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王翦 將才雖高助紂虐——大聖評將:《史記》名將榜

2022-02-16由 燈下讀史 發表于 歷史

按大聖的六字評將法,王翦佔“知、能、功、奇、慧”五字,是五星將軍

大聖評將的六星標準:義、知、能、功、奇、慧。義即為人間正義良善而戰。知即知兵懂兵得軍心。能即有謀有略能決斷。功即能戰能克有戰功。奇即出奇制勝有經典。慧即深謀遠慮能善終。

王翦

義 (滅殺六國不可謂義)

知★(熟用軍心深知兵)

能★(胸有成竹決千里)

功★(助紂為虐功最高)

奇★(動靜自如滅項燕)

慧★(料君心機善自保)

要想說明王翦有多厲害,得先說項羽的爺爺項燕有多厲害。

王翦雖論才能和戰功不能和白起相比,但在贏政麾下已是頭號的大將。秦國將領李信,年輕氣盛,英勇威武,曾帶著幾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擊到衍水,最後打敗燕軍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認為李信賢能勇敢。

在滅楚的戰爭之前,秦始皇問年輕氣盛的將領李信:估計用多少人才夠?”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人。”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說:“非得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由此認為王將軍老而膽怯,就派李信及蒙恬帶兵二十萬攻打楚國。王翦就託病回老家養老去了。這就和白起的遭遇差不多了。

於是,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李信進攻平輿,蒙恬攻擊寢,大破楚軍。這時,楚國大將項燕與當時正在楚國郢陳的秦國大臣昌平君密謀,昌平君以其楚國公子身份豎起反秦大旗,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李信率軍準備到城父與蒙恬的隊伍會合。項燕趁機尾隨在後,三天三夜不停宿休息,一戰大敗李信的軍隊,攻入秦軍的兩個營地,斬殺了七個都尉。李信率殘部逃離。

須知,此時的秦國國力,是在一統六國的前夜。此時的秦軍,是在史上最強時期。而此時的楚國,是一個國土大半淪喪的國度。此時的楚軍,是一支殘破不堪的偏師。但項燕就率領這樣一支軍隊,把率領20萬大軍戰功赫赫的秦軍猛將李信打到幾乎全軍覆沒。項燕的厲害可想而知。

李信攻楚大敗之後,秦始皇的表現比昭襄王高明多了,他親自乘快車奔往王翦老家,對王翦道歉說:“我由於沒采用您的計策,李信果然使秦軍蒙受了恥辱。現在您雖然染病,難道忍心拋棄我嗎!”王翦推辭說:“老臣病弱疲乏,昏聵無能,希望大王另擇良將。”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

這時王翦也顯出了比白起高明的一面——不往死裡較勁,他說:“大王如果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滿口答應說:“就只聽將軍的謀劃了。”於是王翦率領著六十萬大軍出發了,秦始皇親自到灞上送行。

王翦代替李信進擊楚國。因打敗李信大軍而信心大漲的楚國竭盡全國軍隊來抗拒秦兵。王翦抵達戰場,構築堅固的營壘採取守勢,不肯出兵交戰。楚軍屢次挑戰,王翦始終堅守不出。王翦讓士兵們天天休息洗浴,供給上等飯食撫慰他們,親自與士兵同飲同食。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詢問士兵中玩什麼遊戲?回來報告說:“正在比賽投石看誰投得遠。”於是王翦說:“士兵可以派用了。”

楚軍屢次挑戰,秦軍不肯應戰,就領兵向東去了。王翦趁機發兵追擊他們,派健壯力戰的兵丁實施強擊,大敗楚軍。追到蘄南,擊殺了將軍項燕。

能隱秘追擊李信大軍三天三夜,然後一舉擊破20萬秦軍的項燕,在王翦面前竟然束手無策,一籌莫展,最後在被追擊時一敗塗地。王翦的老謀深算、用兵高明,一目瞭然。

王翦指揮的秦軍乘勝追擊,佔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年後,俘虜了楚王負芻,最後平定了楚國各地設為郡縣。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國王。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國和齊國各地。

這一段的歷史,《史記》的記載有混亂之處。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三年,秦王又徵召王翦,堅持要起用他,派他率軍攻打荊國(即楚國)。攻下陳地以南至平輿一帶,俘虜了荊王(楚王)。秦王巡遊到達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在淮水南邊起兵反秦。二十四年,王翦、蒙武進攻荊地,打敗了荊軍,昌平君戰死,項燕也就自殺了。二十五年,大舉出兵,派王賁為將,率軍進攻燕國遼東地區,抓獲了燕王喜。回軍進攻代國,俘虜了代王嘉。王翦平定了荊國江南地區;降服了越君,設定會稽郡。五月,天下歡聚宴飲。

《史記·楚世家》載:王負芻(末代楚王)元年,燕太子丹使荊軻刺秦王。二年,秦使將軍伐楚,大破楚軍,佔領了十多個城池。三年,秦滅了魏國。四年,秦將王翦破我軍於蘄,殺了將軍項燕。五年,秦將王翦、蒙武滅亡楚國,俘虜了楚王負芻。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秦軍乘勝追擊,佔領並平定了楚國城邑。一年後,俘虜了楚王負芻,最後平定了楚國各地設為郡縣。又乘勢向南征伐百越國王。與此同時,王翦的兒子王賁,與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國和齊國各地。

三種記載裡,立昌平君為楚王是與負芻同時還是在負芻死後?項燕是自殺還是被殺?說法都不一致。但是歸根結底的事實是一致的,就是項燕率領的楚軍是被王翦徹底打敗的。

以下的策略更顯示出王翦智商與自保意識比戰神白起高出甚多:王翦臨出發時,一再向秦始皇請求賜予許多良田、美宅、園林池苑等。秦始皇說:“將軍儘管上路好了,何必擔憂家裡日子不好過呢?”王翦說:“替大王帶兵,即使有功勞也終究難以得到封侯賜爵,所以趁著大王特別器重我的時候,我也得及時請求大王賜予園林池苑來給子孫後代置份家產吧。”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

王翦出發後到了函谷關,又連續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請求賜予良田。有人說:“將軍也太過分了吧。”王翦說:“你知道啥,秦王性情粗暴對人多疑。現在大王把全國的武士調光特地委託給我,我不用多多請求賞賜田宅給子孫們置份家產來表示自己出徵的堅定意志,竟反而讓秦王平白無故地懷疑我嗎?”。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兼併了所有的諸侯國,統一了天下,王將軍和蒙將軍的功勞最多,名聲流傳後世。

《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稱王翦少年時就喜好軍事。秦始皇繼位第十一年,王翦帶兵攻打趙國的閼與,不僅攻陷了它,還一連拿下九座城邑。秦始皇十八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一年多就攻取了趙國,趙王投降,趙國各地全部被平定,設定為郡。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到秦國謀殺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國。燕王喜逃往遼東,王翦平定了燕國都城薊。秦王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擊楚國,楚兵戰敗。掉過頭來再進擊魏國,魏王投降,最後平定了魏國各地。

太史公在《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所做的述評是:俗話說“尺有短的時候,寸有長的時候。”白起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出不盡,奇妙多變,名震天下,然而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製造的禍患。王翦作為秦國將領,平定六國,功績卓著,在當時不愧是元老將軍,秦始皇尊其為師,可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孫子王離被項羽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其實,使人產生這樣疑問和感慨的又豈止是白起?韓信不也是如此嗎?能算計千軍萬馬卻算計不了自己的命運。韓信用兵之才超劉邦百倍,但他拉不起一支自己的隊伍,而要跳來跳去為項羽和劉邦打工。白起有軍隊在手即是戰神,無軍隊在手則不過一病弱老頭。這和今天有的人能自己開公司、有的人卻只適合打工一樣。這固然是太史公說的尺有短、寸有長,但也說明事需人來成,而人要成事也需要各種因素的配合,缺一不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