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不解之謎:兵馬俑集體被綠?

2022-02-09由 懸崖邊上的傻子 發表于 歷史

長期以來,考古工作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成為“象牙塔裡的學問”,許多發掘背後的故事鮮為人知。最近,一本書走進我們的視野,讓我們不得不為之駐足,那就是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發掘領隊許衛紅所著的《說說秦俑那些事》。

不解之謎:兵馬俑集體被綠?

秦俑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考古發現的快樂無異於讀書所見的“黃金屋”。手下一動鏟,就是跨越千年。坐在探方邊,即享受著與古人面對面的約會。這種奇妙的感受,是隻有考古工作者才能享受的特權。聽許衛紅講第三次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的故事,雖娓娓道來,卻也五味雜陳。

其中最讓人好奇的莫過於,兵馬俑的服裝中大多為綠色?秦始皇到底經歷了些什麼?(

開玩笑了,兩千多年前綠色還是單純的綠色。。。)

小編不由自主想到了《神話》和《古今大戰秦俑情》,難道秦始皇真的被綠了?(還是開玩笑的~)

秦俑服裝為什麼偏愛綠色?

不解之謎:兵馬俑集體被綠?

(兵馬俑天團,就是這麼帥~~~)

兵馬俑一號坑裡集結著大約8000餘件造型逼真、個體高大的秦代軍人,被認為是秦軍囤聚的陣容。

雖然如今我們印象中的秦俑是千篇一律的泥娃娃顏色,然而它們本身卻是五彩繽紛的。

服裝殘留的顏色雖多數已經脫落,反貼於土上,但考古人員發掘時土層上那些紅、綠、藍、紫、雪青,卻仍然

讓人心生“繞行驚地赤,移坐覺衣紅”的幻覺

事實上秦俑的服飾都染以顏色,以紅、綠、藍、紫為基本色

,一般綠色衣袖對應綠色裳擺,說明衣料主材是綠色。發掘人員曾做過統計,277件陶俑上衣,綠色118件(42。6%),紅色88件(31。8%),粉紫色52件(18。8%),天藍色16件(6%);177件脛衣,綠色佔102件;182件壅頸,綠色68件。

結論便得出:綠色最受歡迎,白、黑色很少,黃色沒有一件。

百花叢中萬紫千紅,基佬紫,原諒綠,悶騷紅,聖母白,海波黃,百合粉,為何秦始皇獨獨對原諒綠情有獨鍾呢?

這點我們可能誤會秦始皇了。陶俑服色應該是秦人日常所穿衣服的顏色,因為秦軍士兵來自普通老百姓,並不統一配發軍服,因此身高基本一樣的陶俑,衣服卻是長長短短,有的近膝,有的剛遮臀,不像現今的軍人,統一配發軍服,著裝整齊劃一。

這點是有輔證的。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地四號秦墓出土了兩件寫在木牘的家信,是秦軍自備服裝的證據。黑夫和驚是兩兄弟,當兵在外,寫信向家中要衣服和錢。黑夫說:“如果家鄉布價低廉,可以做成衣服捎來;如果價高,就把錢捎來由我自購。”驚說:“老媽,給我幾百塊錢,給我寄二丈五尺布,不然我就活不成了。”這兩封信清楚表明衣服是由士兵自備的,所以個人衣服顏色不統一,可根據個人喜好自由挑選。

然而眾所周知,秦尚黑。秦代周而有天下,秦始皇規定秦德為水,以黑色為貴。那為什麼秦俑卻鮮有黑色衣裝呢?

不解之謎:兵馬俑集體被綠?

(我笑的美不美啊~~~)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數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連貫起來閱讀全文,就會明白衣服旄旌節旗皆尚黑是針對高層,自古“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平頭百姓並沒有幾個穿黑的。

好了,平頭百姓穿不上黑可以解釋,那為什麼偏偏喜愛綠色呢?許衛紅解釋,那是因為秦代時期的衣物染料還多是礦物染料,而那時

綠色方便取材於數量較多的孔雀石、銅礦石等原料中,所以綠色成為普通老百姓最常穿的顏色不足為奇

天子之冢麗山園

說起秦俑,就不得不說說秦始皇陵。秦俑似乎成了秦始皇陵的招牌,而秦始皇陵卻永遠擁有秦俑的主人身份。

秦始皇死後,歸葬麗山園。麗山園在驪山腳下,驪山是秦嶺的餘脈。天子冢,秦稱為山,漢稱陵,麗山園即指秦始皇陵區。

麗山園的範圍很大,陵園範圍有56。26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其中包括秦始皇的封土堆和地宮、大小各式陪葬坑、祭祀建築、日常維護機構。

地宮是秦始皇陵的核心,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秦陵地宮當初修建時已經打至深層地下水,但是秦始皇採用了先進的排水系統阻止地下水進入地宮中,這種排水方式至今仍在一些現代建築的地基建設中被採用,如中國大劇院。地宮距今天的地平面深35米,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墓室居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準的足球場。

地宮中有石質墓室的存在,墓室只有東西兩墓道。從商周到漢代,帝王的墓道通常都為4條,老百姓的墓道為一條或兩條,按常理秦始皇的墓室應該是4條墓道。關於墓道的數量問題,專家難以解釋,只能說秦始皇本來就是個怪人。

這些年很火的一本書《盜墓筆記》中曾多次提到墓室裡的“暗弩”。意思是地宮中有暗器,微小而隱秘,牽一髮而動全身。透過機械聯動,叢射,連發,無人操作,自行警戒,說得神乎其神。這一做法確有記載說被後來的漢唐陵墓所繼承,盜墓賊一旦揭動棺槨,繩索就會牽動透過輪機,弓弩數箭齊發,入侵者有來無回。

然而目前尚沒有這種輪機的考古發現,這些東西到底有沒有,就算有,經歷千年後還能不能發揮作用,似乎可以看成是江湖上的一條神諞。

但是“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卻是確有其事。考古工作者在陵園區域探測到水銀濃度比周圍地區異常偏高,經探測發現這些水銀來自秦始皇陵的封土之下。汞分佈東南強,西北弱,水銀分佈模擬了他統治的疆域內江河湖海的流動,日月星辰的轉動。秦始皇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目的,不單是營造恢宏的自然景觀,瀰漫的汞氣體還可使入葬的屍體和隨葬品長久不腐,汞的劇毒性還可毒死盜墓者。

這墓,估計小哥和吳邪也不敢下吧!

為何“惟願不見秦始皇”?

搜狐新聞曾做過一次民意測驗,對於是否支援開啟秦陵,支持者高達64。2%!這對於考古工作者無異是瓢潑涼水。

儘管支援開啟秦陵地宮的得票高居不下,大部分考古者今生卻篤定:惟願不見秦始皇。

這是為什麼呢?

有無數業餘考古家和考古愛好者將秦陵地宮猜想了無數種可能,電影巨星成龍甚至在他的影片《神話》中將秦始皇陵想象成了一個無重力的世界,秦始皇陵對於世界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知的“神話”,考古學家們卻認為讓它沉睡地下仍是最安全的辦法。

許衛紅說,不挖秦始皇陵是當下最合適的選擇,因為秦始皇陵太複雜了,超過任何人的想象,雖然部分歷史資料記載已經被證實,但現在掌握的情況很多與過去已知的情況已然相去甚遠。

“70年代,國家下決心發掘明萬曆帝的定陵,當時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然而,由於技術水平落後,無數奇珍異寶無法儲存,發掘的絲織品變硬腐化,三口金絲楠木精製而成的巨大紅漆棺槨以及萬曆帝后的屍骨也毀壞了。

經歷了定陵發掘的慘痛教訓後,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帝王陵不能隨便挖,從此不主動發掘帝王陵成為考古界的一個定規

。”許衛紅說。

“挖掘有時就意味著破壞,”在西安參觀秦始皇陵的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主席米切爾·佩塞特說,“秦始皇的地下王宮太大了,挖掘後,人們沒有辦法保護它。如果這個地下宮殿是土質結構,就像秦始皇的地下軍隊兵馬俑一樣,那麼挖掘出來幾個月後它就會徹底毀掉。現在全球仍沒有可靠的技術來保護兵馬俑這樣的土質結構,任何挖掘都不能是為好玩或好奇。”

在佩塞特看來,土製的兵馬俑雖然已經燒製成陶,但與西方的石頭雕塑相比,還是脆弱的。

如今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有關規定,除非是遭遇到一定自然災害、盜墓或者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考古學家才被允許進行搶救性發掘。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說:“這些文物在墓裡埋了千餘年了,已經達到了平衡狀態。如果這些文物被挖掘出來,接觸到陽光、氧氣或者其它氣體,就會很快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對有些文物來講是無法控制的。中國南方地區曾出土過一些象牙製品,這些象牙製品出土時潔白光滑,不到兩個小時卻變成了暗灰色的粉末!”

秦始皇用了大約38年的時間、約72萬人修築了他的陵寢,在結束了15年的統治後,秦始皇在49歲永遠地住進了他耗費大半生修築的地宮。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能看到的這輩子,甚至是永遠,都不會開啟秦始皇陵了。讓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宮殿繼續沉睡地下,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最安全的保護文物方式。”

這是許衛紅等考古界人士的共識。

不解之謎:兵馬俑集體被綠?

秦俑馬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