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小歡喜”才是好:別讓這3種“愛”,讓我們忘了愛孩子的初心

2022-02-04由 簡要媽媽 發表于 歷史

最近被熱播劇《小歡喜》刷屏了,很多網友直呼真是太真實了,其中媽媽和英子看電影時候的那段更是讓我感同身受的淚目了。

英子:您不是說讓我出來放鬆放鬆嗎?

媽媽:我是讓你放鬆,可一個電影看兩遍,閒的呀,這有意義嗎?

英子:這怎麼沒意義了?讓你高興不是意義嗎?

媽媽:我是要你高興!

其中一個扎心高贊評論說:“不想要的非得給,最後還要說不領情,對孩子的愛,還是最初的模樣嗎?”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一詩中寫道:“他們在你的身邊,卻並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深以為然,為人父母是一場終生修行,別讓這3種“愛”,毀了我們愛孩子的初心。

“小歡喜”才是好:別讓這3種“愛”,讓我們忘了愛孩子的初心

1

不認可孩子,一味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孩子

劇中的英子是一名高三學生,學習成績在650以上,是媽媽的驕傲。

英子媽媽原來是學校中的教師,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照顧孩子,她辭職做起了課外輔導老師。

高三誓師大會的這天,老師安排高三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在氣球上寫下自己的心願,準備一起放飛。

英子寫下“CNSA”,媽媽不明所以,英子解釋說就是中國國家航天局,裡面又很多科學家。

媽媽卻說“高考之際,學習為重,這些愛好什麼的,以後再說”,然後一手拿過筆直接寫下“清華北大取其一”。

英子有些不開心,爸爸寫下“祝英子考上航天專業” 讓女兒寬心,媽媽卻又說寫上“一定考到700分”。

“人家都寫心願,考分算什麼心願,不寫”,英子不滿的迴應。

可媽媽卻一直堅持,“你想想啊,清華北大沒700分能考的上,你現在就一直徘徊再650分,乖,我們再加一把勁……”

最後氣球在母女的爭搶中砰的破了,英子哭著跑開……

從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時下很多父母的影子,一味的從自己的過來人經驗、判斷來幫孩子考慮。只有好的成績,才能進入志願的好大學;有好的大學做敲門磚,才能進入到之名的企業有份好的工作,才能讓孩子有幸福的未來……

我承認為孩子這樣考慮其實是沒錯的,父母之於孩子就是要為其計深遠的,但越是為孩子計深遠,就越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需求。用自以為是的愛去教育孩子,卻不是孩子希望的方式,最終事與願違。

“央視一姐”董卿在外界的印象中,永遠得體優雅,完美無缺。但她的完美,是父母的嚴厲與挑剔馴化而來的,餐桌上聽到最多的話就是“你這個做得不好,你那個還能更好。。。”所以即便她現在很優秀,卻依舊無法認可自己。

當然,回到現實生活,並非所有父母和孩子都如此這般,但不得不說從這位母親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些父母的影子……。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

或許她沒有驕人的成績,但她有良好的品德;

或許她不會琴棋書畫,但她會樂於助人;

或許她……。。

發現並認可孩子每一個“亮點”,你會發現她的獨一無二。

真正的愛,需要給予孩子肯定和認可,這樣才能避免用自以為是的愛去教育孩子,才能看到更全面的他們。

“小歡喜”才是好:別讓這3種“愛”,讓我們忘了愛孩子的初心

2

沒有邊界的愛,給孩子的只有束縛和控制

12年不回家的北大留美博士王猛(化名)在“控訴”父母的萬字長文中說:

“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有次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母親不由分說地讓我穿長褲。從小到大穿衣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辦。”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

父母過度的“愛”,沒了邊界,把濃濃的親情稀釋的淡漠無味,父母更像是任憑自己的喜好“肆意操控”,讓王猛長期處於壓抑狀態,最終釀成了這場家庭決裂。

父母最大的問題是太“愛”孩子,愛到沒有邊界,愛到沒有自我,愛到沒有了對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美國心理學家鮑德溫說過:“

當母親的態度是支配性、干涉性、專制性的,兒童易形成消極、反抗的個性

。”

是啊,愛到沒有邊界,就愛成了霸道,愛成了掌控。而孩子,也在這扭曲的愛裡,活成鬱鬱寡歡。

真正的愛不是束縛和控制,而是建立清晰的邊界,給予孩子自由和支援

就像龍應臺在目送中說到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小歡喜”才是好:別讓這3種“愛”,讓我們忘了愛孩子的初心

3

不放手的愛,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作家汪曾祺在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中,提到了父親和他的相處之道:

“父親是個很隨和的人,我很少見他發過脾氣,對待子女,從無疾言厲色。

父親對我的學業是關心的,但不強求。我小時候,國文成績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時得佳評,他就拿出去到處給人看。我的數學不好,他也不責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

我十七歲初戀,暑假裡,在家寫情書,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幾歲就學會了抽菸喝酒。他喝酒,給我也倒一杯。抽菸,―次抽出兩根他一根我一根。他還總是先給我點上火。”

做父親的與孩子處成兄弟一般的關係,是親子關係的一種境界。而這種其樂融融的關係更是會綿延、傳遞到後輩身上。

所以汪曾祺和自己的兒子關係也非常好,即使是被打成了右派的時候,每逢回家,孩子都和他很是親熱。

而他在孩子的幾次戀愛,採取的也僅僅是“聞而不問”。

瞭解,但不干涉,相信孩子的選擇和決定。

汪曾祺說“我覺得一個現代的,充滿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須做到“沒大沒小”。父母叫人敬畏,兒女‘筆管條直’,最沒有意思。

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

。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

愛孩子就要了解孩子,瞭解孩子的需求,這樣才不會以愛之名做傷害孩子的事情。

“小歡喜”才是好:別讓這3種“愛”,讓我們忘了愛孩子的初心

4 放慢腳步,別忘了我們到底為什麼愛孩子

很多時候,以愛之名的枷鎖,只是因為想的太多,要的太多,讓愛變成負累和責難。

孩子未出生時想到的只是可以有一個健健康康的孩子,

上學之後又開始想要有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

上班之後又希望他可以是一個有好份好工作的孩子,

然後又希望他是個有好歸宿的孩子……

慢慢的忘記了初心,以愛之名大肆干涉,惡語相向,甚至反目成仇,讓最初的善意變成了蠱惑,讓美好變成陰霾。孩子活得痛苦,父母活得心累。

不是不會愛孩子,而是一次次忘記了為什麼愛!

真正的愛,需要給予孩子肯定和認可,這樣才能避免用自以為是的愛去教育孩子,才能看到更全面的他們。

真正的愛不是束縛和控制,而是建立清晰的邊界,給予孩子自由和支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