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內亂不休的唐朝

2022-11-30由 博學天書 發表于 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幾個疆域較大、時間持續較久的大一統王朝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漢、唐,至於分裂、文弱的宋朝,一直是作為教訓出現的。但大家往往忽略了宋朝的事實上在所有王朝中,最在乎人命、極力避免內鬥和濫殺的王朝,而漢、唐兩朝偏偏是殺伐之氣最重、內鬥最激烈的朝代。這裡不去說漢朝的情況,僅以唐朝為例。

唐朝開國不久,秦王李世民就發動了一場政變,將他的哥哥和弟弟殺掉,換來了皇冠。這次兄弟之間的殺戮也造就了唐代內鬥不斷。

在唐朝和宋朝的最大區別在於,宋代正是吸取了前朝的教訓,制定了嚴格的權力制約體系來限制個人擁有過大的武力,使得沒有人能夠輕易威脅別人的生命安全。這種制約體系在很長時間內是非常成功的。久而久之,宋代就形成了這樣的皇家和官僚傳統權力鬥爭以不威脅政敵的生命為底線,大多數時候以將對手罷官或者流放為目的。

但是,唐代卻並沒有這樣的約定俗成,而且唐是尚武的國家,李世民兄弟三人各自掌兵,建立了各自的親信體系,結果反而形成了另一種贏者通吃的傳統∶只有殘酷鬥爭中的勝利者才能獲得政權,而其餘的人必須付出生命的代價,才不會對勝利者產生威脅。

唐太宗取得政權後,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雖然是政治鬥爭的勝利著,但隨著時間的拉長,在他的兒子和大臣之間,還會分裂出許許多多的派系來,這些派系依然遵循“以殺掉對手為終結”的規則,而唐太宗在制止這些殺戮上依然無能為力。他本來想做一個仲裁者,卻發現自己仍然是個參與者。

唐太宗最初想到的辦法是利用道德力量感化人們,讓他們忘記殺戮的本性。他的事蹟後來經過史臣吳兢的記錄,變成了一段千古佳話,以“唐太宗納諫”之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明君”。但是,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唐太宗追求的並不是制度化的約束,而僅僅是依靠人格魅力去感化。

即便史官再稱讚唐太宗是明君,但事實上,太宗給人的印象仍然是有權力殺死任何人。他之所以不殺,不是因為不能,只是因為不願意。他聽別人的意見,也不是必須聽,而是願意聽就聽,不願意聽也沒人管得了。他不願意聽的時候,甚至有權殺死任何給他提意見的人。

有一次,唐太宗對一位叫作穆裕的官員感到不滿,立刻發怒,要在朝堂之上將他斬首,但被太子勸住了。

於是大臣長孫無忌立刻抓住機會恭維皇帝有個好太子,自古罕有。太宗在大臣的恭維下,撿了個臺階下的同時,對太子也得贊一番。

在這裡,皇帝是可以隨便殺人的,而大臣們與皇帝的周旋,就像是在伺候一個易怒的孩子,而這個孩子既可以選擇收斂自己的脾氣,也可以選擇不收斂。即便是善於直諫的魏微,太宗也數次動了要殺死他的念頭。

到了唐太宗的兒子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皇帝的權力更加沒有限制。兩人執政時期,房玄齡之子房遺愛、唐太宗的親信大臣上官儀、長孫無忌、宰相劉禕之等都死於非命。即便在整個唐代,由於皇帝的殺戮和內部鬥爭,高官也是個極其危險的群體。唐代宰相共有三百多位,在宰相職位上死於非命的有四十一人,罷相後慘死的有四十二人,加起來一共八十三人,佔了全部人數的近四分之一。

除了宰相,其餘的官職也同樣危險,特別是在武則天時期。現代人將武則天定義成一個有雄才大略的女皇帝,但在歷史上,武則天除了豐功偉績外,還是一個會玩弄手腕的女強人。她和高宗共治的時代,以及她單獨統治的時代,從整個唐代來看都屬於酷吏時代。

武則天的酷吏時代是皇帝藉助低層的酷吏,對官僚階層進行的一次整肅行動。甚至到武則天死後,她的兩個兒子中宗和睿宗都無力恢復正常的官僚秩序,唐代政權仍然在酷吏與宮斗的劇情中顛簸,直到玄宗利用兩次血腥的政變上臺。到這時,唐代已經在浴血的內鬥中存在了將近一百年。

在這樣的鬥爭中,唐代的官僚制度遭遇了嚴重的破壞,而與內鬥相伴的,還有更加複雜的外部局勢。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