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日瓦戈醫生》: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我熱愛的土地上

2022-02-10由 正在趕稿的須盡歡 發表于 歷史

有這麼一部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在獲獎時因為國內輿論,害怕被開除國籍不得不拒絕領獎,直到死後三十年才由兒子接受這份榮譽。

有這麼一部作品,一經問世就被列入禁書,只有透過偷運的形式才去別國發表,一下成為暢銷書。

這本書就是《日瓦戈醫生》。

這篇我要寫很長,記得買好瓜子飲料。

《日瓦戈醫生》: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我熱愛的土地上

0 禁書

如果不是因為蘇聯禁書,又是諾獎的原因,我相信很多人應該都不會去看。這本書所承載的時代意義和政治意義遠大於文學價值,至少我是這麼看的。

並不是說文學價值不高,而是政治意義太大,以至於很多書評人談書變色不敢多說兩句。

雖然不是很想承認,但是諾獎頒發的作品,除了泰戈爾以外,大多符合一個規律:

“自己人寫的(剔除蘇俄外的歐美)”

真善美的人性+(引人走向)美好社會

“非自己人寫的”必然需要滿足

扭曲的人性+(墜入無底的)陰暗社會

大多獲獎的“非自己人”作品,都會涉及社會戰亂,對ZF的思考,對人性扭曲的失望,絕望後的反思等等。涉及到殺戮、理不清的男女關係是必然要加分的。比如

《我的名字叫紅》《癌病房》《玉米人》

等等。

再舉個例子,列夫·托爾斯泰1910年逝世,諾獎1901年開始,要說對社會的思考,對人性的剖析,對引人向善的積極意義,那十年裡的獲獎作品有哪部能穩壓他半頭?

再說回日瓦戈醫生,並不是說《日瓦戈醫生》不配稱為諾貝爾文學獎作品,而是希望:

如果你想真的看懂《日瓦戈醫生》,切不要被它諾獎的名頭唬住,也不要因為對禁書的獵奇而翻開,看到書中描寫蘇俄陰暗與混亂的男女關係時不要有道德上的壓抑感。

第一遍看一定要從大歷史觀的狀態去宏觀閱讀,再從微觀人物的狀態去細微品嚐。

《日瓦戈醫生》: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我熱愛的土地上

1 逃不掉的苦難

蘇俄的小說永遠都有一個核心,就是苦難。

《日瓦戈醫生》講述的苦難分三塊,

戰爭對人民的影響,

集體主義對錯誤的掩蓋,

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渺小。

日瓦戈的命運折射出俄羅斯一代普通平民的歷史命運,他自小被父親遺棄(

然而他爸還挺有錢

),10歲又喪母成為孤兒,從小被寄養,這是生的苦難。

因為革命而導致城市供給不行,他們居家遷徙。這是ZF將時代的壓力轉移到切實的人物身上,讓人民為革命買單。

後來被游擊隊劫走不得已呆上一年,好不容易逃出來,意指即便你在天涯海角也逃脫不了命運的安排,若社會陰暗,你心中的光明只夠自我安慰。

即便最後終於迎來了結束,重回莫斯科,卻在好運還沒有開始時就心臟病突發而亡。

承受了時代所有的苦難,卻並不能為自己為家庭努力哪怕分毫。苦難並不可怕,無法彌補的缺憾也可以隨時間遺忘,耗盡的青春可以由下一代人繼承……

可怕的是當大人物賦予時代的苦難由小人物承擔的同時,這些苦難的締造者卻讚歎著世界的美好。

死亡的只是數字,那些死去的戰士,負傷的醫護人員,那些犧牲的普通百姓只是時代的一粒灰。可悲的是他們的犧牲創造了大人物口中的花好月圓卻享受不到本該屬於他們自己的靜好歲月。

有人說,他代表著俄羅斯那個動盪時期知識分子的普遍境遇。他們的生活因為戰火而打亂,理想因為革命而消失,苦難填滿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裡。

描寫時代的罪惡有兩種方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透過人物的轉變,借人性的扭曲來描寫大環境下的摧殘。但帕斯捷爾納克在書中的描寫讓人絕望。

每一個人甚至連黑化的勇氣都沒有。一方面他想展現俄羅斯人內在的淳樸與善良(

那作惡的又是誰呢?

),一方面想展現大時代下沒有人能夠擺脫命運的束縛。每一個人都是捆綁在一起的。

日瓦戈童年的朋友戈爾東和杜多羅夫走過了和前者不同的人生道路。在日瓦戈死後,杜多羅夫這樣感慨到:

“我想,集體化是一個錯誤,一種不成功的措施,可又不能承認錯誤。為了掩蓋失敗,就得采用一切恐嚇手段讓人們失去思考和議論的能力,強迫他們看到並不存在的東西,極力證明與事實相反的東西。由此而產生的前所未聞的殘忍,由此而公佈並不打算實行的憲法,進行違背選舉原則的選舉。”

令人欣慰又有點心疼的是,日瓦戈至死都沒有改變對生活的嚮往,總是期待明天更美的太陽。即便焦慮與迷惘如影隨形,依舊錶現對美好未來的執著追求。

《日瓦戈醫生》: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我熱愛的土地上

2 人物喜悲不被時代看到

“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被迫經常說違心的話、做違心的事,言不由衷,讚美自己厭惡的東西,稱頌帶來不幸的東西,日復一日。”——《日瓦戈醫生》

我向來不喜歡歌頌災難與困苦,彷彿歷經磨難可以救贖自我一樣。

苦難就是苦難,它並不能讓你救贖,它只會帶給你無盡的苦難,不信你聽,歷史的哭聲綿延不絕。

帕斯捷爾納克丟擲一個日瓦戈,但他想寫的是書中無窮無盡受到苦難卻沒有留下姓名的人。

在書中,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拉莉薩。她是日瓦戈的情婦,他倆的愛情也被不少讀者津津樂道(

這裡不對男女關係的道德做過多解讀

)。

我看不少老師的書評裡都在歌頌這個人物,讚揚她是俄羅斯的偉大女性,面對時代與人物的衝突時堅強而隱忍,善良且執著。

很顯然,她的出現就像書裡出現了一道光一樣,她深信落在自己所屬的一代人頭上的所有不幸,都應歸咎於戰爭,正是連綿不斷的戰亂摧毀了她剛剛建立起來的小家庭。

不可否認,像我前文所述,戰爭是書中苦難的罪魁禍首。因為戰爭,原來幸福的家庭支離破碎,原本和諧的社會流言四起。

戰爭只是引子,一個家崩潰始於夫妻離心離德,一個國的崩潰始於每一個人民心中價值信仰的崩塌。過去所有的法則都被無情打破,重建的過程又在不斷犧牲。

拉莉薩看到,

“這是一種籠罩一切、到處感染的社會迷信。一切都籠罩於它的影響之下。我們的家也無法抵擋它的危害。家庭中的某些東西動搖了。在一直充滿我們家庭的自然歡快的氣氛中,滲入了荒謬的宣言成分”。

當拉莉薩看見年幼的女兒卡佳對已經降臨的災禍毫無所知,仍然在用積木搭房子時,不免觸景生情:

“這種愛家的本能真了不起,對家庭和秩序的渴望是消滅不了的。”

帕斯捷爾納克用了很多人都會用的方法,用女性象徵善良與愛,用孩子象徵執著於希望。即便在這樣一個時代裡,每個人都不得不“準備出賣最珍貴的東西,誇獎令人厭惡的東西,附和無法理解的東西。”

像拉莉薩丈夫的結局也令人唏噓。本來作為軍事專家而受重用,之後因為黨同伐異的原因又要被逮捕,等到他流亡後再次回到故土,已物是人非,妻子更是被人騙走。面對絕望他飲彈自盡。

拉莉薩最後在日瓦戈的靈柩前哭訴道:

“生命的謎,死亡的謎,天才的魅力,質樸的魅力,這大概只有我們倆才懂。而像重新剪裁地球那樣卑微的世界爭吵,對不起,算了吧,同我們毫不相干。”

在拉莉薩看來

“宏大歷史”在她看來,不過是一種“卑微的世界爭吵”。

只有迴歸到個人,才能看到真正的美好。放眼整個時代,充滿的了苦難。

《日瓦戈醫生》: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我熱愛的土地上

3 關於愛

這本書講的是愛。

一個從小被遺棄,十歲喪母,一生流浪寄養的人去掙扎愛這個世界的故事。

他同情拉莉薩,所以關愛她。(

蘇俄那時人物關係混亂,情婦情人幾乎標配,這裡不做道德展開

他愛他的國家,所以上前線。

他愛嶄新的社會,所以歌頌蘇維埃。

日瓦戈冒著生命危險解救並放走了那個還是少年的白衛軍士兵謝廖沙;

在危難中把無家可歸的鄉村孩子瓦夏帶到了莫斯科,設法把他送進工藝美術學校學習;

重視個性價值和自由並非主張僅僅關心自己,而是意味著尊重每一個人,愛別人,特別是不幸的人。

拉莉薩,更多地是從個人幸福、從家庭生活的角度來看待眼前的歷史事件的,所以在和日瓦戈談起她與安季波夫的命運時,她才會說:“

這不只是我們倆的故事。這將是很多人的命運

。”

但他得到的是什麼呢?大家可以自己看。

《日瓦戈醫生》: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我熱愛的土地上

彩蛋

仔細想想,小時候看了很多蘇俄小說。托爾斯泰全集四冊全都躺在書架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母親的心》(

注意,不是高爾基的《母親》,當時母親節要求讀母愛文學,《母親》買不到買的這本,講述列寧一家的故事

),《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都是那時候看的。

如果能重來,我個人還是不太希望小孩子讀蘇俄的文學,過於沉重和壓抑了。作為高中讀物更合適一下。

想來我小時候第一次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點亂的,除了人名難記以外,關係亂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這導致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讀蘇俄小說都有閱讀障礙,看起來費勁的很。如果有人物關係圖譜會好很多,比如下面這種:

《日瓦戈醫生》:時代的灰塵落在了我熱愛的土地上

祝大家週末愉快!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