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2022-12-29由 月照松下石 發表于 歷史

中東,指從地中海東部南部到波斯灣沿岸的部分地區,包括了除阿富汗之外的西亞大部分地區以及北非埃及等國家,面積約1500萬平方千米,人口4。9億。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作為連線亞非歐三大洲的交通樞紐,中東地區的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然而,自古以來中東地區卻一直動盪不安。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除了爭奪淡水、石油資源及地緣政治因素之外,本身宗教信仰不同也是其內部一直衝突的原因之一,甚至綿延了千年之久。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整個中東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之外,其餘幾乎均信奉伊斯蘭教。按理說都信仰同一宗教,大家應該和睦相處,團結一致,實際上並非如此。伊斯蘭教內部分為以遜尼派、什葉派為主的不同教派,各教派之間相互敵視、爭鬥不斷,幾乎從創教時期就已開始。接下來我們就透過伊斯蘭教初創期的歷史,來捋一捋這兩大教派的恩怨情仇。

7世紀前的中東地區處於各個部落貴族的統治時期,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當地居民也以信仰原始宗教為主。由於這些貴族們橫徵暴斂,再加上拜占庭、波斯等外部勢力的入侵,廣大的貧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在這種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之下,出

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雜湊姆家族的穆罕默德於公元610年在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先知穆罕默德

由於教旨有止惡揚善、釋放奴隸等主張,因此很快就收到下層人民的擁護,並紛紛改信伊斯蘭教,這些信仰者通稱為穆斯林。

之後,觸犯麥加貴族利益的穆罕默德被迫遷徙至麥地那,在麥地那,伊斯蘭教開始發揚光大。隨後穆罕默德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宗教改革,

建立了以“烏瑪”(意為“民族”、“社群”)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權,他也成為麥地那宗教、政治、軍事和司法的最高領袖。

自公元624年始,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武裝在多個戰役中擊敗麥加貴族的軍隊,一路勢如破竹兵臨麥加城下,以

艾布·蘇富揚為首的麥加貴族們被迫請降。其後,整個阿拉伯半島的部落陸續歸信伊斯蘭教,承認穆罕默德的領袖地位,並

以伊斯蘭教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國家,即阿拉伯帝國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公元632年,穆罕默德去世,由於沒有兒子且生前未指明繼承人,經過角逐協商,先後有四位追隨者接任

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教大權,

阿拉伯帝國進入了三十年的四大哈里發時代。

四大哈里發分別

阿布·伯克爾

·阿卜杜拉、歐麥爾·本·赫塔卜、

奧斯曼·本·阿凡

和阿里·本·阿比·塔利卜。

第一任,阿布·伯克爾·阿卜杜拉(632年~634年在位)

阿布·伯克爾是出身於麥加的一名富商,也是穆罕穆德傳教的最早支持者之一。其不僅拿出自己的財產予以資助,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穆罕穆德為妻,阿布·伯克爾也是穆罕穆德的岳父。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在穆罕穆德死後,阿布·伯克爾被推舉為繼任者,即哈里發。在任期間,阿布·伯克爾將穆罕穆德的生前語錄整理為《古蘭經》,並且參與鎮壓了反叛的部落。而且阿布·伯克爾還發動了對外擴張戰爭,相繼擊敗了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

第二任,歐麥爾·本·赫塔卜(634年~644年在位)

歐麥爾原是麥加的一個普通貴族家庭,開始時歐麥爾堅決反對伊斯蘭教,甚至一度打算行刺穆罕默德。之後歐麥爾在偶然間接觸到伊斯蘭教經文後,被其感染,誠心皈依了伊斯蘭教,並且成為穆罕穆德的堅定擁護者和親密戰友。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歐麥爾在任期間,阿拉伯帝國擴張速度急劇加快,不僅滅掉了波斯,還

拜占庭帝國

手中奪取了埃及、

巴勒斯坦

、北非和

亞美尼亞等地

。至此,統一的阿拉伯帝國才真正形成。

第三任,奧斯曼·本·阿凡(644年~656年在位)

公元644年,歐麥爾被一名信仰基督教的波斯奴隸刺殺後,年逾七旬的奧斯曼被推舉為第三任哈里發。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奧斯曼擔任哈里發期間,進一步擴大了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將高加索地區和塞普勒斯變成了伊斯蘭教世界的一部分,並重新編纂了最終版本的《古蘭經》。儘管奧斯曼做了很多貢獻,但因為其出身於之前反對穆罕默德的倭馬亞家族,而且任人唯親,

大量任用倭馬亞家族成員擔任要職,這就引起教內很多人士的不滿,最終在656年被反對派刺殺。

第四任,阿里·本·阿比·塔利卜(656年~661年在位)

阿里是

穆罕默德的堂弟,女婿兼養子,也是血脈最接近穆罕默德的人。在接任哈里發後,阿里開始大量裁撤倭馬亞家族的高官,此舉自然引起了這些貴族們的強烈不滿。倭馬亞家族成員開始指責是阿里殺害了奧斯曼,並聯合教內其他反對阿里的勢力一起發動了內戰。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就在阿里方在戰場上佔據優勢即將擊敗反對派時,反對派將領穆阿維葉(奧斯曼堂弟)

命令手下士兵把《古蘭經》挑在槍尖上或掛在馬頸上,要求阿里接受真主的裁決。由於阿里的大部分部下相當崇拜《古蘭經》裁決,強烈要求停戰,阿里也只能被迫接受,穆阿維葉逃過一劫。

不過阿里一方的主戰派對此非常不滿,對阿里由粉轉黑,並分裂出走組建了哈瓦利吉派

(阿拉伯語,意為出走者)

。之後在661年,將

在清真寺做晨禮的阿里

刺殺。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伊斯蘭教第一聖寺:麥加清真寺

阿里死後,穆阿維葉依靠武力迫使阿里長子哈桑放棄了哈里發職位,迅速平定了其他反對勢力,登上哈里發寶座,並將其改為世襲制,建立了倭馬亞王朝。

以上就是伊斯蘭教初期的歷史,大多數的穆斯林都承認四大哈里發均為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這些穆斯林之後發展成為了遜尼派

(遜尼是阿拉伯語“聖行”的音譯,因他們尊崇聖行)。而

穆罕默德所在的聖裔雜湊姆家族以及阿里的支持者們

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才能當哈里發,其餘的都是僭偽,這些人發展成為了什葉派(

什葉系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追隨者”、“派別”、“同黨”

)。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伊拉克什葉派宗教領袖穆克塔達·薩德爾

公元680年,穆阿維葉去世,其子葉齊德登基成為哈里發。由於此時哈桑已去世,葉齊德便要求阿里次子侯賽因效忠於他,不過遭到侯賽因拒絕。於是,葉齊德就派倭馬亞騎兵追殺準備前往庫法(今伊拉克南部)與支持者會合的侯賽因,最終在卡爾巴拉(今伊拉克境內)將侯賽因和其隨從共200人全部殺死,後世稱為卡爾巴拉慘案。

侯賽因之死使得什葉派空前團結起來,並與遜尼派徹底決裂。什葉派穆斯林將其遇難的這一天,即伊斯蘭教歷1月10日定為阿舒拉日,每逢阿舒拉日都會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教眾們甚至會用鐵鏈鞭打自己頭部、背部以紀念侯賽因。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由於遜尼派人數眾多,受排擠壓迫的什葉派無法在阿拉伯半島立足,只得遠遁。被阿拉伯人滅國的波斯人一直不甘心被異族統治,即便被強迫放棄原來的拜火教改信伊斯蘭教,但並不願接受成為遜尼派。恰好之前侯賽因娶了波斯薩珊王朝的公主,波斯人認為其後代有先王血統,再加上什葉派天然的反抗精神,於是什葉派便在波斯人這邊落地生根,直到1502年波斯的薩法維王朝建立後,正式定什葉派為國教。

目前全世界的穆斯林中,遜尼派超過了85%,基本遍佈了沙特、埃及、阿聯酋等中東地區的國家。而什葉派數量不到15%,主要分佈在伊朗、伊拉克、敘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家。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遜尼派和什葉派這千年來的爭鬥,也成為了造就中東局勢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比如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是遜尼派,於是在其他阿拉伯國家支援下和伊朗進行了持續八年的兩伊戰爭。敘利亞的遜尼派和什葉派實力相近,因此國內一直內亂不斷。而目前遜尼派的老大沙烏地阿拉伯和什葉派的老大伊朗,更是為謀取中東霸權進行激烈對抗,不死不休。

中東千年來內鬥不斷的歷史根源:遜尼派和什葉派之爭

在宗教文明超越政治文明的中東地區,面對這千年以來的宿怨,要想實現和平穩定,依然是個未解的難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