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標準版《道德經》第17章 道的歷程

2022-12-29由 山神001 發表于 歷史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

很早以前,人們並不知道“道”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

後來,人們知道了“道”的存在,便親近並讚美她;

其次,畏之;

再後來,人們畏懼她;

其下,侮(wǔ)之。

最後,人們輕蔑並侮辱她。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原因是講道的人不誠信,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

如果君王能謹慎做到金口玉言,幫助人民實現心願,

百姓皆謂:我自然。

百姓就都會說:我們自然會服從君王的領導。

註釋:

這可能是“太上老君”的出處。

“太上”應該是指遠古時期,而且是老子那個時代的遠古時期。具體點講,應該是指伏羲之前。“其次”,應當是指軒轅黃帝時期,那時黃帝安排手下一個觀日一個測月,並發現了“黃道"。他們制定曆法指導農時,帶領人民戰天鬥地,使生活逐漸穩定。黃帝在離世前為不給臣民添麻煩,效仿大象離家出走,最終人們也沒找到他,只好埋葬了他的衣冠來祭奠他。人們認識到了有“道”明君的偉大,都非常思念並讚美他。到了夏桀、商紂時期,由於昏君和術士聯手禍害百姓,甚至出現了人祭事件,人們就害怕甚至厭惡她了。

這個“之”,應當是指“道”,而非帝王。開始認識到“道”後,由於領導者都依道而行,人們就會親之譽之。後面有的君王不是用“道”約束自己,而是用“道”嚇唬人,欺騙人,所以人們就開始厭惡她了。 後來,有些裝神弄鬼的人,讓“道”淪為迷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