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楚國縣制的起源和發展

2022-02-07由 月青城 發表于 歷史

楚國建立的權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縣。

在春秋時期,由於複雜的族群軍事地緣,使楚國分封伊始就面臨強烈的生存壓力,從而迫使楚國不斷調整自身社會結構,建構族群認同,推行封建制,最終逐步建立“縣”這一新的政治制度,因此,楚國縣制的興起是在族群軍事壓力下社會結構調適的結果。(見《左傳·莊公十八年》追述楚武王克權以後,“使鬥緡尹之。以叛,圍而殺之。遷權於那處,使閻敖尹之”。)在春秋時期,楚武王在攻克權國後派鬥緡以“尹”的身份治理權地,從而權國成為楚國的一個縣。“尹”是楚國治縣之官,所以“權”當為楚縣。楚武王於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690年在位,可見楚國有縣應早於公元前690年。

楚國縣制的起源和發展

由於各國縣的規模不整。齊國的縣有的人口9000家,晉國的縣有10000家,楚國的縣規模超過前者。縣制建立在被消滅的弱小諸侯國的領土上,因其原來的領土大小不一,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縣規模自然參差不齊。再有就是各國縣制的規定有差別。楚縣直屬中央,其軍賦的政收歸於國家,縣的首長稱縣尹,或縣公,並且可以隨時任免調遣。晉國的縣屬於卿大夫的封邑,由於擴土戰爭中晉國將所吞併的小國賜予功臣的做法相關。在縣之下還有更為深層的基層組織劃分。縣下設鄉或丘、州之類行政單位,最小的基層行政劃分為“裡”。

楚國縣制的起源和發展

縣行政組織的建立,在春秋還處在發展過程之中,“縣”這一行政組織的區域劃分,為戰國時期各國實行的中央集權政治統治奠定了基礎。戰國時期各國在變法後大都實行了縣制。戰國的縣制是在春秋縣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戰國時代,郡、縣作為各個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基本統治組織,其長官由國君隨時任免,不再世襲,併發給俸祿,不食封邑。其行政和軍事也由國君直接命令指揮,並加以考核。郡、縣地方制度的普遍建立,便利了國君的集中統治。郡縣制的出現及其推行,消除了由分封割據而帶來的隱患,使國君能夠直接控制地方的行政制度,成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專制統治的組成部分。

楚國縣制的起源和發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