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有車和沒車,生活質量差別在哪裡?

2022-02-07由 車研社談 發表于 歷史

本人男,96年,未婚,工作一年多,在父母資助下與拿出自己工資,購入了一臺18款,1。5T的Suv,剛提車沒幾個月,本人居住在廈門,工作離家大概十公里吧,離市區大概二十五公里。

買車前後對生活的質量提升了,但是,負擔也重了,比如。

對出行的觀念變了:

買車前,出行基本計量單位是:“走”+“分鐘”。

買車後,出行基本計量單位是:“公里”+“油耗費”+“停車費”。

有車和沒車,生活質量差別在哪裡?

車窗外的世界

對出行的費用也增加了:

買車前,出行開銷(擠公交車,滴滴出行)都叫做交通費,E通卡和打車優惠券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買車後,保養費+洗車費+油錢+停車費+交給jc叔叔的學費,每年幾千塊錢的保養費,給交警的罰款,出行停車的費用,加油的費用,都是一筆很大的開銷,俗話說得好:買車容易養車難,在這一刻深有體會。

對運載能力的改變:

買車前,你的運載能力是:10斤以內步行10分鐘約合一公里;20斤以內步行5分鐘約合500米,允許歇的話還能再延長250米;30斤的東西根本不買。

買車後,你的運載能力是:4個大活人+他們的行李箱;可供未來半個月用一半扔一半的食品及生活用品;一個不是很大的家用電器(冰箱空調洗衣機這種尺寸的)或者未組裝的傢俱一套。而且距離是不限的!

有車和沒車,生活質量差別在哪裡?

車在圓中 我們在車中

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吧。

在大學剛畢業那會兒,剛從公司開完會回家,外面雨很大, 同事叫我搭乘他的便車一起走,結果領導喊住了我,在辦公室裡領導五分鐘講完了和我交代的事,看著窗外的漂泊大雨,我叫了一輛滴滴,下雨天接單的師傅少,加上所在位置偏僻,等了好一會兒終於坐上了車。

坐在車裡,母親突然打來的電話:“兒子,吃飯了嗎?在哪兒呢?”

我:“剛開完會,正準備往家趕呢。”

母親總是關心我的生活,便更關切的問到:“幾個人一起呀?”

我:“就我自己”

母親:“其他同事怎麼沒有和你一起?”

我:“他們都開車回家了。”

說到這一刻,我的聲音已經哽咽了,匆匆的掛掉了電話,心裡很不是滋味,別人開車回家,有車又有家,開上車就可以走,平時我卻要花三四十分鐘才可以到宿舍,別人回到家就是熱氣騰騰的飯菜,而我就是隨意應付的外賣,泡麵……

有車和沒車,生活質量差別在哪裡?

家是最溫暖的港灣

到了今年,我終於買了車,不去計較買車和開銷的巨大數額,就是為了在以後,想去哪裡都可以說走就走,想回家的時候可以不再擠大巴或坐動車花上好些時間才可以抵達,在一個人想待會的時候可以坐在車上休息。

有車和沒車,生活質量差別在哪裡?

一直在路上

所以,無論開車與否,都不是完美的生活方式,相比來說,開車的主動權更大,不開了放在家裡既可,假如遇到事情,沒車還真不行。

文:車研社談

圖:來源網路 如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