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2022-11-29由 日曬高速 發表于 歷史

1963年,我國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大幹旱。位於江蘇省的洪澤湖日漸乾涸,水位變淺,一些石像躺在淤泥裡若隱若現,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據悉:考古專家連夜兼程地趕到洪澤湖,開始了科考工作。在此期間發現9座拱門,21對石像,極具規模的豪華正殿,又位於盱眙縣,而這些資訊都與消失了300年的明祖陵高度吻合。最終考古專家判斷,這就是消失300年的明祖陵。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最初,人們都以為湖裡出了水怪但誰也不敢靠近朝前,有好事兒者中的膽大者想看看這水怪到底長啥樣兒,於是壯膽到近前一看,原來是水位降低後露出了石頭,仔細一瞧還不是普通的石頭,而是被雕刻成各種形狀的石頭。於是引起了注意,有可能是古人的生活遺址,便報告了文物部門

當考古專家來了之後,就發現在面對如此宏偉的建築,即不由感嘆:它雖不是皇陵,卻規模宏大,氣勢雄偉,與作為皇帝陵墓的明十三陵相比也不相上下。

考古員還發現了一條長達200米的金色甬道,甬道口還整齊地排列著21對大型碧玉底座的石象、麒麟、臥獅和華表,它們屹立於神道兩旁,那氣勢就宛若君王臨朝時的文武排班,為首有兩對低首的內侍,接著是兩對手按寶劍氣宇軒昂的武將。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而這些石刻高約3米、重約10噸,足顯其氣勢恢弘、大氣磅礴。雕刻地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彷彿真如君王早朝,臣子列班一樣。其實,若想要解開這些謎團,還得從朱元璋小時候講起。那年,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朱元璋的家裡一貧如洗。

那年,公元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第二年春天又遇蝗災,半月之內,朱元璋的父母雙親與大哥相繼被餓死,只留下朱元璋和二哥相依為命。家徒四壁的兩個人,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隔壁的鄰居心生憐憫,於是,給了兄弟二人一塊墳地,此刻朱元璋的親人這才得以草草下葬。

他為了活命,朱元璋入寺為僧,並在25歲時參加紅巾軍。布衣出身的朱元璋一路過關斬將,最後稱帝,建立起了大明王朝。當明王朝建立之後,修建祖墳就成了朱元璋心裡的頭等大事。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古時候,人們通常認為祖墳的選址和修建可以影響以後整個家族的興衰,而對於朱元璋來說,祖墳的修建自然也就代表著大明王朝未來的命運。

身為皇帝的朱元璋高價懸賞四處打聽,最終,在高人指點下,弄清了祖輩居住在江蘇省句容縣通德鄉朱家巷,元朝末年,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攜全家老小逃難到了盱眙縣。

當他找到了祖宗的埋骨之處,可謂萬事俱備了。而就在陵墓即將開建時,風水大師提出了異議,認為這裡並不算是風水寶地。然而朱元璋認為,祖墳本來就在這兒,貿然挪墳恐怕會影響江山社稷,決定就在原址上修建。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當然,為了彌補風水缺陷,朱元璋讓人在築陵墓時對地形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多水填水,少山造山,人工造出所有風水要素。而據史料記載,明祖陵的建造用時28年,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朱元璋將明祖陵修得不是皇陵卻勝似皇陵,其實,是打著讓大明王朝千秋萬代的如意算盤。

關於朱元璋的先祖,坊間流傳著很多傳說。據泗洪河志記載,朱元璋的祖父無意中聽到一個路過的道士對徒弟說:葬於此處,後代可出天子。

起初徒弟不以為然。道士說:在這裡插上樹枝,幾日之內必會發芽。徒弟就隨手摺了樹枝插在這,幾天之後,朱元璋的祖父發現那根樹枝真的發芽了,於是,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朱元璋的父親,說是等自己百年之後一定要把我埋葬在這。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還有傳聞說,朱元璋的祖父水性特別好,人稱下得水。有一回遇見了一位風水先生,要將龍骨葬於水下,卻因為水太深下不去,於是找他過來幫忙。

或許,朱元璋的祖父心想龍都埋在這了,就想把自己父親的骸骨也埋在這。然而,風水先生起初不答應,當看到朱元璋祖父能像魚似的在水中自由穿梭,也就點頭同意了。風水先生口中唸唸有詞左角左臣相,右角右臣相,朱家天子劉家相言下之意就是朱家將來能出皇帝。

其實,古時候皇帝都講究血脈之說,而當布衣出身的朱元璋想拿老祖宗的墳墓做文章,用傳說給自己的身份加上一些傳奇色彩,這一點也不奇怪。不過是為了讓自己的身份與皇位相匹配,與平民相區分罷了。意思是告訴普羅大眾,皇帝可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根據資料顯示,這座陵墓最開始並不是修建在水裡的,而是因為這裡的選址實在太差,即使人工製造出各種風水元素,也逆不了天意,最終,還是導致陵墓沉入水底。而明弘治七年淮河中下游連年受災,明祖陵長年累月地遭受水患,最終,這座曾經風光無限,萬眾矚目的陵墓,在清康熙19年沉入洪澤湖底。

關於祖陵這塊聖地吉壤究竟是選在哪裡,朱元璋其實一直甚為迷惑。

而當朱元璋在登基大典上,是先設壇祭拜天地祖宗後才敢坐上龍椅,然後,率諸子赴太廟追尊四代祖考妣為皇帝皇后,也授予世代受苦的祖先以天下獨尊的顯赫身份,以感念他們的福廕更為光宗耀祖。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那年,朱元璋父母去世時他已17歲,記得父母葬在鳳陽。而他恍惚想起二姐孝親公主曾對他說,祖父之墓在泗州,並用手指在裙子上比畫著位置,於是認定祖陵就在泗州,命太子前往致祭並連年遣官祭祀。然而,具體位置不清,只能舉目西望、瀕河憑弔對著那煙雨之中的一片野水荒灣。

當大明王朝建立後內憂外患不斷,內有割據勢力、外有北元騷擾、東有倭寇打劫。再到洪武十三年又發生震驚朝野的胡維庸案,卻讓朱元璋幾乎心力交瘁,故不得不把尋找祖陵一事擱置起來。直到,洪武十七年朱貴入朝獻上祖陵圖,而朱元璋的這塊心病才得以了結。其實,朱貴是朱元璋的族人,朱貴的祖輩和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躲金兵,逃到泗州城北十三里的河邊小村孫家崗,兩人成了近鄰。

有一天,朱初一在附近割草,累了躺在草叢歇息,突然,有兩個道士路過說這裡是風水寶地,插上枯枝也能發芽,道士還拿了一根枯枝插進土裡。朱初一每天來此割草並觀察那枯枝,到第十天果然發了芽。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他很吃驚就換了一根枯枝取而代之看看是否靈驗。而當兩位道士在經過時發現插的枯枝被人換了,於是,就找到朱初一,說:你死後就葬在這裡,後代會出大貴人,此為天機不可外洩。後來他的兒子朱五四按他遺囑把他葬在了楊家墩。

葬父之後因洪災無法生存,朱五四攜妻西去住在盱眙縣靈蹟鄉,妻陳氏生下朱重八,隨著一聲啼哭,有紅光沖天而起,四鄰趕來救火卻是朱家大喜了,而這非同凡響的孩子便是後來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而洪武十七年朱貴在金鑾殿上手捧陵圖宗圖呈到御前,聽完面奏朱元璋大喜,授朱貴四品服色祖陵奉祀,子孫世襲祠祭署事。後據文臣儒士及風水學者考證,楊家墩是天下三大幹龍中最珍貴的幹龍之首。

其祖葬此半年後其母陳氏就懷了龍胎,所以,楊家墩就成了朱明王朝肇基帝運的聖地。這才有了朱元璋命太子朱標率眾文武及各行工匠,開始了前述的規模浩大的明祖陵工程。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百年以後,村民果真聽通道士所言,叫家人將自己葬在此地。葬後不久,突然一村裡某家紅光燭天,誕下一男孩,命名為朱重八,而這村民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

古人講究風水,朱元璋雖然雄才大略,但也深信風水,對祖陵更是看重,認為龍興之地不可毀,重於百姓,因此,明代雖然洪水滔天,但祖陵並無大恙,到了清朝,雖清朝皇帝不至於偷盜前朝帝陵,但也不做保護,因此,一場洪水就埋葬了這座帝陵,所以,新世紀才重新被世人知道,好在因為科技不足,並未正式開掘,之所以,這座帝陵又繼續沉在了水底。

而地質專家告訴我們,雖然,明祖陵選址並非風水寶地,但是,最初是一片平原,而非在水底,由於,擔心破壞龍脈,明祖陵選址是在原有基礎上擴建的。可是,到了明弘治七年,劉大夏築太行堤阻斷了黃河北支後,淮河的中下游地區開始常年遭受水患的威脅,而明祖陵也未能倖免。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隨著,時間的流逝,皇陵中的木質結構已經基本腐爛,唯有拱洞和石像生這些石質構造被儲存了下來。就這樣,明祖陵從地上跑到了水下,成為中國唯一一座水下皇陵。其實,並不是朱元璋將祖陵修在水中,而是祖陵被湖水所淹沒。據明史記載,朱元璋派太子朱標親自監督明祖陵的修建,以朱標的嚴謹不可能沒有考察地理位置。

明初,洪澤湖並不是一個大湖泊,而是由很多小池塘組成的,因此,也被叫做九崗十八窪。水量不大,水域不大,只要,選擇合適的位置修建就不會被水淹沒。

可是,此後的幾百年的時間裡,地理發生了變化。黃河奪淮大量的河水湧入九崗十八窪;黃河河床身升高,導致水量進一步增加。而且洪澤湖又是淮河匯入長江的必經之路,最終,九崗十八窪變成了今日的洪澤湖,因此,江蘇第一大的淡水湖泊,也將明祖陵淹沒。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如今,明祖陵由於沉於水中全是淤泥和沙礫,以現在的考古技術、以裝備很難進一步發掘。有人可能會說了,古人選擇葬地十分謹慎,地勢風水無一不仔細考慮,皇陵更是如此,怎麼會如此輕易被淹掉呢?

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這裡原本是朱元璋祖父的實際埋葬地,當年他去世時,朱元璋還沒出生呢,家裡更是窮得揭不開鍋,哪裡有條件選一風水寶地入葬呢?而待到朱元璋稱帝后,他不敢隨意移動先人的屍骨,怕壞了龍脈,所以,就順勢在原地修祖陵了。

二則明朝初期的地理環境與如今大不相同,如今,這裡毗鄰洪澤湖,但在當年,洪澤湖還未形成,只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湖泊沼澤,被稱為九崗十八窪,即使,發生洪災,其水量也不足以威脅到明祖陵。

1963年,江蘇洪澤湖遭遇百年一場旱災後,湖底裡露出大批神秘建築

不料,人算不如天算。待到清朝初期,黃河再次奪淮,致使連線淮河的這些小湖泊水位不斷抬升,連成一片,形成了洪澤湖,此後,隨著水量的不斷增加,湖水逐漸逼近明祖陵,最終把它吞沒。

直至1963年,洪澤湖水位下降,明祖陵部分遺址才露出了水面,這處水潭下的建築應屬於明祖陵的一部分,而此處所發現的甬道,或許通往的正是明祖陵地宮。因此,為了保護地宮中的文物,當地緊急從淮河調水,把這裡重新灌滿了,那些在300年後短暫露面的拱門、甬道也隨之重歸於水下,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