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鄉愁」古老的大通壕,有我兒時的記憶!

2022-02-10由 白洋散人 發表于 歷史

「鄉愁」古老的大通壕,有我兒時的記憶!

【曾經繁華一時的徐家橋(通濟橋)舊址,寬闊的河道已被民房擠佔了一半,由於地面不斷抬升,河沿邊上高大的供銷社已不見往日風采,河道也已被水泥路面所覆蓋。】

說起大通壕,或許多數人都跟陌生。但對於趙北口東街的七零後以上的人來說,那再也熟悉不過的了。

大通壕是一條聯通諸多河流的引河。大通壕這個名字是村裡人的叫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它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大港引河。

據乾隆任丘縣誌記載:“大港引河,在任丘縣西北趙北口境內自徐家橋起往北至雄縣界止。”而大通壕正是穿越村中的這一段河流,也是被人們所熟知的大港引河。說到這可能還有很多人不能理解,據老人們回憶,當時趙北口老村落並沒有現在這麼大,解放前,整個趙北口村是沿著古御道兩邊建房居住的,而其餘地方皆為水澱河流交錯縱橫。那時候的趙北口不光是連線南北的重要通道,更是水路上通下達的中轉碼頭。

「鄉愁」古老的大通壕,有我兒時的記憶!

【作者試圖順著河道走上一圈,還沒走多遠,已被院牆阻擋。很顯然這一段成了村民家的院落。】

記得小時候,我家就住在位於徐家橋南河沿附近,順著河沿往東去不遠,就是一條不知名的河流(透過走訪得知,這條河是趙北口的護村河),以河流為界,把老村與新村分的特別明顯,其地勢也明顯下降不少;所以那會人們就把老村稱之為:上坡兒,把新村叫做:下坡兒。

後來,隨著家裡的人口增長,我家不得不搬離上坡兒的老宅子。記得剛搬到下坡兒的時候,房子周圍沒有幾戶人家,一片荒涼,院子前面就是墳地,再往南往東便是大通壕了。因為那會我家生活條件有限,以至於下坡兒的房子一半以上都是泥坯壘砌而成,而磚坯子的來源就是大通壕裡面的河泥製成的。我的父親是村裡的老教師,整天大多數時間忙碌於學校,而家中蓋房用磚坯子都是利用課餘時間來完成。而我能做的就是跟著母親拿著用網布製成的捕魚工具去大通壕水淺的地方抓魚,(長大之後我才知道那種傳統的捕魚方法叫:推回子,)來改善家裡的伙食。

那時的大通壕,河水清澈、魚蝦豐富,而我們的收穫也多以小鯽瓜、屎包、麥穗等小型魚類及各種蝦類、河蚌與田螺為主。這些東西雖然在漁民眼裡算不上好東西,但對於我家來說,也算是不錯的改善了。也正是那個時候我學會了游泳,與其說是學會的,其實就是喝著大通壕的河水給撐會的。

以上便是我對大通壕的一些點滴記憶,生於斯長於斯!不管時光如何飛逝,點滴的記憶都會時常閃現在我的腦海裡,揮之不去。

如今,大通壕一部分填平成為道路,一部分成了居民傾倒垃圾的好地方,還有一部分被一些人搶佔成了院落的一部分。唯有東街小學後身的一小段還在,不過你很難再看出它曾經是條河了。

「鄉愁」古老的大通壕,有我兒時的記憶!

【走走停停,整個路程不是很順利,截然看不出這裡曾經是寬闊的河道。】

作者:白洋散人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