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逝者禁止乘電梯:風俗和尊嚴之爭終將一地雞毛

2022-03-16由 匠心自在 發表于 歷史

有媒體報道,江蘇無錫市惠山區惠韻家園,一個95歲的高齡老太去世後,在出殯的前一天,卻遭遇鄰居的“禁令”,電梯旁的告示上寫著:“逝者禁止乘電梯”,為避免外人說三道四,家人商議之後,決定走樓梯,並將棺材從十七樓搬下。

逝者禁止乘電梯:風俗和尊嚴之爭終將一地雞毛

不過,整個出殯過程中,因走樓梯顯得較為艱辛,在“抬棺材”的過程中,棺材上的配飾有所損壞。因此,逝者家屬覺得很氣憤,思前想後覺得這種“禁令”對逝者很不尊重,便透過媒體發聲,希望“張貼告示的鄰居”到逝者遺像前道歉。

對於這樣一件事情,社交媒體上也是眾說紛紜。從輿論的走向來看,貌似認為“逝者家屬”和“告示鄰居”在處理問題上都不是很得當。不過,總體上而言,還是圍繞“民間風俗”和“個人尊嚴”在探討。

就“民間風俗”而言,在一些地區還固守著“土葬”的方式,所以“棺材”入土的形式還被保留著。不過,從具體的實施來看,鄉鎮較為普遍一些。撇開所謂風俗層面的講究,從實施的方便程度而言,似乎人們也能相對接受。

逝者禁止乘電梯:風俗和尊嚴之爭終將一地雞毛

所以,在大城市的逝者,一般來講,家屬都會選擇“火化”,較為講究的家屬,會把骨灰“帶回家”或“所在小區”,簡單設個靈堂祭奠,最終安放到墓地或者寄存在陵園。當然,有的家屬為避免打擾周遭鄰居,就直接在火葬場進行送別,在家中只是設靈堂擺個遺像而已,總之不同家屬各有考量,不能說誰對或者誰錯,只是個選擇問題。

不過,在樓房上設靈堂“擺棺材”,就算風俗本身沒問題,周遭鄰居不介意,但家屬本身在處理上也會顯得較為辛苦。所以,從風俗的更迭上而言,在大城市辦喪事,還是儘量從簡一些較好,如果空間條件方便,不影響周遭鄰里的正常生活,可以適當考慮。但要是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別人,還是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尷尬。

從這一點上,也就能理解,為何在社交媒體上,會有不少人覺得家屬處理的不得當。當然,並非說人們不尊重風俗本身,而是覺得這樣做很折騰。我們很清楚的能想到,一個棺材被抬到十七樓,安放逝者後,再被抬下十七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所以,出現一些人批評家屬的意見,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當然,除卻批評家屬的意見外,更多的言論集中在批評“張貼告示的鄰居”一面。人們普遍認為,每一個人都值得尊重,人總有過世的一天,“逝者禁止乘電梯”這種提法著實“不正確”。這種邏輯實際上屬於很文明、很現代的認知,它本身只關乎生命尊嚴,與風俗等意識無關。

只可惜,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對於喪事本身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特別的忌諱。某種層面上,他(她)們也不是不尊重逝者,只是在死亡的認知上,相對神秘一些。所以,就會產生一些較為偏見的論斷,並且要求他(她)人也如此。

某種意義上而言,這種偏見並非少數個體的問題,而是一種社會性的偏見。它需要時間的沉澱,風俗的更迭才能有所改觀。常見的比如“凶宅”、“兇車”,雖然從無神論角度而言,並不影響之後人們的居住或使用,但作為後來的使用者,還是會有一定程度上的介意。

而這些在“凶宅”、“兇車”的交易中就體現的比較突出,多數情況下肯定會貶值,甚至會出現沒人要的情況。當然,這也不是說,人們就一定不尊重逝者,而是作為大多數人而言,在沒有經過專業的心理訓練,是很難一下子接納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凡是與逝者有關的職業,比如入殮師,火化師,人們都會覺得他(她)們與眾不同,這其實與尊重不尊重無關,只是一種認知上的偏見而已。甚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怕是很親近的人去世,親屬有時候也會感到莫名的恐懼,這些實際上都是很正常的表現。

死亡雖然不陌生,但是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因面對的頻次相對較低,自然還是感覺較為陌生,而陌生勢必就會帶來些許恐懼和偏見。而這種偏見的強度走勢與費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基本上是一致的。如同水面上泛開的漣漪一般,由逝者延伸開去,一圈一圈,按離自己距離的遠近來劃分偏見和恐懼。

而這似乎就是“張貼告示鄰居”內心的基本邏輯。事實上,還有一個主要的問題是,狹小空間的共用問題。如果是在路上“抬棺材”,似乎就沒有人會介意。但因電梯空間狹小,一些人受恐怖小說或恐怖電影的影響,就會不免產生一定的恐懼感,因為日常的記憶是聯想的主要物料。

所以,就觸動鄰居作出不得當的“禁令”來講,這本身反映出“現代文明”與“古老風俗”的對抗,它們需要時間來和解,更需要彼此寬容和接納。很多時候,所謂的尊嚴,不是誰得勢誰就贏下格局,而是能否共融並存,才能擁抱更多尊嚴。說到底,能否讓異見和異俗在自己的周圍共存,或許才是這件事帶給我們新的思考與洞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