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2022-11-29由 青林知青 發表于 歷史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周厲王:背鍋三千載,商紂一脈傳

在歷史長河的眾多帝王中,周厲王實在是個值得關注的帝王,因為,自他開始,中國有了確切的年代記載,而在他之前,所有事件的時間節點,都是一筆糊塗賬。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將周厲王時期發生的“國人暴動”,定位於公元前841年,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在這一事件中,“國人”將暴虐的周厲王趕走,在實行了14年之久的“共和”,直到周厲王死在“彘”地後,“國人”又擁立了他的兒子繼位,周王朝又重新轉入正軌。

不過,這本來看似清爽的事件,有著很多理不清的地方,語焉不詳之處太多,但是,因為年代遠久,可供參考的文獻資料極度缺乏,其中的臆測佔有相當大的成份。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國人暴動”是因《國語》中屢次提及“國人”不滿而命名,而建國後,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出於政治的需要,官方是將這次暴動定位於“平民革命”,是一場平民階層反抗暴政的偉大“革命”,是階級鬥爭在那個特殊時期的必然結果,時至今日,是到了應該重新審視的時候了。

隨著一些文物的出土,對這一事件的過程,也逐漸地發生了轉變,而對這一事件的主要角色周厲王,也有了一個重新認識的機會。

對今人而言,這事件中的兩個詞是很有可考性的,儘管早有定論,卻一直是含混不清,一是“國人”,二為“共和”。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西周的國都是鎬京,大約在今西安市長安區西北,是周武王即位後,由豐遷都而來,亦是第一個以“京”命名的都城。

周厲王在周王朝12位帝王中排名第十位,他的孫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即與美女褒姒一起玩“烽火戲諸侯”遊戲而亡國的帝王,周厲王叫姬胡,他的名聲自古以來就很差,被認定是繼夏桀和商紂之後,中國歷史上的第三位暴君。

不過,儘管這前兩位所謂暴君是世間公論,但從現有的資料可以認定,至少這商紂王肯定是被冤枉的,是如隋煬帝一樣,是被過分抹黑的帝王,而周厲王同商紂王一樣,因一次莫名其妙的“國人暴動”,而成為周王朝亡國的背鍋俠。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國人暴動又稱彘之亂,這是因為周厲王跑去了一個叫“彘”的地方故名,大概是在山西臨汾一帶,在那裡生活了14年的時間後死於斯,終老也未能回到故土,他死後,人們立他的兒子姬靜,是為周宣王。

何謂“國人”,就是指居住在京城中的平民,周代營築的城邑,通常有兩層城牆,從內到外分別為城和廓,城內稱“國人”,城外的稱“野人”或者“鄙人”。

要知道,當時是奴隸制社會,有人身自由的平民應該是很少的,而有土地,有財產,有社會地位的平民肯定是少之又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個十平方公里京城內的平民能有幾人,就能將周厲王趕走,這個肯定是說不通的。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國人”暴亂的起因,是周厲王重用了一個叫榮夷公的奸臣,不顧“榮公若用,周必敗也”的忠言,聽從了他對山林川澤的物產實行“專利”之策而引發的。

所謂“專利”,就是不準“國人”進山林川澤謀生,從而斷了平民的生路,怨聲四起,紛紛咒罵,於是,厲王又派了一個叫衛巫於的佞臣來監視百姓,實行高壓政策,迫害那些有怨言的平民,造成大家在路上見面,即使是熟人也不敢交談的恐怖局面,這也是成語“道路以目”的由來。

衛巫於,這是個什麼鬼,從字面來說,應該是衛國的一名叫“於”的巫師,讓他來監視民眾,說明他是如後世商鞅一般的“客卿”,不知是也不是。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這其中詭異的是兩點,一是專利之策損害了平民的利益,使得他們沒有了生計,這個就有些不對了,《詩經》中就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君主擁有天下,這山林川澤的收益歸於國王,有錯嗎?

然而,話雖如此說,但周王朝實行的是分封制,就是將土地是分給了親戚或勳貴,如果後來周厲王要將這其中的部分權利收回,勢必會損害這些人的利益,必然會群起而攻之,這些,卻是與平民沒有一毛錢關係的。

再有,“國人”是住在內城之人,應該是一群包括百工和商賈在內的工商業者,然而,平民是否是“國人”的主體,他們是否是以山林川澤為生,這個是大有可疑的,從直覺來看是不太可能的。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很多人是將“國人”等同於“平民”,似乎這些人是同古羅馬帝國時的平民一樣,有民主的群體,具有對國事的表決權一般,其實這是太想當然了,在中國的奴隸制時期,有發言權的,始終是奴隸主貴族以上的階層,遠達不到有訴求的地步。

所以,所謂“國人暴動”的主體肯定不是平民,所謂“國人”,即是奴隸主貴族,是周厲王將本來屬於國家所有資產進行嚴加管理時,引起了這些人的不滿,從而聯合起來,直接將周厲王趕走。

任何一次推翻現有政權的行動都必定有首領、有目的,有引發之原因的,可是,我們從“國人暴動”中是完全看不見誘因的,只是反反覆覆地強調周厲王的殘暴,缺少一個爆發的星火。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即使周厲王對外興師動眾,征伐鄰邦,對內倒行逆施、橫徵暴斂,那也應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據《史記·周本紀》所言,只有一句話:“三年,乃相與畔,襲厲王。厲王出奔於彘。”也就是說,這些人是隱忍了三年。

然而,暴動是不可能在沒有領導人的情況下,無緣無故地突然發生,而且,在周厲王跑路後,人們在四處搜尋周厲王的太子,想一併殺害,這顯然是有著強烈的政治目的,絕對不是平民百姓所關心並努力實施的方向。

如果不是召公保護太子,用自己兒子交出去頂替,演繹了一出更早期版的《趙氏孤兒》,太子肯定就被殺死,也就沒有後來的“宣王中興”了。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次暴動的主體,就是統治階層中計程車大夫和貴族階層,他們因為與周厲王的分贓不均而不滿,遂引發了這次暴動,很大程度上,我認為其直接策劃人,就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周厲王被起跑後,就是所謂的“周召共和”,而共和元年,即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共和,三千年前的一個名詞,就如同穿越了一般,很現代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一直以來的“共和行政”,是指周厲王被趕跑後,由“國人”推舉的周公和召公二人共同主政,但是,根據近代出土的文獻可以看出,這是錯誤的,真正主政的,是一位叫“共伯和”的人,也被稱為“共和”,也許,他就是發動這次“國人暴動”的主謀。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是,“共和行政”其實與三人均有關,共伯和是名義上攝行王政,而周、召二公則是實際上真正的執政掌權者,但這也缺乏確鑿的佐證。

周厲王肯定是被黑了,因為,事件的原由不清不楚,很多矛盾之處,如召公作為後來的執權柄之人,如何會將自己的兒子獻出來平民憤,這從哪個角度也是說不通的。

周厲王將原來手握大權的周公和召公罷黜,廢棄了“世為卿士“的慣例,起用了有專長的榮夷公和虢公長父這些人,也許這些被重用之人是草根階層,這明顯是有違所謂“祖制”的,遂引起這些“舊章舊臣”的嚴重不滿,群起而攻之,才使他成為繼商紂之後的又一暴君。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這隻能說,周厲王能如後來的秦孝公重用商鞅一樣,勇於革新,敢於用外邦之人,透過土地國有化的程序來削弱貴族勢力,增加王室的收入,這些改革,實際上是拉開了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序幕,是對春秋之後政治制度有重大影響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周厲王肯定是個悲劇人物,後世也給他上了這個“厲”的惡諡,而他的悲劇只是太操之過急,對可能發生的暴亂缺乏準備,遂釀成大禍,身死異鄉。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所以,將周厲王定位於暴君是有些冤枉的,他一如前面的商紂王,後來的隋煬帝,好大喜功,開疆拓土,用力過猛,行高壓之勢,強力封堵民眾的輿論,最終被一些心懷不滿的公卿所利用,發動叛亂而出逃外邦,並被後世成為暴君的典型。

對此,後世很多史家是心知肚明的,但就是不挑明瞭說,他們可以跟著說李世民的英明偉大,而不會去為隋煬帝平反,因為,那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何必要為大家心目中的固定形象喊冤叫屈,陳世美和潘仁美被冤枉,多大點的事,值得去翻案嗎?

周厲王:被國人轟下臺的君主,身上有著幾多的未解之迷

總體來說,這一段歷史的真相究竟如何,至少現存有三種版本,其中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敘,與《竹書紀年》的說法就完全不同,而周厲王暴君形象的來源亦主要為《史記》,但一直以來,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多是對周厲王功績的讚譽之辭,當然,這其中自我吹噓的成份肯定是有的。

但是憑感覺,我認為《竹書紀年》要靠譜許多,因為,司馬遷的那個周幽王抱著美人 “烽火戲諸侯”,也太戲劇了些,我是根本不相信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