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遙望西域」王玄策:一個失敗者的史詩(二)

2022-02-02由 陸開武的春風巷 發表于 歷史

「遙望西域」王玄策:一個失敗者的史詩(二)

原創:陸開武

(接上篇)

二、風雲突變,大心臟爆發

戒日王的恭敬與禮遇,給李世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再次派出一支三十多人組成的代表團訪問天竺國。

出任團長的,是已經升任右衛率府長史的王玄策,另外派了一個名叫蔣師仁的官員擔任副團長。

這是王玄策第二次出訪天竺。

關山迢迢,旅途漫漫,對於即將見到溫文爾雅的老朋友戒日王,王玄策內心充滿了期待。

然而,王玄策並不知道,戒日王一年前在恆河沐浴時竟然離奇溺水身亡。由於沒有子嗣,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

「遙望西域」王玄策:一個失敗者的史詩(二)

歷史上,許多小人物往往因為一個偶然的事件而成為改變歷史程序的關鍵人物。正在路途上艱難跋涉的王玄策渾然不知自己即將迎來這樣的一個重要時刻。

得知唐帝國使團即將到來,阿羅那順的反應讓人難以理解:“發兵拒玄策。”派軍隊劫掠使團。

毫無防備的王玄策一行頓時懵了,上次還是美酒相迎,這次怎麼殺氣騰騰?

寡不敵眾,王玄策使團全部被俘,攜帶的禮物和沿途各國進獻的禮物也被洗劫一空。

關押期間,王玄策慢慢打聽到了事件的原委。

王玄策得出一個結論:這個阿羅那順是個二百五!

戒日王死了,你現在當家,這是你的內政。沿襲以前外交政策,繼續交好大唐,這些禮物不都是你的嗎?犯得著派兵來搶嗎?如果貪圖各國進獻大唐的財物,那未免鼠目寸光。

昨日座上賓,今朝階下囚!堂堂大唐帝國的代表團長居然被洗劫,身陷囹圄,個人生死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帝國面子往哪裡放?如何向太宗皇帝交待?

面子就是尊嚴。對這樣的二百五,只能以暴制暴!

關押中,王玄策做出了兩個決定:

第一,不能坐以待斃,指望唐帝國派人來救援,山高水長,路途遙遠,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而且,太窩囊了。

第二,即便找到機會,也不能逃之夭夭,否則,有辱帝國名聲。

想到這裡,王玄策的大心臟爆發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從心裡蹦了出來:逃出去,找吐蕃借兵,滅了阿羅那順以洗其辱!

王玄策的想法並非異想天開。

早在四年前,文成公主就已遠嫁吐蕃贊普棄弄宗贊,也就是松贊干布,唐蕃正處於蜜月期。找吐蕃借幾千兵馬,應該不是難事。

打定主意,王玄策和蔣師仁開始找機會逃跑。

天竺士兵的主業估計是唱歌跳舞,對大唐俘虜的看管不太嚴密,還真給王玄策、蔣師仁找到機會逃了出來。

從天竺到吐蕃,需要翻越氧氣稀薄的叢山峻嶺,被恥辱和憤怒燃燒的王玄策居然一路跑到了吐蕃,而且收穫不小:吐蕃借給了一千二百人馬,泥婆羅(今尼泊爾)借給了七千人馬。

當時,泥婆羅的尺尊公主也嫁給了松贊干布,泥婆羅國自然對大唐使者要高看一眼。

吐蕃和泥婆羅的慷慨援手,讓王玄策底氣大增,旋即以大唐使節名義傳檄鄰國,又招來一些人馬,將近一萬人。

在寒風凜冽的雪域高原,仰望頭頂觸手可及的清澈繁星,那一刻,當年出使途中建功立業的傅介子、馮奉世、班超等外交猛人彷彿在王玄策身上靈魂附體。

「遙望西域」王玄策:一個失敗者的史詩(二)

馬蹄如風,火花飛濺,空氣燃燒,大地在顫抖。兩名披堅執銳的漢人將軍率領一群異族軍隊朝著青翠欲滴的恆河平原呼嘯而下。

三、復仇者歸來!

阿羅那順註定要為自己愚蠢的做法付出慘重的代價。

從吐蕃、泥婆羅成功借兵的王玄策率領近萬名士兵馬不停蹄地朝著摩伽陀國馳騁而來,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這場因外交風波引發的戰爭是中國與印度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衝突,但又顯得非常奇特:

第一,中國政府,當時的唐帝國毫不知情,估計還在等待著王玄策又帶來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第二,唐帝國這邊的統帥是兩名外交官,也就是文職官員在指揮;

第三,唐帝國這邊所有士兵沒有一個漢人,全部來自吐蕃和泥婆羅。

這場奇葩的戰爭成了王玄策的個人秀。可惜,史書對這場戰爭的記錄非常簡略,只有九十個字。

據《舊唐書》記載: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讓我們一起試著還原戰鬥的過程。

進入恆河平原後,王玄策兵分兩路,自己率主力直撲摩伽陀的都城茶鎛和羅城,另一路由蔣師仁率領,在外圍設伏。

聽聞已經逃跑了的唐帝國代表團團長率軍報復而來,阿羅那順大驚失色,急忙調集軍隊迎戰。估計派出了具有濃厚印度特色的大象軍團參戰。

「遙望西域」王玄策:一個失敗者的史詩(二)

不要忘了,當年戒日王就是靠著象軍“象不弛鞍,士不釋甲”爭戰四方才建立了戒日王朝,應該說,還是具有很強的震懾力和戰鬥力。

不過,王玄策這次帶計程車兵全部來自吐蕃和泥婆羅,與天竺挨的很近,並不懼怕大象。再說了,吐蕃士兵彪悍驍勇,就連唐帝國也很頭疼。

王玄策一介文官,雖然不是軍人出身,但這撥歷經隋末亂世的官員,對行軍打仗並不陌生,更不會怯場。

在王玄策的指揮下,吐蕃和泥婆羅計程車兵也很玩命,僅用了三天時間就攻破了茶鎛和羅城池,斬殺守軍三千多人,溺水死亡一萬多人。

阿羅那順見大勢已去,只得棄城逃跑。

逃跑路上,阿羅那順重新糾集殘餘兵馬,準備重整旗鼓再戰一場。沒有想到,蔣師仁已經摩拳擦掌等候多時。

一番廝殺下來,摩伽陀士兵潰不成軍,阿羅那順被蔣師仁生擒。

死裡逃生的摩伽陀殘部見國王被擒,又不甘心投降,於是擁立阿羅那順的王后主持大局,企圖依託乾陀衛江阻擋

王玄策下令蔣師仁乘勝追擊,不給敵軍喘息之機。已成驚弓之鳥的摩伽陀士兵見這幫虎狼之師窮追不捨,心無鬥志,紛紛投降。阿羅那順的嬪妃、王子和一萬二千人被俘。

戰役結束,王玄策復仇之戰震驚天竺諸國,各城邦、部落紛紛投降。東天竺國王尸鳩摩動作最迅速,給王玄策送來三萬只牛馬犒勞部隊;一個名叫迦沒路的小國進獻寶物和地圖,還請大唐賜給翻譯成梵語的《道德經》。

肅清敵對勢力,穩定摩伽陀局勢後,王玄策把借來的吐蕃、泥婆羅軍隊打發回去,帶上重獲自由的使團成員和心如死灰的阿羅那順,踏上返回唐帝國的路程。

回到長安,唐帝國舉行隆重的獻俘儀式,王玄策“執阿羅那順獻闕下”,昭告宗廟。

帝國天子李世民對阿羅那順訓斥道:“夫人耳目玩聲色,口鼻耽臭味,此敗德之原也。婆羅門不劫吾使者,寧至俘虜邪?”

什麼意思?

人要是把眼睛和鼻子沉溺聲色,嘴巴和鼻子用來聞臭味,那是自甘墮落,敗壞品德。你如果不劫掠我大唐使者,與我為敵,怎麼可能成為俘虜,落得今日這個下場?!

訓斥歸訓斥,寬宏大量的李世民還是按一貫處理敵酋俘虜的做法,把阿羅那順好好養了起來。

李世民死後,在其陵寢昭陵前的外國首領石刻像中,就有阿羅那順。

死裡逃生,一人蕩平一國的王玄策升任朝散大夫。

從唐太宗到唐玄宗,唐帝國與天竺一直往來頻繁。據史書記載: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五天竺皆派使臣朝見唐帝國。

唐玄宗主政的開元年間,正值唐帝國的巔峰,中天竺,也就是摩伽陀國,先後三次派出使臣;南天竺的使臣請求道:“蕃夷惟以袍帶為寵。”請求賜予唐裝華服。

唐玄宗龍顏大悅,以“錦袍、金革帶、魚袋並七事賜之”,說明天竺人以唐帝國的衣冠為榮。

王玄策以一人之力橫掃中天竺所產生的震懾效應,讓盛世大唐聲名遠播。

(待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