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西漢開國六十年(1.1.1)

2022-11-30由 馮立鰲 發表于 歷史

1.【人物篇】

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於垓下一戰中全殲了項羽的軍事力量,在七位諸侯王和屬下將相的推戴下登上了皇帝之位。秦滅之後經過四年的楚漢戰爭,華夏宇內又出現了新的共主。劉邦的王朝建立在社會的長久陣痛已經結束、民族心智已基本成熟,一個短命的前朝剛被剔除的時候,歷史猶如穿過了數百年風雲激盪的幽深隧道,又進入了一片新的天地,這一天地的新開拓註定對華夏族日後的發展產生深重的影響。

中國中部的秦嶺南麓有一條自西向東的江流,叫漢水,它是長江最大的支流。此地在戰國屬楚,楚懷王在此置郡,後為秦所得。公元前312年秦惠王在此設郡,因水為名,稱為漢中。前206年項羽入關後分封諸侯,不願給劉邦分封關中,將他封於秦嶺之隔的漢中,稱之為漢王,劉邦的軍隊也被稱為漢軍。四年之後,以漢王為首的漢軍打敗了對手,取得了天下,這個新建的國家也就順乎其理地稱為漢朝。由於這個王朝後來對民族發展的影響巨大而深遠,因而華夏族逐漸地演變為漢民族。炎黃後裔的血脈裡在此又增添了一道抹不去的痕跡。《詩經•小雅•大東》中有八字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這裡的“漢”,自然是指“銀漢”、“天河”,又稱“雲漢”、“天漢”,並無任何社會頌揚之意,但當地理上的漢水、漢中被一種社會組織,社會群體而因之命名時,詩經八字就寓示著它們富有光彩的未來。

漢朝的創立人及其後繼者並沒有足夠地意識到民族發展的問題,他們一方面享受著自己的巨大成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智慧來認真經營這個王朝,對付著眼前的事務或突變。由於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特殊的位置,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影響了社會的程序,甚至移動了歷史的軌跡,也為後來的社會活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探索性實驗。

客觀地說來,漢王朝打敗了對手,一統宇內,但在一片新的時代田地間,它仍然面臨著三個巨大的矛盾:

其一是王朝與民眾的矛盾。黎民百姓由於不堪忍受秦王朝的暴虐和壓榨,在反秦鬥爭中充當了發起者、支持者和主力軍的重要角色;他們在楚漢戰爭中也曾同情和傾向於支援劉邦的軍隊,尤其是關中等地的百姓更是給漢軍以兵源上和物質上的支援,成為漢軍多次敗而不亡的支柱。當漢王朝一旦建立,成為他們命運主宰者的時候,雙方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民眾盼望著社會安靜、期待著休養生息,漢王朝以怎樣的手段對待民眾,將決定著民眾對他們的基本態度。

其二是漢王朝與自己非統屬的政權組織的矛盾。當時漢朝的統屬區域未超出秦國的版圖,在其統屬區域的周邊或區域之外,還有若干獨立自存、不相統屬的政權組織,規模最大、勢力最強的當屬北方的匈奴。匈奴在秦時就已強大,佔據了南至陰山、北至貝加爾湖的廣大蒙古高原,並常向南方進行習慣性的資源掠奪和領土擴張。秦始皇曾派大將蒙恬率三十萬軍隊在北地駐防,並修築萬里長城以為防禦。楚漢戰爭之際,匈奴在冒頓單于的統治下,東破東胡,西攻月氏,強化政權,進一步崛起,對漢王朝構成嚴重威脅;同時佔據珠江流域、自稱“南越王”的趙佗政權雖曾屬於秦之一郡,但五嶺遙隔,關山遠阻,並沒有與漢王朝建立任何明確的政治關係。除此之外,在人們當時能觀察到的視野中,東甌、閩越、樓煩、東胡等許多政權組織都在漢王朝的統屬之外。隨著交往的擴大,西域的樓蘭、烏孫、大宛,西南夷的夜郎、滇越等都成了交往的物件。如何處理與這些政權組織的關係,尤其是如何對待虎視眈眈的匈奴之威,是年輕的漢王朝必須面對的一大難題。

其三,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各種矛盾。當年秦王朝的統一包含著嬴氏政治集團的長期發展與世代積累,集團內部的利害關係是相對平穩的。與此不同,漢王朝的班底一直是一個靠利益糾合的集團。劉邦從公元前209年沛縣起兵到前206年封為漢王,再到前202年登上帝位,整個過程大多靠協調和運用他人的力量。他曾以裂地封王的巨大利益誘使追隨者盡力擊楚,楚滅後建立王朝,就不能不對部屬兌現這些利益,於是就形成王朝內部的不同利益集團。在失去外在壓力和共同目標、沒有任何政治規範做保障的情況下,各種利益集團間必定互相戒備,其衝突不可避免。具體說來,王朝與諸侯王的矛盾、與外戚、功臣間的矛盾,以及劉氏親族內部的矛盾都將在適當的時機爆發出來。如何處理統治集團內部的種種矛盾,考驗著最高執政者的智慧。

漢王朝大約用了六十餘年的時間探索上述矛盾的解決方式,大體分為兩個階段。劉邦、劉盈和呂雉先後執政的23年表現為一種非自覺地事變應付,屬第一個階段;文景時期四十年間許多治國方式更為理性和自覺,為第二個階段。六十多年間對第一對矛盾解決得最好,這為社會的繁榮和穩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儘管第三對矛盾曾經頻繁發生,但立國的根基沒有被動搖,且為第二對矛盾的進一步解決準備了條件。公元前141年劉徹即位,漢王朝結束了六十年的初創期。

(上部)

天下權利的掌控對漢朝執政者純粹是風險巨大的探索,這是他們從來沒有遇到過但卻必須認真解決而不能有絲毫馬虎的問題。草莽君主劉邦及其追隨者對此並非藍圖在手、胸有成竹,他們只是憑智慧本能地應對各種複雜的問題。依靠秦朝敗亡和項羽失政的前車之鑑,劉邦選擇出了屬於自己的執政方式及其內外政策。然而,把各個利益集團的權力分配建立在什麼樣的平衡基點上,卻一直缺乏各方滿意的方案,劉邦對自己立國時選定的分封方案也心存疑竇,不斷修正,致使天下政治利益劃分上的爭鬥一直持續不斷。劉邦執政的七、八年,漢朝政治正是在這種曲折、顛簸的動盪中度過。

前195年劉盈執政,國家權力逐漸被太后呂雉掌握,尤其是前188年劉盈逝後,呂雉稱制專權,連劉氏親族與開國元老層也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呂氏集團一枝獨大。各政治集團間利益分配的嚴重失衡,使各種政治矛盾長期潛伏積累。前180年的誅呂事變,正是各種政治矛盾在呂雉死後的集中爆發,也是漢王朝中各政治利益集團在國家權力分配上的一次重新洗牌。

劉邦、劉盈及呂雉執政時期,是西漢王朝的執政方式開始形成,而國家政權動盪不定的23年。

1.1. 草創漢朝的劉邦(漢高祖)

任何一位開國之君都在建國之初面臨著穩定政局、設立制度和選擇治國方略等一系列繁難的事情。《漢書•外戚恩澤侯表》中說“高帝撥亂誅暴,庶事草創,日不暇給”,應當不是過分誇大之辭。從登上帝位到前195年去世的七八年間,劉邦在治國的許多方面都做了開創性的工作,為漢朝的政治打開了局面,確立了起點和開端。

1.1.1 減輕賦稅,穩定民心

劉邦於公元前202年2月在汜水北岸的定陶舉行了簡單的登基儀式,三月後,在新都洛陽遣散了大部分軍隊,立即釋出了著名的“復故爵田宅詔”。他以詔令的形式恢復戰爭中離家相聚者的原有地位和財產,責令地方官吏不得笞辱;同時宣佈民間因飢餓而自賣為他人奴婢者,免為庶人,恢復平民身份。詔令還對追隨自己而被遣散的軍功人士按差等賜爵免租等等。

劉邦在此後的幾年間,還頒佈過許多利民的政令,這些政令一是繼續減輕民眾負擔。如前200年他下令凡民生一子,兩年免役;前196年,針對各地貢獻沒有章法,常以多賦為獻的情況,劉邦下了“省賦詔”,宣佈以每年十月為朝獻之期,其數目按人口計算。二是對親者施恩。如前199年下令參加過平城之戰計程車兵終身免役;前196年下令早年隨自己入蜀、漢、關中者終身免賦;故鄉豐邑人遷徙於關中者終身免賦;次年回鄉後乾脆永遠免掉了沛、豐之民的賦稅。三是以免罪的方式廣施恩德。稱帝次年,他宣佈:自沛縣起兵的人九年從軍,許多人不熟悉地方法令而犯了死罪,因此大赦天下。兩年後他宣佈:吏有罪未發覺者赦之。他幾次率兵平叛,作戰前都認為跟隨叛亂的吏民是沒有罪的,如能歸順,都應赦之。四是讓地方官吏對回鄉的從軍者給予優待,並在死後負責安葬等。劉邦的這些政策和行為極大地緩解了民間的疾苦和民心的緊張,緩和了長期戰亂後的社會矛盾,強化了王朝的社會基礎,也顯示了一種仁者愛民、寬大為懷的治國思路。

劉邦的寬大治民,看來還不單純是一種治國的策略手段、帝王之術,而是出於他寬厚待人、慈愛憐民的心性。當年楚懷王要選定一名扶義而西、進軍關中的統兵之將,周圍的人就一致認為沛公劉邦為寬大長者,推舉他率兵入關。他入關後與秦民約法三章,宣佈廢除苛刻的秦法,告諭百姓知曉,並厚待已降的秦君子嬰。自漢中還定三秦後,他組織民力治理河患,下令讓百姓在秦朝的苑囿園池中種地。

因蜀漢之民養軍勞苦,下令免其兩年租稅。又免除關中從軍者全家一年的租稅。垓下之戰剛一結束,他就在定陶宣佈:“戰事已持續八年,萬民遭遇深重的苦難,現在天下戰事已結束,對死罪以下的刑罰予以赦免。”當時他尚未登基,這一主張的實施面極其有限,但卻明白地體現了他對民眾疾苦的關注和對百姓的誠心關愛。

劉邦出身下層官吏,早年也曾在田間耕耒,他了解民間疾苦,同情普通百姓,當初就曾以救民出水火的心情組織義軍,反秦誅暴,數年後他成了百姓命運的主宰者,寬厚恤民的理想自然不會徹底遺忘。當年他在做秦汜水亭長時,為縣裡押解囚徒到驪山,囚徒在半路上跑了許多,他竟在一天晚上放掉剩餘的囚徒,讓大家趕快逃命,自己也由此棄職流亡。做了皇帝后,他對天下百姓以仁愛之心待之,並非完全出於暴秦亡國的教訓,也只不過是當年釋放囚徒之憐愛心腸的施行和放大而已。

對百姓的賦稅是王朝初期財政收入的唯一來源,與輕徭薄賦政策相聯絡,劉邦也同時提倡宮室的節儉。前200年,劉邦自代地回軍長安,見蕭何修建的未央宮規模甚大、極其壯麗,非常生氣,嚴詞責備,認為天下紛擾不安,民眾連年勞苦,宮室不應如此奢華。蕭何為他的行為講了幾條理由,其中之一是說如此可以讓後世子孫不再添加了。而這正合於劉邦的節儉原則,才被他所認可。劉邦對治國並無多少思想的和理論的準備,但他要建就一個節儉的、惠民的王朝卻是清楚的。對下層民眾的悲憫情結構成他寬厚治民的心理基礎,這種施政方針對漢初政治及整個王朝的施政風格都起到了強烈的導向作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