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9歲帶父親看病,70歲已將三代人伺候在病榻,洪荒之力的真相扎心

2022-02-14由 莉淇心理 發表于 歷史

01

《都挺好》,並不好。

還記得上半年熱播劇《都挺好》嗎?劇中蘇母趙美蘭弟弟的兒子眾邦,邊吃零食邊打遊戲,一頭撞在櫥櫃上,看起來智商、情商均欠費。

眾邦的父親是趙家唯一的兒子,從小被母親和姐姐保護著,為了幫助弟弟得到城市居民戶口,姐姐趙美蘭嫁給了蘇大強,並一直資助趙家及弟弟一家。

趙家老母親一定很困惑:兒孫如何成了家族傳承的寄生蟲?女兒怎麼成了世人眼中的白眼狼?

中國5000年的婚姻史,是一部男尊女卑的神話史。正是趙家老母親深受家族男尊女卑的毒害,妥妥地將一代一代兒孫的羽翼斬斷,賴著女兒趙美蘭活著,兒孫成了寄生蟲。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相信,“原型”以神話角色的形式,存在於人類集體潛意識中,這些原型能夠喚起人類深層次的感情。

9歲帶父親看病,70歲已將三代人伺候在病榻,洪荒之力的真相扎心

02

孩子的羽翼被扼殺在萌芽中

劇中如是,現實亦如此。

暑假,我父親帶著侄子前來參觀大學。一天24小時,侄子14小時在打遊戲,剩下的8小時吃喝拉撒睡。早上11點吃飯,下午4點吃飯,晚上9點吃飯。我四歲的兒子的吃飯時間,也調整成跟侄子一致。如果侄子不吃,我父親還會去超市買雞腿,估計到了晚上10點吃。

我父親做到了四點:

1。

全然接納。

侄子無論想什麼時候吃、吃什麼,我父親都全力滿足。

2。

全程陪伴。

侄子早上11點吃飯,我父親就在11點做飯,我侄子晚上10點吃飯,我父親去超市買雞腿。

3。

全心服務。

只要侄子說這種不好吃,我父親必然會調整,不管其他人的需求。例如,我侄子喜歡吃米飯有糊鍋的,我父親就會做成糊糊的味道,不會考慮我們喜歡吃鮮甜的大米。

4。

全部責任。

侄子只負責評判,越說不好吃,我父親越忙活,家裡不好吃,就帶侄子去外面吃。侄子無需對生活秩序、人際關係、社會規則、承擔後果負任何責任,我父親一人全部包攬了。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不斷挑戰養育者的時候,正是孩子建立生活秩序、社會規則、承擔後果、人際關係的時機,當養育者承擔了全部責任,也扼殺了孩子剛剛萌發的羽翼。

9歲帶父親看病,70歲已將三代人伺候在病榻,洪荒之力的真相扎心

03

孩子的羽翼被扼殺的真相

我父親如何做到對侄子“

全然接納、全程陪伴、全心服務、全部責任

”十六字方針呢?

看看我父親的成長經歷:

9歲,我父親兜裡揣著90元錢,帶著我爺爺去縣城治病。

12歲,學校停課,全級第一的父親回家務農、教書養家。

16歲,學校開課,我父親養家掙工分,放棄回學校考學。

19歲,爺爺去世。與初戀分手,分手原因,戀人的父母嫌棄我父親家太窮。

20歲,經媒人介紹,與農民母親重遇、結婚。

30歲,父親自學考上大專。

35歲左右,父親開始為生病的妻子奔波治病,直到妻子70歲去世。

38歲那年,父親的兒子發燒後腿麻,直到現在喜歡躺在床上。

40歲,父親自學考上本科。

41歲,父親評上高階教師。

55歲,父親內退,開始養育兒媳離婚的侄子,出錢出力,全力以赴。

當同齡孩子還在天真爛漫的撒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把父親當馬騎,見什麼玩具要什麼玩具,我的父親已經挑起家庭的責任,帶爺爺跑醫院治病,下學掙工分,教書養家,攢錢治病。

一個孩子,養了一個家。孩子要變得強壯、自強,方能不負家庭的眾望,保護家中老小羸弱。只有洪荒之力,方能渡過難關。

9歲帶父親看病,70歲已將三代人伺候在病榻,洪荒之力的真相扎心

我的70多歲的老父親,還停留在孩童時的洪荒之力的感受裡,持續將這份感受投射給家人。

他用洪荒之力送走了爺爺,送走了躺在病床上30年的妻子,現在已開始照顧躺在病床上的兒子,我眼瞅著就要將他的孫子的羽翼斬斷。

心理學家克萊因:投射性認同是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行動或者做出反應人際行為模式。

我很擔心不久的將來,他的孫子也會躺在床上等著他的爺爺伺候,繼續過著共生的生活。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在共生階段,嬰兒會有一種全能感,它認為它可以去操控一切,其實它的世界就是養育者。

我引用“刻舟求劍”的隱喻故事,來描述我父親這個心理現象。

我父親在孩童時,他父親病了,一家老少需要我父親養活。由於我父親還小,只能用洪荒之力,方能度過難關。於是,這份洪荒之力在我父親的心裡刻了個記號。任時光已過幾十年,父親心理刻著記號還在,親人早已不是當年的親人,當時的窘迫也已渡過,但父親的感受仍然還停留在刻記號的那時那刻。

9歲帶父親看病,70歲已將三代人伺候在病榻,洪荒之力的真相扎心

04

那麼,下一代該如何自救?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已經不太可能有絲毫的改變。我們下一代想要打破代際傳遞,必洪荒之力,方能掰回。

1。斬斷“投射-認同”。

當養育者投射來弱小的時候,對照現實,覺察自己是否如此羸弱?每個人都有強大的時候,也有弱小的時候,而非一直被投射成養育者認為的樣子。

2。增強自我功能。

我們斬斷了“投射-認同”,我們需要修復被養育者斬斷的羽翼,把過去被養育者替代的功能,透過反覆練習重新移回歸到自我功能。

3。打破共生的局面。

對養育者全部負責進行流程分解,前端提供愛和支援的環節仍然由養育者提供,而中間建立生活秩序、社會規則、人際交往的環節,以及後端承擔後果和責任的環節,拿回到自身負責。

4。無需對養育者內疚,只要感恩就好。

養育者只不過讓下一代人承載了他孩童時的感受,我們要做的是將他的感受從我們的關係裡分離出去,各自對自己負責。對養育者洪荒之力的付出,我們要哀悼、感恩和回饋。

讓我們一起《都挺好》吧!

9歲帶父親看病,70歲已將三代人伺候在病榻,洪荒之力的真相扎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