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2022-02-07由 陽Sir的考古之眼 發表于 歷史

有關於蚩尤的很多民俗都摻雜著神話學色彩,今天陽Sir就來盤點一下與蚩尤相關的民俗有這麼幾個:首先是“蚩尤冢”即蚩尤所葬之處,其次是關於“蚩尤之骨”與“蚩尤之血”的神話傳說,最後則是關於“蚩尤之旗”的深入解讀,分析其與“天下兵戰”徵兆的原因及內涵。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我是陽Sir,深耕考古,也曾流觀山海圖

(1)蚩尤之冢在何處?

數千年前,“獸身人語、銅頭鐵額”的蚩尤與“生而神靈、弱而能言”的黃帝戰於阪泉之野,兵敗之後,蚩尤作為亂臣賊子被黃帝殺死且肢解,史載“身首異處,故別葬之”,而還有一種說法是歷史上曾有“四冢磔蚩尤”,所以其葬之處撲朔迷離。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蚩黃大戰

目前能夠較為確定的一種說法是,蚩尤“首級冢”位於壽張,而蚩尤“肩髀冢”則位於鉅野。通俗說就是,依據歷史記載分析,蚩尤被殺後,他的部下偷偷地將屍體運回故地魯西地區,頭葬在壽張,身葬在鉅野。

“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闞鄉城中,高七丈……蚩尤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重聚。大小與闞冢同。”——《皇覽·冢墓紀》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蚩尤冢

除了史料記載之外,古時的壽張即現在的陽穀縣,在當地的確有一座高大的墳冢,喚為“皇姑冢”,而在經過2006年的考古發掘後,發現其文化層包含三層:

最上層為漢文化,中層為龍山文化,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兼有少量仰韶文化)。

此外,壽張當地的獨特民俗成為了第三重證據,比如當地每年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上墳,就連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孃家祭祖。顯然十月所祭的祖先可能正是蚩尤了

(蚩尤冢,民常十月而祀之)

。因此在2009年,陽穀“皇姑冢”遺址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正式更名為“蚩尤冢”。

(2)蚩尤之骨、血為何物?

關於蚩尤之骨,現在看來極有可能是一種類似於“化石”一樣的存在,這個記載出現在《述異記》中,因為蚩尤出現的形象比較接近牛,所以在太原村落間,祭祀蚩尤神,便從來不用牛頭。

“蚩尤能作雲霧。涿鹿今在冀州,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掘地得骷髏,如銅鐵者,即蚩尤之骨也。”

關於蚩尤之血,是在沈括《夢溪筆談》中有所描述,所謂解州鹽澤,就是如今山西運城的鹽池。

“解州鹽澤,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滷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蚩尤之血

為何當地人將製鹽中產生的滷水聯想成為“蚩尤之血”?當然是來源於一則傳說故事,在《孔子三朝記》記載

“黃帝殺之(蚩尤)於中冀,蚩尤肢解,身首異處,而且血化為滷,既解州鹽池也。”

也即是說,當時黃帝將蚩尤殺死於中冀,因蚩尤尸解之故,所以當地就改名叫解,滷池也稱解池,後又成解縣、解州。如今解池上源還有蚩尤城、蚩尤村的地名,可見其神話之孑遺。

(3)蚩尤之旗竟然是彗星?

在民間蚩尤顯靈的一個重要方式,其實就是民間所謂的“蚩尤旗”,在當地十月間,常有紅色的雲氣從蚩尤墳冢衝出,直達天際,好像一匹絳紅色的布匹長掛在天穹之上,於是當地百姓便將其稱呼為“蚩尤旗”。《皇覽》是三國時人所作,所以至少證明當時確有“蚩尤旗”這一現象的出現。

“蚩尤冢……有赤氣出亙天,如匹絳帛,民名蚩尤旗。”——《皇覽·冢墓紀》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彗星·蚩尤旗

當然,“蚩尤旗”之名遠早於此時,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於典籍中就已經出現,而當時則將“蚩尤旗”作為一種天文現象來記載,比如在《呂氏春秋·明理》中記載,這是對於“蚩尤之旗”最早也較為客觀的描述,實際上就是指彗星。

“其狀若眾植華以長,黃上白下,其名蚩尤之旗”——《呂氏春秋·明理》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古代彗星圖

但是,到了漢代在尊崇黃老、貶低蚩尤的政治語境下,司馬遷第一次將“蚩尤之旗”與“兵亂之兆”結合了起來,他還舉了例子。在秦始皇十五年時,彗星出現了四次,最長的時候長達八十天,之後秦便以兵滅六王,兼併了天下。

《史記曰·天官書》曰: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像旗,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陽Sir再舉一件考古材料來證明漢代彗星與蚩尤旗的關係,在馬王堆漢墓3號墓曾經出土了一件以天文氣象占驗吉凶的帛書,而整理者認為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在它最下面一列的中段,有29幅彗星圖,而其中的最後一幅,就是所謂的“蚩尤之旗”,並且在畫面下方還有文字標識,寫作:

“蚩又(尤)旗,兵在外歸”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馬王堆彗星圖蚩尤旗

彗星與蚩尤旗的聯絡,竊以為其內在邏輯可能是這樣的:蚩尤戰敗後,黃帝曾用其畫像以震懾四方,他作為引起戰亂的亂臣賊子的身份也被普通人熟知,而彗星自古就被人視為妖星,為不祥之兆,因為無法將天文氣象與人間災禍解釋清楚,所以在漢代便將兩者結合起來,以人事合天兆,蚩尤也再次背了黑鍋。

(4)蚩尤之祠與蚩尤之戲

前文曾經提及,漢代蚩尤進入了官方祭祀體系,在漢長安城與洛陽城中均有蚩尤祠堂,而且在地方上也有蚩尤之祠的設定,當然在蚩尤文化區,蚩尤崇拜則更為風靡一時,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比如“鑼鼓雜戲”,一般認為在大戰中黃帝曾以夔之皮製鼓從而大敗蚩尤,在運城當地則反過來認定是蚩尤創制了鑼鼓,並以之鼓舞士氣,因此產生了“鑼鼓雜戲”以紀念之。

此外,在涿鹿當地,則有“蚩尤戲”,算是蚩尤神話在當地的特色遺留物,在任昉的《述異記》記載的較為詳細:

“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三三兩兩,頭戴牛角而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角抵戲

也就是說,任昉認為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這種模擬蚩黃大戰的蚩尤戲,而且漢代的角抵戲正式由這種古老的蚩尤戲演變過來的,他還強調了這種蚩尤戲在冀州的廣泛流行,因為冀州正式蚩黃大戰的主戰場,所以樂舞與戰爭是可以聯絡起來的。後人用這種象徵性的表演,去再現戰爭故事情節,以寄託對於遠祖的追思。

山海經:“蚩尤之旗”一出,天下兵戰之兆,馬王堆墓中竟有一幅?

考古山海經

我是陽Sir,一個擁有六塊腹肌的迷途小書童,考古學之眼,看山海經世界,歡迎關注!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