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2022-11-30由 奇聞野史 發表于 歷史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1997年7月1日,闊別祖國懷抱近百年的香港,迴歸了中華大家庭!

香港的順利迴歸離不開我國多代領導人的艱苦努力,建國之後,英國一直以各種手段妄想拒絕歸還香港,甚至不惜提出核訛詐。

然而在日益崛起的大國面前,這些手段毫無意義。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香港迴歸儀式

不過,在面對一些國力較弱的殖民地的獨立要求時,英國仍然慣用無賴手法。

如果最終無力對其進行控制,那麼英國則不惜挑起其國內的對立和仇視,斷絕其發展空間,緬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是一個東南亞國家,和中國西南部接壤,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緬甸並不算是一個強國。

許多人並沒有去過緬甸,所以新聞成為了解緬甸的渠道。

提起我們對緬甸的第一印象,恐怕不少人會有這種感覺:

東南亞小國、國弱民貧、內戰不斷、民族對抗、毒品難題、反政府武裝橫行。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地圖

多年前,緬甸政府軍和果敢軍打仗,炮彈甚至越境落入我國境內,造成了人員傷亡,這更引發了國人的憤慨,對緬甸的印象也隨之下降。

種種負面訊息,加上緬甸政壇的混亂和軍政府的跋扈,極大地降低了緬甸的國際地位,所以絕大多數人認為其國力積弱,也就順理成章了。

作為世界大國的國民,我們輕視緬甸可以理解,畢竟祖國的經濟、軍事、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都能碾壓緬甸。

然而,資料不會撒謊,在東南亞範圍內,緬甸發展潛力巨大,自身也有許多閃光點,甚至不弱於泰國和越南等鄰居。

緬甸人口將近5500萬,人口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

除此之外,緬甸還有很多拿得出手的資料。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人

雖然地質勘探能力欠缺導致無法查明國內礦產蘊藏量,但是已知緬甸大地蘊含大量的鉛、銀、鎢、寶石等資源。

緬甸的包德溫鉛鋅銀礦、漢因基鎢錫礦、茂奇鎢錫礦皆在不同時期成為過世界第一大礦床。

緬甸還富含油氣資源,其中天然氣蘊藏量位居世界第七,吸引了許多國內外油氣巨頭前來投資。

森林資源和海洋資源,也是緬甸的重要資源。

柚木儲量位居世界首位,檀木、雞翅木、花梨等名貴木頭產量也在世界市場上,佔據一席之地。

緬甸的海岸線狹長,海洋資源豐富,出口的水產品為國家帶來了不菲的外匯收入。

不難看出,緬甸這個國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基礎,只不過由於它暫時沒有發展起來,所以我們才會覺得緬甸很弱。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那麼,緬甸為何發展不起來呢?

這裡大概有兩點關鍵原因。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的古建築

首先,緬甸是一個難以融合的多民族的國家。

除了主體緬族之外,還有克倫族、撣族、果敢族、孟開族、羅興亞族等民族,這些民族雖然都在這片土地上崛起,但是生活方式尤其是信仰,有著巨大的區別,所以始終難以融合。

緬甸歷史上的幾個相對強盛的王朝,無論是勃固、東籲還是貢榜,都無法破解這個難題。

所以彼時緬甸的局勢基本是一個強大的民族,憑藉武力壓制住其他民族,無法透過文化對其進行滲透和影響,倘若該王朝衰敗,那麼自然有其他民族建立新的王朝。

緬甸全國人民不同心同德,那麼國家自然很難發展。

其次,工業革命之後,歐洲國家,尤其是英國得到了飛速發展,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巨大跨越,而像緬甸這種落後國家就成為了殖民地。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民族武裝

我們知道,印度是英國在南亞地區最關鍵的殖民地,當英國在此站住腳後,開始將觸手伸向更遠方。

1824年(比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早將近20年),英國以加強地方防務為藉口,發動了第一次英緬戰爭。

一戰就打垮了當時的緬甸執政者孟既王,也直接斷絕了緬甸社會獨立和邁入新紀元的程序。

第一次英緬戰爭後,英國逼迫緬甸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這也激起了緬甸國內各階級的強烈不滿,緬甸人民對英國的憤慨達到頂峰。

終於,1851年,雙方爆發了第二次英緬戰爭。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英國殖民者

由於實力的不對等,這次戰爭仍然以緬甸慘敗而終結,英國也趁機加強了對緬甸的控制和對王室的封鎖。

1882年,法國殖民者控制了越南和柬埔寨,這使得緬甸王室看到了希望,他們前去向法國尋求支援。

法國人也想借機擴大在東南亞的影響力,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展開合作。

英國人知道後,自然不願意放棄嘴裡的肥肉。

於是他們趁著法緬合作尚未全面展開時,第三次入侵緬甸,並且徹底佔領了整個緬甸。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英緬戰爭

此役之後,緬甸也徹底淪為了英國的殖民地。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隨著時間流逝,世界歷史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幾乎從日不落帝國被打成了日落西山帝國。

為了保衛本土,英國人不得不把殖民地的軍事力量調回歐洲大陸,這也使得其殖民地出現了權力真空。

到了二戰後期,各個國家和地區也感受到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意義:

帝國主義被打倒;和平與進步的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解放運動、殖民地獨立運動蓬勃發展!

這兩點因素疊加,使得英國不得不放棄眾多的海外殖民地。

當然了,英國人本意上是捨不得這些地方的,只不過形勢使然,英國人別無選擇。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英國殖民印度

在這些殖民地裡,英國最不捨得的就是印度了,不過此時印度的獨立呼聲日益高漲,英國完全失去了實際控制能力,所以只能忍痛割愛。

1947年,印度正式獨立,標誌著英國從法理上放棄了這塊殖民地。

在丟掉印度後,英國對於南亞大陸仍然充滿了幻想,尤其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戰略位置,更是英國人覬覦的物件。

拋開印度,英國想要控制馬六甲的機會其實還存在。

緬甸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選項,尤其是歸屬於緬甸的科科群島,堪稱扼守馬六甲海峽咽喉的存在。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科科群島

所以在印度獨立之後,英國想加強對緬甸的控制,包括一些針對緬甸的治理政策也隨之改變,變得相對柔和。

英國政府似乎想一改強硬殖民者的形象,用一種嶄新的親善者形象,博取緬甸各階級的支援。

英國的算盤打得精明,但緬甸人民也不傻,他們迫切地渴望獨立。

藉著全球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1948年,也就是在印度獨立一年後,緬甸和英國透過多輪談判,最終使後者同意承認緬甸是完全獨立的主權國家。

就在緬甸人民載歌載舞,慶祝來之不易的獨立時,卑鄙的英國人卻在暗地裡策劃起卑鄙的計謀了。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前文說到,緬甸是一個多民族主體國家,而且各民族之間矛盾難以調和,歷代王朝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

不過這些王朝的體量和能力,確實不能和19世紀的英國相提並論,因此當英國殖民緬甸後,是有能力強迫各民族融合的。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軍政府

至於英國這麼做的理由,也是有的:

倘若殖民地裡的人民樂於內鬥,那麼生產效率必定大大降低,影響英國人掠奪當地財富的效率。

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健康的、勞作者聽話的殖民地,才是優秀的殖民地。

可是英國人最終也沒有這麼做,因為對於他們來說,緬甸這片土地的戰略價值要大於經濟價值。

緬甸可謂是鞏固對印統治的外圍壁壘,是阻止法國勢力染指的屏障,也是固守馬六甲海峽的要塞。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馬六甲海峽港口

基於這個理論,英國人不希望緬甸現在或是未來,出現一個強大的政體。

所以在殖民緬甸的近百年時間裡,英國對緬甸的各民族分化而治,刻意激起和強化各民族的矛盾。

甚至借用親手打造的軍隊,去協助各民族進行武裝衝突。

這是英國為緬甸未來發展,埋下的一顆大雷。

而後,馬島戰爭的慘勝,暴露了英國大幅衰敗的事實。

世界各國,尤其是過去的殖民地對其也有了新的認識,一些國家希望藉機斬斷英國的束縛,邁入高速發展的軌道。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發展,路在何方?

然而緬甸卻錯過了黃金髮展時期,由於英國

埋下

的雷(民族矛盾)日益發酵,緬甸國內始終無法得到發展,軍政府對國家進行了控制,其背後隱然也有英國的影子。

在20世紀後期和21世紀前期,緬甸國內軍政府獨裁專制,貪腐不斷,極大敗壞了社會風氣。

而民主人士參政即使得到人民的支援,卻無法在政壇立足,這也導致了外部資本始終不願進入緬甸投資。

國內的軍閥(多來自不同民族)為了

牟利

,只能將目光投向竊取國有資產、種植和販賣毒品、電信詐騙、人口販賣等黑色產業。

打不死的南亞小強,綜合力量不弱的緬甸,為何無法走上強國之路?

緬甸兒童

他們將攫取的利潤用來賄賂軍政府,所以軍政府對這種行為視而不見。

長此以往,這種內外交困的惡性迴圈,極大

損害

了緬甸人民的利益,使得整個國家止步不前,變成了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不難看出,這一切的根源,都在於英國政府敗退緬甸前的齷齪勾當。

參考文獻

本文中關於英國殖民緬甸的相關內容,參考自戈·埃·哈威編寫的《緬甸史》,發表於1973年6月11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