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李自成逼近首都時,崇禎皇帝為何不跑,也不讓皇子出京?

2022-02-16由 鄭說豫見 發表于 歷史

在強敵逼近國都的關鍵時刻,是走是留,各有利弊,要命還是要名,難以取捨,甚至說不上好壞,都要冒巨大風險。大臣們也是吃虧吃出教訓了,不再幫皇帝拿主意了,崇禎皇帝,好名無擔當,君臣之間反反覆覆不做決定,遷延時日,導致國都淪陷,天子殉國,乃至改朝換代,真是悲劇!

一、歷史經驗和教訓

唐朝盛極一時,但也有國都六陷,天子九逃的記錄,但並沒有因為國都淪陷導致天子被害heq國家滅亡,每次都奇蹟般地恢復了。看似幸運和輕巧,也是有代價的,唐玄宗帶領帶領六宮和禁軍剛出長安,太子就策劃兵變,逼死楊玉環,殺掉楊國忠,結果太子李亨自立為皇帝,唐玄宗成了配合演出的太上皇,看起來父慈子孝,實際備受煎熬。

北宋1125年,金國第一次進攻開封,宋徽宗立馬宣佈退位,自己成了太上皇,要兒子趙桓即位主持抗戰大局。結果太上皇帶著一幫大臣去了商丘(宋代的南京),這種局面下並沒有人宋欽宗的號令,主要大臣甚至將領都敢帶兵追隨太上皇。幸虧金國準備不足,議和後退兵了,宋欽宗趙桓暫時躲過一劫。

金國撤兵後,宋欽宗反悔,不願意交割土地,引來1127年金國第二次圍攻開封。宋欽宗有了上次的經驗,自己不走,也不允許宋徽宗走,準備堅守開封再次擊退金國。結果迎來了靖康之恥,父子雙雙被擒,一行人被擄北國坐井觀天,客死他鄉,北宋也因此而滅亡。

二、難言放棄的“祖宗基業”

具體到崇禎皇帝,到了李自成大順軍圍城之際,整個北方經過後金和農民軍的連番襲擾,早已破敗不堪。最重要的是明軍已經軍閥化,而皇帝手中沒有精銳部隊,繼續困守北京只能是死路一條。

這個形勢誰都看的出來,但崇禎帝考慮事情細緻而多疑,且對國家極有責任心,不願意主動放棄祖宗基業,退守南京,只會在大臣三番五次跪求死諫,才不得已(順理成章)的起駕到南京,而且一旦有變故還會甩鍋大臣。

這一點有個大臣陳新甲就以生命為代價領教過,大明面臨內憂外患,最好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內。但與敵人議和的事情涉及天朝上國臉面問題,必須悄悄的進行,打槍的不要。崇禎皇帝默許陳新甲議和,且有積極進展,但事情被一個陳新甲身邊的人洩漏出來,輿論大譁。崇禎皇帝非常震怒(裝作不知道),處死(甩鍋)了陳新甲。

涉及遷都大事,等於放棄北方,死要面子的崇禎皇帝開不了口,大臣們也學精了,就是死不開口,只是鼓勵皇帝堅持抗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正義必定是站在我們這邊的!大臣們口號喊的滿天響,崇禎皇帝哪好意思遷都呢!

既然不遷都,那就一心一意抗敵,北方事業或許有轉機,山西、薊州、寧遠等地還有不少明軍,那就號召勤王吧!關鍵時刻,崇禎皇帝還是能放開手腳的,開始批發官帽,誰手中有兵,就封伯爵。於是寧遠總兵吳三桂封為平西伯,宣化總兵唐通封為定西伯,左良玉為寧南伯,黃得功為靖南伯。可就近的只有唐通,被安排守居庸關,左良玉、黃得功在南方,一時半會兒來不了。

吳三桂在寧遠,處於與大清對抗的前線,離北京也比較遠,而且進京就要放棄寧遠。不戰而棄守寧遠,崇禎皇帝還不甘心,又與大臣們吵吵一個月,終於還是決定放棄寧遠,把百姓遷到山海關。但吳三桂緊趕慢趕,還是晚了,吳三桂剛過山海關,崇禎皇帝就吊死了。

崇禎皇帝就是被這幫大臣忽悠瘸了,臨死時崇禎皇帝遺詔中還說諸臣誤朕,但崇禎皇帝即位17年換了50多個首輔,說到底還是自身性格原因。

崇禎遺詔: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三、皇子能否逃出生天

崇禎皇帝聽聞闖王李自成多達二百萬人,大驚失色,滿打滿算明軍也只有十多萬人,大軍圍城北京。其實明朝最大的問題是流民生計問題,流民走投無路,只好跟著闖王到處劫掠,不解決這個問題,闖王問題始終無解。

也有大臣提出太子留守南京,被崇禎皇帝否決,說自己對付賊寇十幾年,還做成這樣,孩兒們肯定不如自己。這也是實情,北方已經淪為闖王的勢力範圍,從北京到南京,路過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並不是一路平安的,能否順利到南京就是問題。

最根本的,如果皇子到達南京,必定形成另一個權力中心,北京的事情更不會有人在意了,崇禎皇帝真的就徹底涼涼了。其實在一元皇權的政治下,就不會允許另一個權力中心的存在,這也是歷史給出的經驗教訓。

崇禎皇帝並非無情,最後關頭還是要皇子們各自逃命,崇禎皇帝臨死前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妻女,但安排三位皇子各自逃命。只不過三位皇子的運氣都不太好,都沒能逃到南京,未能續寫南明傳奇。

北宋末年,靖康之恥,徽宗欽宗全家都被金國俘虜,但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逃出了生天,很快被擁立為皇帝,開創了南宋。在明朝,由於崇禎皇帝的兒子均未逃出,南明的臣民曾經擁立了多位皇室成員擔任皇帝、監國,建立了多個政權,但都與崇禎血脈關係較遠,正統性不強,反而互相攻擊,被清朝逐個擊破。

歷史總是不斷向前,歷史經驗也不一定可靠,明朝滅亡充滿偶然,也是歷史必然,明朝無法解決老百姓的生計問題,這是戰略層面的問題,無法在戰術層面上解決,被滅亡也不是少數人力所能挽救的,一切自有天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