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緣何“狡詐”成了甘南藏區群眾對岷縣人的固有印象

2022-02-12由 耕耘洮水畔 發表于 歷史

緣何“狡詐”成了甘南藏區群眾對岷縣人的固有印象

洮河

在甘肅省的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與隸屬於定西市的岷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一直以來兩地經貿活動頻繁,人員交流密切。一條從甘南碌曲縣奔湧而來的洮河更是讓相鄰的岷縣和卓尼縣一衣帶水,密不可分。而且從歷史上來說,岷縣,卓尼,臨潭一帶也一直是藏、漢、回、羌等少數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文化氛圍上有諸多相似之處和牽連。

緣何“狡詐”成了甘南藏區群眾對岷縣人的固有印象

對於岷縣人來說,甘南藏區就是身邊的雪域高原,聖潔的天堂。但凡問起岷縣人,大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甘南任一有名的景點,甚至對於藏區文化也是侃侃而談。岷縣人同樣對於藏區美食也是情有獨鍾,許多外地來的人喝不慣的酥油茶,吃不慣的藏包以及美味的牛羊肉都是岷縣人對甘南的美好印象。岷縣人喜歡的,還有藏族人民的豪爽。

而比起岷縣人對甘南的好感,甘南藏區的群眾對於岷縣人的印象就不是那麼好了。簡單來說,就是一個詞,狡詐,而且令人意外的是這一觀念最重的地區卻是與岷縣一衣帶水的卓尼縣。儘管一條洮河緊緊地把兩地連線起來,鄉音相似,文化相通,但這裡的人對岷縣大多有著很深的成見。兩地人民同飲一河水,卻因為種種原因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容的風俗習慣和人文理念。差異造就了距離的美感,也產生了隔閡,甚至誤會和曲解。

緣何“狡詐”成了甘南藏區群眾對岷縣人的固有印象

卓尼民族服飾

本人已在甘南工作生活多年,對此感觸尤為深刻。深究甘南群眾對岷縣人“狡詐”的認識,原因紛繁複雜,但總體上有跡可循。

有一件事令我印象深刻,有一年我在夏河,單位同事給我微信上發來拉卜楞寺正月十五法會那天寺院裡乞討的影片和照片,透過方言和穿著可以看出,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岷縣人。當地人在朋友圈轉發這些照片和影片的時候一般會加上一句話——“不要給他們錢,他們都是騙子,家裡很有錢……”之類的話,單位同事甚至跟我開玩笑說:“你哪裡孤單了,你去寺院隨便就能拉起一支隊伍,成立一個丐幫……”這些話聽在耳裡,嘴上笑著,可笑過之後卻是令人難以咀嚼的滋味,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呢?誰能聽聞關於對家鄉的嘲諷而無動於衷呢?哪怕這些嘲諷和玩笑都不是針對自己,但那感覺依然不好受。可偏偏令人憤慨的是,總有那麼一些來自家鄉的職業乞丐們放棄尊嚴,忘記廉恥,為了一點點施捨而給自己抹黑,給家鄉抹黑……以至於後來在當地人眼中,那些口音與岷縣相近的人也全都被不假思索地當做岷縣人而被諷刺和貶斥。可以說,職業乞丐們假裝可憐去乞討的行為給甘南群眾造成了對岷縣人不好的第一印象。

與此同時,相較於甘南藏區群眾的憨厚朴實而言,來自於岷縣的人則要“精明”許多。由於兩地地緣相近的關係,岷縣由於經濟略顯繁榮而吸引了很多臨近地區群眾來岷縣購物、遊玩。這交流的過程中,因為部分奸商的行徑也影響到了甘南人對岷縣人的印象和好感。但所有事情都不是絕對的,這其中既有岷縣人自己的問題,也不排除由於受教育因素和生活環境差異等等造成的誤解,我們不能說所有甘南人都是憨厚朴實的,也不能說所有岷縣人都是狡詐的。

緣何“狡詐”成了甘南藏區群眾對岷縣人的固有印象

岷縣開發區

但之所以能造成這樣一個誤解和刻板印象,我們還是要學會反思。

就我個人在岷縣成長和生活的經歷來說,岷縣人有一個普遍性的缺點卻是不能迴避的,那就是愛貪小便宜。當然,我說的是普遍性,不是指所有人。也許這種缺點的行成來自於岷縣地少人多的矛盾和巨大的競爭壓力,或者也來自於岷縣複雜的人口結構。眾所周知,甘南州全州人口70萬左右,而岷縣一個縣就有近50萬人口,這其中還不包括外來人口。而這幾年由於交通狀況的改善和區位優勢,岷縣的外來人口持續增多,在外來人口不斷到來的同時,來自東南西北的不同文化也在慢慢改變和影響著岷縣人,相較於人口流動相對緩慢的甘南來說,岷縣人逐漸在各種文化的影響下,在人口基數帶來的競爭壓力下慢慢變得“狡詐”起來,或者出於商業算計,或者迫於生存壓力,岷縣人不可避免地有了愛貪小便宜的缺點。

緣何“狡詐”成了甘南藏區群眾對岷縣人的固有印象

岷縣,繁榮的商貿

另一方面,岷縣人口多,教育資源相對緊缺造成全民文化水平和整體素質普遍較低,加之岷縣人不像甘南藏族群眾那樣有虔誠的信仰,導致兩地群眾對彼此的印象產生了偏差。

但不管怎麼說,作為一個經常往返於岷縣和甘南兩地的人來說,我不希望兩地群眾對彼此有什麼誤解,我希望都能打破刻板印象,多來往,多交流,互相學習,互相包容。我更不希望在坐車往返於家鄉和工作地的時候,那些司機師傅們對我因為是岷縣人而再次報以偏見和歧視。

緣何“狡詐”成了甘南藏區群眾對岷縣人的固有印象

奔流不息的洮河養育著甘南人,也養育著岷縣人,依河而居的兩地人當拋棄偏見,互諒互敬,在美麗的洮河之濱和諧生存。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