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2022-02-19由 小云在西瓜 發表于 歷史

資訊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這是一本“書之書”,主要講述了為什麼要讀書以及怎麼讀的問題。作者齋孝藤,日本明治大學的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學者。

在我的認知世界裡,日本是個熱愛閱讀的民族,但現實是這種對書的熱情在衰退,作者在書中對讀書文化的日漸消亡表達了擔憂,尤其是青年學子不讀書的現象。

“人類的發展歷史是由書構築起來的,也是由書傳承下來的”。“書的力量若能到達年輕人的靈魂,時代的精神面貌應該有所改變”。而就個人而言,讀書是讓人具有“深潛力”,讓人能從日常瑣碎汙濁的表層河流潛入到精神底層的清流。

讀書也是一塊“磨刀石”,鋒利“判斷力”這把“刀”,讓人在選擇前的判斷足夠精準,不至誤更不至於惡。

書中兩個案列給我留下了特別深刻的記憶。作者上大學時,交友不順,一個禮拜只跟三個人說過話,而這三個人中還包括附近餐飲店的老闆娘。在獨處中,他並沒有頹廢,而是遨遊在書海中,每天花七八個小時不間斷地讀書。他用書驅走了寂寞,在書中攀登到一定的高度再俯瞰生活,所有的困頓不悅僅是一道暫未癒合的小疤痕。更重要的是他在書中找到了成長的力量,長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第二個案例是關於一個死刑犯的,他是日本自審判員制度實施以來的首例死刑判決。施害人用鏈鋸將被害人一點點地活生生地殺害,手段特別殘忍。在庭審宣判結束後,評審員問他如果能回到過去,他希望回到什麼時候?他回答:“我想回到學生時代,多讀些書。”

而關於怎麼讀,以下兩個建議讓我覺得特別受益。

閱讀時要有“換擋”的感覺,根據書的不同或者內容的不同調整閱讀速度。覺得沒什麼新奇,培根已經表達過類似觀點,但作者建議這個方法同樣可以用在那些必須細細琢磨並加以理解的書中。比如大部頭的名著,因為倘若逐字精讀,正面硬拼,很多人往往會半途而敗,對於初次接觸之人來說就完全可嘗試跳讀,先跳過你不感興趣的,閱讀你認為感興趣或者簡單的部分,比如小說就可以聚焦對話。這樣,至少在保持與書的接觸中能夠完成閱讀,培養起閱讀的自信。

“輸出”讓書成為自身血肉。檢驗輸出最直接的辦法是是否能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可以口頭表達,也可以文字表達。而怎麼說得精彩,書中給我們的指導是“不要採取俯瞰全域性的角度,而應該以自己的感性、體驗為主”。同時,“在說明時儘量引用書的部分內容。”將書與生活聯絡起來,融入自己的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