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你真的理解了中晚唐時代“牡丹花下死,作鬼亦風流”的風尚

2022-03-30由 千千觀察 發表于 歷史

千千作《牡丹》:花開豔冠百草香,神韻靈雅似月張。容華綺麗無可比,晚晴意蘊勝朝陽。凝神對獸青磚瓦,醉愛亭臺花圃間。擁此傾城好顏色,晚發數朵賽人仙。

你真的理解了中晚唐時代“牡丹花下死,作鬼亦風流”的風尚

牡丹為什麼會被人稱為富貴花?除了它發地豔麗的形態以外,恐怕同唐代貴族富家偏愛牡丹也不無關係。

牡丹原產于山西省,唐初移植到長安、洛陽。唐玄宗攜著楊貴妃,欣賞牡丹,還令李白進《清平調》三章。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牡丹從此成為了“花王”。中唐詩人柳渾曾寫道:“近來無奈牡丹,數十千錢買一窠。”白居易也說:“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那時的風氣也就可想而知了。

你真的理解了中晚唐時代“牡丹花下死,作鬼亦風流”的風尚

許多人都詠牡丹,李賀也詠牡丹。但李賀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有他自己的獨特風格。我們且看他怎麼樣透過種種形象來體現當時人們對牡丹的狂熱程度。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劚(zhû)春草”——蓮花的莖還未長出來,秦蘅卻又衰老了。於是富貴人家用馬馱著金錢,到產地找免貴的牡丹去了。因為牡丹還沒有開花,所以詩裡稱它“春草”。但也含有貶抑的用意。

“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找回來以後,栽在半月形的花盆裡,又是淋雨,又是上泥。保護十分周到。花苞逐漸長大了,一夜之間,燦然開放。它在曉色之中,迎人慾笑。

你真的理解了中晚唐時代“牡丹花下死,作鬼亦風流”的風尚

“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花已散蝶又闌”——賞花人都紛紛前來了。他們在花下飲酒作樂,喝得酩酊大醉。直到園中出現了黃昏的霧氣。那些臉泛桃花的女子還在胡言醉語。其實這時候牡丹花瓣已經鬆散,連蝴蝶都意興闌珊了。

“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梁王”,有人解為姓梁姓王兩個妓女,也有人解為貴種牡丹的名字。照我個人的看法,“梁王”必須從上文“園中”牽鉤出來。漢代有個梁孝王,在今天河南商丘縣附近建了一座大花園,取名兔園。後人管它叫“梁王苑”或“梁園”。李賀由此發揮他的浪漫主義構思,把這座花園說成就是梁孝王的梁園,意思就是指唐代某一皇族的花園。這位皇族雖然死了(把死說是“老了”,當代民間也有這樣的口語表達),但那些穿羅衣的歌舞人還在。

她們有人在跳舞,也有人在彈奏琴瑟。名目是欣賞牡丹,其實這不過是個藉口來盡情歡娛一下而矣。(自然,句中的“羅衣”也可以比擬牡丹的花葉,像李商隱《牡丹》詩:“錦帷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鬱金裙。”也就是類似的比擬辭格。)

你真的理解了中晚唐時代“牡丹花下死,作鬼亦風流”的風尚

“歸霞帔(pèi,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飾,婦女用的帔繡著各種花紋。)拖蜀帳昏,嫣(同蔫,niān,指花瓣因失去所含水分而萎縮。)紅落粉罷承恩”——賞花人終於散盡了。像紅霞似的花瓣已經耷拉下來,遮蓋牡丹的帷幕顏色也漸漸昏暗。牡丹的鮮紅開始暗淡,顏色褪落,它再也不受貴人的恩寵了。

“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那些貴族男女們如今睡在什麼地方呢?他們正在華麗的樓臺之中,有如雕樑的燕子呢喃地唱著歌,外面卻是明亮的月亮。

這像不像唐代富豪們賞牡丹圖,是不是比之今天富豪們只會到女人的“逍遙窟”更有詩意一些呢?古代人之於今天的人,永遠會更加富有浪漫的色彩,今天的人們,別以為自己超過了古人。也別錯會了“牡丹花下死,作鬼也風流”。

你真的理解了中晚唐時代“牡丹花下死,作鬼亦風流”的風尚

唐人不惜花重金購買來名貴的牡丹,不過僅僅供自己一夜的欣賞。這種究奢極侈的揮霍,肯定超過今天的人們,當然他們都是建立在當時老百姓的血汗基礎上。但李賀沒有寫“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並不代表他對這樣貴胄揮霍不痛恨,他用自己的白描手法,形成了自己諷刺風格。“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哀後人也”。

李賀對於他那個社會的惡劣腐敗現象,是深深貶斥和諷刺的。可是他多數在詩歌中不著議論,而是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讓讀者自己去尋味和體會。在這首詩裡,同樣也是採用他一貫的傳統和手法風格。

你真的理解了中晚唐時代“牡丹花下死,作鬼亦風流”的風尚

附上牡丹種曲原文:

蓮枝未長秦蘅老,走馬馱金斸春草。水灌香泥卻月盤,一夜綠房迎白曉。美人醉語園中煙,晚華已散蝶又闌。梁王老去羅衣在,拂袖風吹蜀國弦。歸霞帔拖蜀帳昏,嫣紅落粉罷承恩。檀郎謝女眠何處?樓臺月明燕夜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