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話說門源人吃席

2022-11-29由 峰7356 發表于 歷史

八九十年代門源地區,漢族紅白事上盛行的“十二碗兩上”和“十大碗”(也叫吃席),現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炒菜乃至飯店來取而代之,己基本上失傳。回想起來,那不僅僅是一種美食,更有一種傳統文化傳承蘊藏在其中,既有一些歷史人文的說道更有傳統的禮儀規程。從它的食材取捨到每一菜一碗的製做流程,再到端菜上桌的順序以及擺放的位置,其間包涵的寓意都是結合歷史文化而來。就當時而言,掌有這種廚藝的人也很少,一個村乃至一個鄉也是屈指可數的幾個,習慣上將做席的師傅叫“廚子”。

話說門源人吃席

誰家有紅白事都帶一份禮物提前去邀請,訂下做席的具體日子。等到行事之前一天,廚師被邀請到家後,先準備做席所用的所有食材,主要是泡洗、煮、蒸、炸等工作,也叫“廚子下鍋”,在下鍋煮肉前是有禮儀的,要給廚師遞上一塊包有香皂、紅棗的毛巾手帕,然後由主人恭恭敬敬地給廚師行敬酒之禮,意在委託筵席期間的廚間大事,以示敬重。

話說門源人吃席

廚師在自己飲酒前首先要給鍋灶(鍋頭)奠上酒後才飲主人敬的酒,給灶臺敬酒意在祈願灶王灶神護佑,以保佑廚間諸事順遂。敬完了酒後便開始下鍋,其實它的主要食材是以大肉為主,其它食材為輔,有八大碗、十大碗(一般都用於白事)後發展成為十二碗兩上;一碗一名稱,一碗一故事,都由《封神榜》中的部分人物有關的傳說演化而來。

話說門源人吃席

有著這樣的傳說:“席中最前面四個由肥、瘦肉、小排骨和雞蛋擺成的冷盤,擺法是上肥下瘦、左骨右蛋;前面兩碗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油花碗代表兵,瘦肉碗代表草;後四碗代表皇親國戚(也有代表舅舅、岳父、伯叔之意);再六碗:紅凍碗為殷紂王;左碗為八仙、右白片為殷紂王夫人;另兩碗:左武官、右文官;最後的碎肉碗為蘇妲己;頭二道中間的水碗加栆,表示搭橋;桌子四角盛鹽醋的小盤,代表果園”。

話說門源人吃席

如誰家有喜事(那時候辦結婚這樣的大喜之事,一般都在春節前後),在殺豬時(殺豬一般在農曆十一月)就已經提前有所準備了,因為肉的大小就有規定,五花肉的寬度必須要大於大碗碗口。卸肉時就按廚師要求卸的。做法上廚師們根據主人提供各種食材酌量而做,其實那個年代也沒有太豐富的食材,就用木耳、豆腐、粉條、腐竹、牛肉、雞蛋、雞肉、洋芋、糯米等。透過泡、洗、蒸、煮、炸等工序進行加後,加工好的食材多部分為熟食。加工完成後,廚師首先做兩個小拼盤,一肥一瘦(都是用肉拼成的),上面放上紅棗(這裡說明一點的是紅、白事的拼盤旋轉的順、逆及上面放的棗、蔥都是有區別的;另外,紅、白事上的用肉等拼的碗麵的旋轉也是順、逆有區別的),到中堂神位前點上香燭、擺上拼盤、獻上美酒、放上筷子進行祭拜。這也是必不可少的規矩之一。

話說門源人吃席

然後,將食材以各不相同的花色樣式拼裝於十到十二個大碗中,拼裝成形後的碗麵花式,主要是用豬肉做成的,但也有雞蛋、丸子、糯米等做的。裝好後放置蒸籠裡灌上勾兌的湯汁蒸幾個小時,取出後在每個碗麵中心位置放一點紅棗或蔥白(放蔥白用於白事)叫“碼兒”便可上桌。但最後的味道是取決於每個廚師的湯上,湯的勾兌是廚師廚藝的高低。

話說門源人吃席

不僅在做法上有講究,在上桌時更有講究;那時候農村都是土炕,安席也都在炕上,東家按照主東(大東)和禮官按排分配好每桌客人(每桌是八個人)進行讓坐上炕。客人坐好後,先給每一位客人盛上一碗放兩個大紅棗的茶水(叫棗兒茶,也叫空茶),稍會,再問客人是繼續添茶還是重新盛來?然後按照客人的意見(一般都會說:添上,再不麻煩了。這樣的客套話),隨後東家們就添上茶,補上饃饃(不論盛茶,補饃或是上菜都是用木製方盤端來的。端木盤的東家稱為“盤子匠”);饃饃每桌是四碟,兩碟是油榨的(撒子或翻跟頭),兩碟是蒸的(花圈),交叉放於桌子四角位置,再放上一個土火鍋或炒上兩盤菜。這是吃席的前奏。

話說門源人吃席

安席之前還有一項很重要的議程(叫抬針線及裝箱),也有一陣很熱鬧氣氛。

話說門源人吃席

話說門源人吃席

話說門源人吃席

再由東家重新組織上炕入席,坐次上也有講究,按照輩份關係(如:公公和兒媳不能在同一桌上吃席)、年齡長幼入坐老年人坐裡面,但最小的小孩可以坐在炕裡面靠窗戶最中間(叫席主爺)。正式入座後安席就算正式開始了,首先在炕桌最裡面放上兩盅酒(叫壓席杯),然後再以先左後右的順序在(壓席杯)兩邊放上筷子;

話說門源人吃席

開始進行上菜,上菜也是特別有講究,先後左右都有規定,如東家放錯位置或先後順序,都會被年長或懂規矩客人指出,就會罰酒以示警誡。若是廚師的責任,就會叫廚師前來解釋並喝罰酒(出現這種情況,一為玩鬧增添歡樂氣氛,二為交流各地的習俗文化,結果是好一番熱鬧。也有個別各說各有理的僵持局面時,需大東家出面解釋或認罰喝酒)。擺好前面幾盤菜後再下兩側筷子,每側各三雙(這裡還有一種禮儀,如果是給孃家人安席就有“下一雙筷子做一個揖”的規程,東家放上一雙筷子就給炕上的客人做一次躬身揖),最後再在桌子外端擺放兩盅酒,放兩雙筷子(這個叫龍口)。

話說門源人吃席

然後在桌子四角分別交叉放上盛有蔥和鹽的四個小盤(叫蘸池)澆上醋,放好後東家給客人做躬身揖,把龍口的兩雙筷了分開一下(叫開啟龍口順便叫借盅子)。

話說門源人吃席

便由東家開始給客人敬酒(我們叫盛酒),在敬酒時客人喝酒前要和東家達成一個協議,客人喝東家敬的酒時,必須先在壓席杯中進行添酒;客人喝東家敬的酒時東家必項陪著也喝(有雙盛雙陪的、也有雙盛單配的),達成協議後才開始喝酒,這個時候“盤子匠”(端木盤負責端菜的)、執壺客(負責添酒的)。

話說門源人吃席

話說門源人吃席

和左右兩位東家都得陪喝,敬酒完備後,東家甪龍口的筷子夾去碗上面的紅棗(叫拉碼兒),客人們才能可以動筷了夾菜吃,東家未“拉碼”前若客人先夾菜也會受到罰酒的懲戒。這也是規矩之一。這時就算安上席了。然後,廚師按照傳統的先後次序進行上蒸好的大碗菜(有紅餛、肘子、全雞等),

話說門源人吃席

東家也在給客人讓菜的同時與客上猜拳喝酒,在四季發財、八仙祝壽、六六大順、九支連登……,猜拳令聲中拉開整個吃席的熱鬧場面。這時新郎官在東家的陪同下,從長到幼給客人敬酒(叫上寬杯),這是客人喝上敬酒還得遞上準備好的紅包。

話說門源人吃席

這中間也有糖餃包子(糖包和菜包),糖餃包子是前後分開上的,上糖餃時叫二道,二道之前允許客人們可以下炕出去活動,稍事休息一會。這時東家們將桌上的所有東西全部收拾乾淨,然後盛多半碗水放兩個紅棗或一根蔥放到炕桌中間。這時就算頭道結束(也就是十二碗兩上中的前半部分上完)。過十分鐘左右,東家重新招呼客人入坐上炕,客人悉數按老位置入座後,東家撤去桌上水碗按照前面規程重新進行安席(上二道),期間還有幾項禮儀,由客家主事之人(叫制客人)從東家手中借上木盤和酒具到廚房給廚師敬酒獻禮物(一般是一塊毛巾包上香皂、紅棗及十到五十元不等現金),說上些客套話(如煙薰火燎的、挨凍熬夜等)以示感謝。

話說門源人吃席

同時還有“抬奶母”等。如中途有東家酒量有限需要換人時,必須先喝“認東”酒後才能入位。客人需下炕也得請假,將自己筷子置於茶碗之上,待東家同意後方可離開。凡違規者,都以罰酒說話,酒的作用更不可小覷,正謂無酒不成席。最後,擺上大塊手抓,盛上稍子面(叫大肉下面),這是也就算吃席結束。

話說門源人吃席

這時候不論客人還是東家都已酒過八分,醉意朦朧,也就沒有過多的講究了,只管喝好吃好喧好,上車前再給每人敬上三杯酒(也叫上馬三杯酒)以示踐行。

話說門源人吃席

藉著酒意,臨分別時還跟前隨後的依依不捨中散去。

二O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劉芝發於門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