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貨幣的起源:貝幣

2022-02-03由 大河州 發表于 歷史

世界華商網

2021-10-15 16:08

貨幣的起源:貝幣

世界華商網

高階財經媒體116篇原創內容

公眾號

文︱御凰品

貨幣的起源:貝幣

馬克思的貨幣學說曾指出: “貨幣結晶是交換過程的必然產物”。隨著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 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轉化為貨幣。”新石器時代晚期, 人類世界由母系制社會向父系制社會轉變, 物物交換使商品由最簡單的價值形式向最終的貨幣形式轉化, 導致了原始貨幣的產生。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貝幣 大型三枚、小型十二枚

貝幣是中華先民最早使用的實物貨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貨幣形式之一。它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商業、文化、科技、審美、人文等方面的綜合體現。貝幣的使用將物物交換,提升到極限(質變)即“一般等價物”,是中華先民的偉大發明,為世界貨幣文化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華文明的標誌之一,是中華大地上貨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大型虎斑海貝幣

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文明遺址是在河南偃師的二里頭遺址,距今的上限不超過3700年。這個時代剛好處於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在二里頭遺址內發現了早期宮殿、居民區、製陶作坊、鑄銅作坊、墓葬等遺址,出土過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及貝幣等珍貴遺物。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鷹鋸形雙孔蚌貝幣

此為山東龍山文化的蚌貝幣,不僅為貨幣,亦可代表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鋸的模型,據傳現在所使用的鋸子是春秋魯國人魯班發明,其實早在新石器時代時,代表龍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經在用蚌貝製作出鋸的工藝和使用功能,那時鋸是直接握在手上使用。

貝幣中不單單包括天然貝,還包括人工製成的石貝、骨貝、金屬貝等,從數量上看絕不會是隻作為裝飾。仿製貝意味著此時貝已經成為人們所公認的一般等價物,這不僅是早期城市的標誌,更是人類逐步走向文明的標誌。著名的商代“婦好墓”中隨葬的海貝多達6880枚,同時還有6枚用綠松石仿製的貝幣。使用如此多的海貝隨葬也只能是墓主人財富的象徵。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魚頭鏟形單孔蚌貝幣

到目前為止可見的貝幣有天然貝:海貝、蚌貝;人工貝:石貝、玉貝、玉石貝、松石貝、骨化石貝、琥珀貝、瑪瑙貝、骨貝、牙貝、角貝、圓骨餅貝、蚌仿貝、圓蚌餅貝、仿生蚌貝、實用器蚌貝;金屬貝:鉛貝、青銅貝、銅貝、金貝、銀貝;二次加工貝:銅包金貝、木包金貝(木貝)、銅鎏金貝、陶貝、琉璃貝。它們從史前到夏、商、西周、春秋到戰國,使用時間達二千餘年,秦統一為止。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帶圖案貝幣一組四枚

此為山東東夷文化的蚌貝幣,所刻圖案分別代表了東夷文化中的龍、太陽、月亮、鳳鳥圖騰。

商代的卜辭和銅器銘文記載有“錫貝”、“囚貝”、“賞貝”等字樣。《史記·平準書》記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興焉。所以來久遠,自高辛氏前尚矣,靡得而記雲。”先秦事物,貝為大宗,廟堂封疆,不乏所記。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特大型單孔魚頭鋸形蚌貝幣

其實最初像貝幣這種“實物貨幣”是多種多樣的,例如糧食、牲畜、布帛、工具、龜甲、獸角、珠玉等都曾充當過一般等價物,具有貨幣的特徵。但這些早期的實物貨幣在日後交易時,有些卻因為不方便逐漸被淘汰了。最終根據不同地區的使用習慣不同,保留下了若干種成為了日後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實物貨幣。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大型魚鋸形蚌貝幣

“實物貨幣具有兩重性”。貝幣作為最初的貨幣,得益於它的尺寸小巧易於攜帶,同時花紋美觀又適合佩戴,由此可見“貝”在當時無論是被用作信物或飾品或貨幣都是恰到好處的。既然生活離不開貝,人們對貝也達成了廣泛的認知,這使貝幣當之無愧地成為實物貨幣中的代表,也就成為了當時人們所公認的一般等價物。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特小型手鋸形蚌貝幣

貝幣作為中國歷史上繼物物交換之後最先出現的貨幣, 從夏商時期至秦就已在中原地區廣泛用作商品交換的等價物。秦朝統一幣制,貝幣在中原地區退出流通領域之後, 雲南長期仍以之為主要商品交換媒介,直至1648年大西農民軍“鑄興朝錢,禁民用貝”後,雲南貨幣制度才逐步與中原統一,《雲南騰越州志》曾這樣記載:“海貝一索值銀六釐,而市小物可得數十種,故夷民便之。”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人形蚌貝幣

這時候常見的海貝是一種齒貝,白色居多,空心、口細長、背隆起或人工磨背式,兩端常有磨孔,便於穿系攜帶。按此時貝幣的計數單位換算,一索為80枚海貝,以80枚海貝即可買到數十種“小物” 。而早期的貝幣計量單位卻有所不同,購買力也更強。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特大型人臉形蚌貝幣

從商代青銅器銘文中可知貝幣的單位是“朋”,這也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單位。1959年6月郭沫若先生根據安陽後崗圓坑墓中的三堆貝幣確定為“十貝為朋,連成一組”同時出土的青銅鼎中銘文也有王賞賜戍嗣子貝二十朋的記載。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緑松石仿生貝幣

據目前所發現的商周時期記載關於賞賜貝幣的資料統計,甲骨文中賞賜最多的有“七十朋”,青銅器銘文中最多的有“百朋”、“朋二百”,但“百朋”及以上的情況十分少見。殷商時期已出現賞賜貝幣的情況,周代時賞賜貝幣的傳統仍然延續。賞賜的整體數量都不太多,同時殉葬的數量也是有限的,表示貝幣至少在商代末期至西周初期的價值相當高。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石化骨貝

關於貝幣的購買力在商代及東周時期還沒有確鑿的史料支撐,但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卻有一些記載著當時物品及交易價格的史料,可以反映西周時期貝幣與青銅器、田地、糧食、馬匹之間購買力的大致情況。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晉國地區青銅貝幣

目前已見過銘文中“德”這個人做過的德鼎、德方鼎、德簋及叔德簋四件青銅器,其中德簋及叔德簋兩件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福格美術館。德鼎是僅存的幾件大鼎之一,也是上海博物館中第二大的青銅鼎。鼎高78釐米,腹徑58。4釐米,重量84。86千克。

貨幣的起源:貝幣

商·玉貝幣

德鼎的銘文記載了王曾經賞賜給德20朋,德製作了這尊鼎。另一尊德方鼎中記載了某一年的三月,周王自鎬京來到成周,舉行了對武王稱為“福(祉)”的祭祀,德也參加了這次祭祀,事後周王賞賜給德20朋,德因此事做了這尊鼎。這兩尊鼎屬於周成王時期,銘文記載的情況都是德被賞賜了20朋,因此這兩尊精美大鼎的價格或許與當時20朋的價值相當。

貨幣的起源:貝幣

春秋·晉國金貝幣

同樣,在著名的西周衛盉上也有關於貝幣的記載。衛盉的銘文記載的是周共王三年三月,在豐京舉行大閱慶典活動,矩伯是周王室的貴族,他必須參加,可是他缺少必需的禮器,於是向裘衛買了一件玉璋,價值80朋。但是矩伯窮,沒錢,於是商定以“十田”抵賬。

貨幣的起源:貝幣

戰國·金貝幣

《周禮》中說:璋以皮。所以矩伯又向裘衛買了兩件赤色虎皮、兩件鹿皮、一件蔽膝。蔽膝與佩玉在周代有嚴格的尊卑等級制度。這幾件裘皮價值20朋,商定以“三田”土地抵賬。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田”指的是“一夫之田”,就是一個人耕種的田地面積。周代實行井田制,按一夫百畝的標準分配土地。

貨幣的起源:貝幣

戰國·玉螺貝幣

所謂井田制,就是九宮格,每格100畝。這裡共交換了“十三田”就是1300畝,當時的100畝比較小,相當於現在的30畝,1300畝就相當於現在的390畝,也就是26萬多平米,相當於天安門廣場那麼大。而這“十三田”的價值是100朋,由此可見,貝幣在古代的價值是遠超乎當今人們的想象。

貨幣的起源:貝幣

西周·仿螺型玉貝幣

雖然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在盛行貝幣的時代為貨幣做著補充,但東周時期貝幣已不在是主流,逐漸成為輔幣在社會的中下層中流通。秦始皇統一貨幣時貝幣基本告別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則是開啟了“金屬鑄幣”的新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