族。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其先祖馬禿塔爾,出土墓碑記刻:“大元故宣武將軍,右詡蒙古侍衛親軍千戶,贈昭勇大將軍,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追封范陽郡侯,馬禿塔爾。至正己丑年仲冬季旬七日。”

四、洛陽市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1、洛陽市汝陽縣陶臺堡梁姓蒙古族。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也先帖木兒後裔,入明後,以汝陽古屬大梁,故取“梁”字為姓。近代國學大師梁漱溟就是這支後代。

2、在九朝古都洛陽北郊的一個叫李家營的村子,裡面隱居者曾經顯赫一時的蒙古大將木華黎的後人們,李家營也就是因為整個村子都是李姓部族而得名,其實,他們就在大元朝滅亡之後將蒙古姓氏改為李姓,隱姓埋名隱居於此,至今已經600多年了。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在中華民族這個多民族大家族裡,各民族都有傳統生息之地。但在歷史演進中,各民族中,也會由於種種原因,有部分人離開原地遷移他處,與其他民族雜居。在長期雜居生活中,各民族間,文化習俗相互融合,原有的民族特點逐漸淡化,成為中華民族中,既有本民族淵源,而本民族特點已不明顯的特殊群體。

青城歷史聊齋

深挖家鄉歷史趣事,古今史事,皆是笑談

散居洛陽北邙的蒙裔李氏家族,原為北方蒙古族中的札剌爾氏部族牧民,一代名將木華黎的子孫,就屬於這種特殊群體。

據查閱相關資料:木華黎,蒙古名將、攻金統帥。出身蒙古札剌爾部落,世代居於阿難水。父親孔溫窟哇,曾在成吉思汗麾下,協助打敗蔑兒乞部、征討乃蠻部。後來乃蠻部再次反叛,成吉思汗僅與六匹名將領逃走,由於缺糧,孔溫窟哇曾屠宰駱駝,為鐵木真充飢。當追兵步步進逼時,鐵木真座騎突然暴斃,眾人大驚,唯孔溫窟哇將坐騎讓出,自當誘餌引開追兵而死。而木華黎則為其三子中,排行第三,原為成吉思汗的堂兄撒察別乞的門戶奴隸,在撒察別乞被處死後歸順成吉思汗,因自己的才智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賞識,成為成吉思汗最為信任的軍事統帥,輔佐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戰功卓著,被稱譽為“四傑”之一。為札剌爾家族在元代的顯赫地位奠定了基礎。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成吉思汗十二年八月(公元1217年),加封為徵金大元帥、太師國王,賜九族白旗代成吉思汗行施恩威,全權指揮攻金。改變蒙古軍隊以前肆意殺掠和奪地不守的慣例,利用矛盾,收降大批地方武裝首領為其守城奪地,併發揮蒙古軍善於突襲和野戰之長,進取遼西、河北、山西、山東各地數十城。

十八年春(公元1223年),病死於山西解州聞喜縣,年僅54歲,因戰功卓著,封爵魯國王,諡號忠武,爵位可世襲。後來成吉思汗親自攻打鳳翔,並對諸將說:“要是木華黎在世,我就用不著來此督戰了!”

木華黎死後,他的兒子孛魯承襲魯國王,率軍征戰,伐西夏、收降宋軍李全,平定山東。受賜東平食邑,他的子孫們,有人因任官和征戰需要,不斷遷移。孛魯之子霸都魯,率軍過江,留屯湖北鄂州。霸都魯之子鐵古而忠,任官廣東南恩州。鐵古而忠之子鐵思,任官江西信州。鐵思之子咬兒,任官江蘇松江。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元代至順帝,走向衰落,木華黎的第六世孫武德將軍咬兒年邁體衰,在元朝行將敗亡之時,辭官退隱松江集賢鄉。朱元璋滅元建立明朝之後,元朝末代皇帝順宗北遷蒙古,王公貴族紛紛逃出京城,隱居生活 。為躲避戰亂和明朝官吏的盤查,使自己的子孫後代得以保全性命,咬兒的五個兒子遵父命棄武從文,改姓為李,從木從子,以志本源。

據李氏家譜記載,老大老二無後,老三不詳,老五李可禮留居松江城北集賢鄉仁厚裡。老四李克用,因對歸附並迎接明朝軍隊進駐松江的態度消極,被貶罰到飽經戰亂的洛陽作了一名小官。後來由洛陽城南關遷至洛陽城北邙山上的李家營村。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自明朝洪武年間,約公元14世紀六十年代末李克用遷居洛陽至今,蒙裔李氏家族,已在洛陽生息六百三十多年,子孫已衍至三十代(改姓李後二十三代),人口約8000多口(其中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蒙族後裔的戶籍恢復蒙族),分居在十多個村落。

李家營的村書記也是“末代蒙古王爺”李強業介紹說,民國年間李家營村二十四世李世貞集合族人,耗時三年續修了家譜,並刊印300部,分發至各村族人儲存。現今在李氏族人之間流傳的是在2005年續修的最新的版本。

為了尋根祭祖,身在河南的蒙族木華黎後裔曾多次赴陝北、內蒙拜祭祖先,受到蒙族同胞、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熱情接待。在這裡的蒙古族的同胞們也引起了很多歷史學家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就連同為蒙古族後裔的著名詩人席慕蓉也曾不遠萬里來此尋找自己的同胞,內蒙的相關部門政府部門也數次次到河南洛陽看望蒙古族同胞。

據李支書介紹:現在他們近萬口木華黎後裔的戶籍身份證還都標註為漢族,也曾經有極少數人恢復了蒙族。李支書還表示,他們除了原來每年一次的回內蒙祖地祭拜祖先外,還計劃請內蒙祖地的同胞們前來教授這裡的族人們,蒙古族的文化禮儀和文字語言,還想在村裡開設蒙古文化餐飲專案,讓更多人來此欣賞領略真正原汁原味的蒙古族文化盛宴。

蒙古族的貢獻——河南蒙古族後裔及洛陽“末代蒙古王爺”

在距離李家營不遠的鄰村——上寨,這裡有更為詳實的很多歷史佐證,最主要的就是從李家營搬遷在這裡的木華黎後裔的祖墳和祭祀墓地。

中國人是講“根”文化的,不管身在何方,不會忘記自己的“根”,千百年來,眾多的少數民族融合成了現在的中華民族,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分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