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揭秘:古代帝陵多被盜,明十三陵為何很少被盜?

2022-12-29由 田檀講歷史 發表于 歷史

中國古代的皇家陵墓因為皇帝死後,伴隨著大量的金銀財寶,所以大部分都被盜走了,除了秦始皇陵,從漢代到清東西墓或被官方或民間大師盜走。

但奇怪的是,只有北京昌平的十三陵很少被盜。難不成,比秦始皇陵還要高階的十三陵中還藏著十三陵?

十三陵是指從明太祖朱棣遷都北京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安葬於四陵,歷時230餘年修建的十三座皇帝陵墓。

揭秘:古代帝陵多被盜,明十三陵為何很少被盜?

十三陵在明代很少被盜,主要是明代皇帝對先祖的特殊保護。

明朝時期,每修一座皇陵,都要派一隊士兵守陵。到了明朝中葉,在陵墓所在的昌平設昌平鎮,數萬大軍駐紮在昌平鎮,既起到了保護京師的作用,又壯大了兵力守衛皇陵。

當時,鎮守長平的總兵還在各皇陵外設定祠監、祠堂等內外官員,作為陵墓的管理人員,駐紮在陵墓之下,進行管理。因此,在明朝的情況下,歷代皇帝的墓室都無法發掘。

到明朝滅亡時,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急於攻打北京城,推翻明朝,攻打昌平城時,只燒燬了定陵上的一些建築。陵(明萬曆皇帝朱懿鈞陵),並沒有對十三陵進行大規模的破壞。

揭秘:古代帝陵多被盜,明十三陵為何很少被盜?

清軍入關後,滿清政府不僅沒有毀壞十三座明皇陵,還採取了嚴密的保護措施,以將漢人籠罩在中原。

從滿清以後的第一位皇帝順治開始,即順治元年(1644年)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每座陵寢都配備了太監(又稱太監)。四項內)。

雍正二年(1724年),滿清又立朱元璋的第十三個兒子,明建王后裔,正定刺史朱之濂為侍郎,讓他掌管朝政。世代祭祀和管理十三陵。

滿清作為進入中原的關外少數民族,在其統治中原近300年的時間裡,對前朝皇陵的保護十分認真,明十三陵可以完整保護到當下。

揭秘:古代帝陵多被盜,明十三陵為何很少被盜?

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將十三陵列為文物保護物件,初期沿用清朝的管理方式,後將陵墓砍伐並設立十三陵派出所保護十三陵。

由於明、清、民國都對十三陵採取了必要的保護措施,除民國時期被盜的四陵(崇禎)外,其他陵墓均未被盜掘。

明十三陵沒有被盜的另一個原因是,明代皇陵本身的結構和防盜措施非常到位。

比如清朝的清熙陵光緒地宮和清東陵乾隆地宮和慈禧地宮,它們的地宮結構都比較簡單,地宮的入口都統一設定在寶城玻璃影壁下,只要往下挖,肯定能找到入口,清墓埋深淺,很容易進去。

明代皇陵的入口並不固定,不像清陵那樣好找。從目前唯一的定陵發掘來看,在官方背景發掘的前提下,備受矚目的考古團隊為了尋找地宮入口花費了很大的力氣,找到之後又花費了更多的時間超過一年的挖掘才能挖出一個原型。

揭秘:古代帝陵多被盜,明十三陵為何很少被盜?

而且明朝的皇陵明顯比清朝的皇陵要深很多,比如定陵地宮離地27米,你想象一下,27米有多高?有九層樓那麼深!所以,普通的盜墓賊是不可能輕易盜走明朝皇陵的。

只可惜定陵原本儲存得非常完好,但由於當時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經過考古人員的發掘,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靈柩被毀,萬曆皇帝所穿的精美面料和龍袍瞬間失去了原本的風采。

定陵出土的大量其他絲織品也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很快風化。因此,定陵的發掘也被認為是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