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文明的倒退 || 兩部法案為“法西斯”埋下了伏筆

2022-03-14由 異域狼族的良 發表于 歷史

頭條的讀者朋友們好[比心][比心][比心],我們接著來看看

商兆琦

教授,對日本如何走向軍國主義不歸路的看法和分析。([玫瑰]文章較長,建議收藏慢慢閱讀[玫瑰])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明治維新推動了日本的近代化,使日本國力增長,逐步成為一個近代國家。但是是什麼使日本從明治維新的壯麗開端又走向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呢?是

《明治憲法》

《教育敕語》

這兩部法案在推波助瀾。

福澤諭吉

是倡導明治維新的先行者和領軍人物,他在1885年說:

雖然,中國、朝鮮、日本這三個國家“輔車相依,唇亡齒寒”,但是日本已經沒必要去幫助中、朝這兩個國家了。不僅如此,為了不讓歐美人把中國、朝鮮和日本混為一談。所以,日本應該與中、朝兩個國家劃分界線,而且要與西方的文明國家同進同退

這就是福澤諭吉的《脫亞論》,這篇文章充滿了對中國和朝鮮的蔑視,認為中國和朝鮮如果不實施改革的話,那就活該被侵略。

不過,這篇文章在當時的報紙上刊出來,只是個豆腐塊,沒得到什麼人的注意,也沒有激發什麼討論。這篇文章,什麼時候才引發廣泛關注的呢?

那要到了二戰結束之後。當時日本的知識分子,他們要反省啊,反省日本為什麼會侵略亞洲。他們就要追根溯源,到明治時代去找原因,於是就發現了福澤諭吉的這篇文章。當時日本的知識分子,對日本在中國和朝鮮的暴行感到內疚,於是就猛烈地抨擊福澤諭吉的《脫亞論》。對他們而言,這是一種贖罪。

兩部法案開啟日本帝國主義之路

我們剛剛說了,《脫亞論》這篇文章在當時幾乎沒有任何影響。而且,日本近代歷史的走向,也不太符合福澤的“脫亞”構想。因為福澤主張,日本要在文化上與儒學傳統劃清界線。同時,還要與堅持儒學傳統的中國和朝鮮劃清界線。

不過,日本在之後的發展中,並沒有放棄儒學傳統,反而帶上了越來越多的儒學性格。像當時最著名的兩部法規:《明治憲法》和《教育敕語》,那裡面都是包含著大量的儒學因素。

有朋友可能就會問了,我們印象中的明治維新不是全面向西方學習嗎?怎麼維新才剛剛20年,日本就變了呢?日本為什麼不再效仿西方,反而要復興傳統呢?

原因有兩個:

第一,是日本的領導人對於當時整個社會的西化感到非常擔憂。

第二,是為了抵抗“自由民權運動”。

像我們上一講裡講過了,福澤諭吉強烈反對儒學教育,夏目漱石那一代的知識分子,接受的全部都是英語教育。我們還在第一講介紹過跟李鴻章吵架的森有禮,他甚至提出來要取消日語,把英語作為日本的國語。這樣一些極端化的西化思潮,引發了一些政治家和知識分子們的擔憂。

他們覺得,這樣搞下去,也不用外國來侵略了,我們日本人自己就把自己的文化搞沒了。日本人就不再是日本人了。所以,他們要提倡復興日本的傳統文化,包括儒學、神道思想這些。以此建立他們的文化自信,塑造屬於日本的價值觀。

另外,隨著日本對於西方的瞭解,很多進步知識分子和民權運動家,他們呼籲要全面向西方學習,打破當時維新元勳們的專制統治。有些人甚至提出來要廢除“天皇制”,像美國一樣搞“共和制”,大家一起投票選舉國家總統。

這些傾向引發了政府領導層的擔憂和警戒。於是,他們便大力宣揚“忠君”、“愛國”、“效忠上司”這些傳統的道德,他們還要神化天皇和國家的權威。他們是怎麼做的呢?他們就頒佈了《明治憲法》和《教育敕語》。

這兩部法案相繼頒佈於1889年和1890年。這兩部法案的頒佈,標誌著日本不再一味追隨歐洲文明瞭,而是試圖復興日本的傳統文化,塑造屬於日本的特定的價值觀。

《明治憲法》體現日本在兩種道路間的搖擺不定

那下面讓我們看一看,這兩部法案是怎麼回事吧。

文明的倒退 || 兩部法案為“法西斯”埋下了伏筆

《明治憲法》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前,一直都是日本的最高大法。雖然到了昭和法西斯時代,《明治憲法》基本上不起什麼作用了。但是《明治憲法》給日本法西斯的產生是開了口子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這是因為《明治憲法》包含兩個相反的側面。其中一個側面是神權專制主義,另一個側面是立憲民主主義。一部憲法裡為什麼會存在如此相反的兩個側面呢?那是因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一直在這兩條道路之間搖擺不定。

首先,讓我們說一說,明治政府為什麼要搞這個“神權專制主義”。

我們之前講過,德川時代的日本是一個封建割據的國家,權力很分散,有260多個藩。明治政府搞“廢藩置縣”,就是要掃除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權力,形成一個強力的、單一的中央政府。明治新政府要剝奪那些原來屬於幕府和地方大名的政治權力,創造出一個統一的最高權威。

同時,還要給民眾灌輸一種牢固的國家意識。讓這些普通老百姓意識到自己是屬於日本這個國家的國民,是要忠於日本的天皇。為了實行這兩個目的,明治新政府需要搞專制主義,並且神化天皇的權力。

不過,在另一個方面,明治新政府還要推進文明開化,利用西方的科技和制度來武裝自己,增強自己的實力。

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新政府必須要引入西方的政治制度,搞立憲民主制。為了搞立憲民主制,就要培養民眾的公民意識,給他們選舉權,讓他們參與到國家政治中來。為了把普通老百姓和官員團結起來,就要搞議會,要搞政黨競爭,這些都需要限制君主的權力。

可以說,

《明治憲法》就是要同時完成這兩項任務。第一,以最高法律的形式,強化天皇的權威。第二,還是要以法律的形式,限制天皇的實際權力

。這個看上去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被伊藤博文和他的手下完成了。

文明的倒退 || 兩部法案為“法西斯”埋下了伏筆

明治憲法頒佈圖

為了編制《明治憲法》,伊藤博文從1882年3月開始,就帶了一支隊伍到歐洲進行考察,這次考察歷時一年半。在歐洲期間,伊藤博文主要呆在了德國和奧地利,聽取了這兩個國家的憲法學者的意見。

在考察之後,伊藤博文認為歐洲各國那些完善的立憲制度,的確讓人感到羨慕。但是,這些制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具有堅實的歷史基礎的。這個歷史基礎,就是歐洲的基督教傳統。

伊藤博文說,基督教在歐洲各國,就像個“樞紐”一樣,深入民心並且能夠團結民眾。反觀日本,沒有基督教傳統,佛教也沒有這個能力。能夠充當日本國家的基石,充當日本國民信仰的,只有天皇和天皇的家族。

所以,1889年頒佈的《明治憲法》宣稱,天皇的權力來源於“皇祖皇宗之神靈”。什麼意思呢?天皇的祖先是天照大神。歷代天皇都是神的子孫。所以,他們憑藉著神聖的血統,世世代代統治日本。換句話講,天皇家族對日本的統治“萬世一系”,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被挑戰。

《明治憲法》還宣佈,天皇是日本的元首,總攬統治權。他的權力至高無上,他的決定是最終決定。日本的天皇制,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最優越的制度。天皇不能被問責,不承擔任何政治責任。

不過,在另一方面,《明治憲法》也規定,雖然天皇的權力是最高權力,但是天皇不能隨心所欲地去行使它。天皇需要依據憲法,並且在大臣們的幫助下管理國家。

也就是說,

天皇擁有絕對的權力,但是他不能獨斷專行

。從原則上來講,如果天皇不同意政府的決定,他可以直接否定,只不過這種情況幾乎從未發生過。

明治憲法確立了立憲政體,實現了權力的分立,也帶來了權力的分散

在這麼一種憲法體制下,日本形成了幾大寡頭集團。比如有內閣(內閣是中央政府,也叫官僚系統),有議會(議會是政黨勢力),此外還有參謀本部和軍令部,也就是大家說的軍部(軍部就是軍隊的勢力)。

這個時候,勢力最大的是那些維新元老,也就是當年領導明治維新的,薩摩藩和長州藩的下級武士,像伊藤博文、山縣有朋、松方正義這些人。

文明的倒退 || 兩部法案為“法西斯”埋下了伏筆

明治元老

大家需要注意,這幾大勢力集團都是橫向並列的,互相不隸屬的。一個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政府不能控制軍隊,軍隊只聽天皇的。

伊藤博文、山縣有朋這些人,他們活著的時候,依靠自己強大的權威,可以把這些勢力整合起來,軍隊也聽他們的。但是,等這些元老都去世之後,中央政府、議會、政黨,還有軍隊這幾大勢力,開始了無休止的鬥爭。

到了1930年代,軍隊終於戰勝了議會和政黨,控制了中央政府,把日本帶入了軍國主義的不歸路。

有聽眾可能會問,天皇的工作是什麼?天皇的主要工作是協調各派勢力,做最後的裁決。也就是說,只有在政府、議會和元老之間,出現無法調和的衝突的時候,天皇才能發揮作用。但是,這種情況並不常發生。如果這種情況經常發生的話,那就說明這套政治系統已經失靈了。

因為是最後的裁決者,天皇沒有辦法主動指導政治運營。其實,他也沒有那個能力,他不可能即懂軍事,又懂政治,又懂經濟,又懂外交。天皇只是高高在上的最高權威,而不是政治事務的積極參與者。

《教育敕語》中看出日本侵略意圖

講完了《明治憲法》,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教育敕語》。這篇文章很短,只有315個字,但是影響巨大。二戰前的日本人,只要是讀過小學的,都要熟練背誦這315個字。

文明的倒退 || 兩部法案為“法西斯”埋下了伏筆

教育敕語

《教育敕語》的初衷,就是要抵抗民主和西化的浪潮。明治政府成立初期,就提出來要全力向外國學習,破除本國的陳規陋習,推進文明開化。當時儒學被當作了傳統文化的代表,遭到了很多批評和冷遇。但是,僅僅過了23年,儒學又被複興起來,這主要得益於《教育敕語》的頒佈。

《教育敕語》大力宣揚“忠君”思想,並把整個日本比喻成了一個大家庭。天皇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是所有人的父親。“萬世一系”的天皇對民眾的愛護,和歷代臣民對天皇的忠誠,是日本這個國家“最珍貴的傳統”,也是一切教育的精髓所在。

這些說法明顯就是在扯謊,吹牛皮。我們前面講過。自打武士政權成立以來,天皇就開始喪失實權。在近700年裡,天皇從來沒有統治過國家。到了後來,日本人甚至不知道有天皇存在。他們只知道有將軍,有大名,但不太知道京都還有個天皇。

天皇的統治“萬世一系”,只是明治維新之後,才被髮明出來的一種嶄新的說法

。而且在歷史上,很多日本人對於天皇一點也不忠誠。武士們經常欺負天皇。到了明治維新的時候,很多嚷嚷著要“尊王攘夷”的下級武士,甚至把天皇看作一種可以被利用的工具。

另外,《教育敕語》還宣揚孝順父母、兄弟友愛、夫婦和睦、朋友誠信。這些內容基本上就是儒學宣揚的道德倫理。當然任何國家的人們,都應該贊同這種道德。但是問題在於,

一旦個人的道德變成了公共的事務,那麼所有人都容易被“道德綁架”,也就為“公權力”干涉個人良心的自由提供了可能。

《教育敕語》還開始強調日本“天壤無窮”的歷史命運。意思就是說,天有多大,日本這個國家的命運就有多大。日本人要在全世界弘揚天皇的聖德,好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天皇的恩惠。大家應該能夠看出來這種對外侵略的意圖吧。

在明治時代的前半期,日本人羨慕西方文明,熱衷於向外國學習。而到了《教育敕語》的時候,日本人開始把外國描述為充滿威脅和險惡用心的國家了。《教育敕語》說:一旦日本和外國發生了衝突,日本國的臣民都要英勇獻身,來捍衛日本“天壤無窮”的命運。

文明的倒退 || 兩部法案為“法西斯”埋下了伏筆

教育敕語頒佈50週年紀念郵票(1940年)

總結

在這裡,我們主要了解了福澤諭吉《脫亞論》的背景和主要內容,並且指出了日本在明治維新20年後,就開始放棄了全面向西方學習的路線。

日本人開始重新復興儒學,頒佈了一部混合了“專制主義”和“民主主義”的《明治憲法》。還頒佈了《教育勅語》,要求全體日本人全心全意效忠天皇,勇敢地為了日本的命運奉獻一切。

《明治憲法》和《教育敕語》這兩部法案開啟了日本的帝國主義之路。

[玫瑰]感謝頭條朋友們的閱讀[玫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