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通海,不為外人知道的往事

2022-10-13由 下雨的雨人 發表于 歷史

1982年11月末,我出差在雲南逗留了4個多月。40年了畢竟事過境遷,除了對長駐的昆明極其深刻之外,只有通海縣還能拎出來說一下,其他地方大多記憶模糊了,像曲靖、雲沾化所在的沾益、黑老灣,火腿很有名的宣威、及雲南氮肥廠附近的板橋、龍津溝,紅河、彌勒、玉溪、安寧、路南。。。這些雖然到過但印象不深。

像黑老灣、龍津溝小站早已停止了客運,連沾益縣火車站都關閉廢棄成了打卡地。當年雲沾化這個省屬化工大戶,也早已倒閉了,令人感慨,記得我在廠招待所住過兩次,都遇著下雪天,早上醒來,就喜歡看著瓦頂上掛著的冰凌,踏著厚厚的積雪出門聯絡業務時老怕腳底打滑。

為什麼我要把通海拎出來說,因為那時,這裡的刀具就很出名了,我因此去過幾次。在與當地人混熟後,聊天我才知道這裡在1970年曾發生過大地震,死了很多很多人,房子也倒塌了許多許多,我當時是很震驚的,因為大的地震我們都只知道有邢臺、唐山,可從沒聽說過什麼通海地震。那時通訊不發達,加上在那個特殊年代,這次地震的震級和震災其實是一直被嚴密地封鎖著的,畢竟全憑口述,我也深究得不多,只是在秀山公園裡能見到 關於地震的碑刻記載。

通海,不為外人知道的往事

上圖就是通海縣秀山公園

通海,不為外人知道的往事

秀山公園關於地震的碑刻記載

通海,不為外人知道的往事

外人就更知之甚少了,因為關於此訊息幾乎與公眾絕緣整整30年之久。

後來直到2000年,震級與震災才由官方公之於眾,那次大地震達7。8級,史稱“通海大地震”,雲南省檔案館所藏《地震受災情況統計表》就能看到如下資料:總死亡數:15621人;死絕戶數:836戶。

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死亡人數超過萬人的大地震,與唐山地震、汶川地震一起,構成了新中國三次死亡超過萬人的震殤。而在這三起天災中,通海大地震因處於文革中期,其救助也更多具備了文革時期的特色,成為了人類救災史上罕有的悲劇。

其實通海還有一個奇特之處,就是這裡有一個叫魚夫村的(後來改成鄉了),走進村子時會覺得格外與眾不同,因為是雲南省唯一的蒙古族人聚居地,瞭解後才知道那都是700年前(元朝)蒙軍從西北大草原隨忽必烈入滇一直駐守留下來,直到明太祖朱元璋的徵西大軍進入雲南,元朝政權徹底潰敗,住在雲南的蒙古軍才被擊潰,四散各地,紛紛隱姓埋名,變服從俗,融入其他民族中。唯有鎮守通海曲陀關的部分蒙古族官兵想盡辦法逐步聚在杞麓湖西岸,才成為一個蒙古族聚居區,繁衍生息到現在。

雖然離開了草原幾百年,遠隔千山萬水,但這裡依然保持著北方蒙古人的服飾、以及生活方式,有著草原的傳統節日,比如最為熱鬧的“那達慕盛會”,那可是蒙古族最為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呀

而通海刀具作為雲南刀品牌中的極品,是有歷史淵源的,傳說正是當時駐守的蒙古軍留下的製作刀具的傳統。

記得在1983年,我每次去通海都得覺得很震撼,當班車進入縣城後直到車站的一路上,路邊站滿的全是當地村民在兜售刀具,那可不是普通菜刀、小刀之類,映入眼簾的全是刀光劍影的匕首、跳刀(彈簧刀),每人全身上下、雙臂均纏繞得滿滿的,一問價,也不貴,都是兩三元一把,而我對伸縮彈簧刀最愛不釋手,因為它精緻靈巧,一按鍵會向前彈出刀頭,再按一下就收回來,這個有點貴,5元一把。那些村民還會小聲問還有飛刀的要不要,內藏有多把飛刀,一按鈕可射出10多米遠,每把17、8塊,不過都沒見過樣品,也不知真否,因那時也不敢公開叫賣的,可以去村子裡驗刀成交,可誰敢去呀。

那時刀具管制沒現在這麼嚴,很多外地人大批次的購買這些刀具,甚至搭飛機時託運都能帶走。我可不敢這麼幹,畢竟是兇器,想想後果都怕。

現在時代不同了,通海的刀具依舊很聞名,但市面上能見到的全限於菜刀、小刀之類。

那怕上網,也搜尋不到通海關於以前兜售的任何描述。有時我也在想,這些回憶是不是本來就是個幻覺。

人老了真難。

通海,不為外人知道的往事

這些,就是通海在40年前給我留下的印象,寫出來也算一種紀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