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二戰史五卷一部22:1942年5-7月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2022-02-02由 二戰史資深研究者 發表于 歷史

第二十二章 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北非戰場的轉折首先是大英帝國的全體臣民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關鍵還是凝結了最高統帥丘吉爾的大量心血。為了實現這一戰場的轉折,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推動整個帝國付出最高程度的努力。當然,和蘇德戰場一樣,這一戰場實現轉折前還要歷經挫折,直到跌入失敗的最低谷才走向轉折。

二戰史五卷一部22:1942年5-7月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1942年1-7月隆美爾不斷進攻

第一節 第七回合前奏:丘吉爾督促再督促

先回到1942年2月初的加扎拉防線。敵對雙方又對峙於這一線,戰場又陷入暫時的沉寂。照例丘吉爾繼續督促奧金萊克趕快發起進攻,而奧金萊克繼續拒絕丘吉爾的要求,至於隆美爾嘛,自是在準備下一輪進攻。唯一的區別是丘吉爾更猛烈地發起督促,而奧金萊克更加冥頑不化地拒絕,兩人的關係或大英帝國內兩種思想傾向的關係正在勢成水火。

丘吉爾說:“2月間,我們看出,奧金萊克將軍主張繼續在四個月以內按兵不動,以便對隆美爾展開第二次大會戰。無論是三軍各參謀長,還是我和我的同僚,都認為這另外一次代價巨大的間歇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一致認為,正當俄國人沿著全部遼闊的前線作殊死的、英勇的鬥爭時,英國和英帝國軍隊——給養人數已達六十三萬餘人,而且,增援還川流不息地到達——竟不惜巨大的代價,在如此長的一段期間內無所事事,這是可悲可痛的。”是的,這段時間,丘吉爾面對奧金萊克充滿了“可悲可痛”之感。

馬耳他島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轟炸,正在遭受飢餓的威脅,奧金萊克卻不以為然;他手握六十多萬人馬,擁有“大大超過敵人”的空軍、裝甲部隊以及其他部隊,卻按兵不動;“俄國人沿著全部遼闊的前線作殊死的、英勇的鬥爭”,他卻不為所動。首相質問奧金萊克:“現在我必須問你,你究竟作何打算。”奧金萊克以洋洋灑灑的一千五百字予以迴應,把自己如何不能馬上發動進攻以及如何一點一滴積累進攻的資源,說的是“有理有據”“天衣無縫”。從這一千五百字裡丘吉爾看出了:奧金萊克“直到6月,甚至到7月,都按兵不動,而不顧馬耳他島的命運,以及其他任何需要考慮的事——這類事是不勝列舉的。”丘吉爾要奧金萊克來倫敦面談,後者拒絕了,他知道這是讓自己接受質詢的架勢。

丘吉爾又把一批痛心疾首的話拋給了奧金萊克:首先,洋洋灑灑的一千五百字“引起三軍參謀長和國防委員會的焦灼不安”;其次,“你打算要拖延一步的辦法將危及馬耳他島的安全。況且,也很難於肯定敵人的增援就不比你快,這樣,結果你將發現,你的等待將使你與敵人處於大致相同的境地,或者更壞的境地。”再次,“預計不久德國即將向俄國發動猛烈的反攻,而你的給養人數六十三萬五千之眾(馬耳他島的守軍在外)不投入戰鬥,而準備在7月間進行另一次大會戰,實令人難於容忍。”最後,“我曾就力所能及,不惜使整個戰爭蒙受巨大的損失來支援你。使我極為痛心的是,我感到我們之間已不存在相互諒解了。”

怎麼辦?“不存在相互諒解”也得忍著諒解,丘吉爾決定派兩位欽差大臣——克里普斯爵士和奈將軍——奔赴中東解決這個“相互諒解”問題,前者主要是解決印度問題,路過中東捎帶解決這裡的問題,這就決定了他只能“接觸到問題的表面”。克里普斯結論是:奧金萊克“決心要應付這些困難”,只要最高統帥給他發一封“簡短而友好的電報”,“對於他有采取攻勢的願望已不再懷疑”,對他表現出親切的關懷,那麼一切誤解自然消除,一切不愉快自然消失。丘吉爾看到這樣的電文,自然是“大為不滿”,他憤怒地指出,“我對這種皆大歡喜的情形,絲毫沒有莫名其妙之感,而我們不得不接受的是馬耳他島之可能喪失以及陸軍之無所事事,而此時,俄國人則正在奮不顧身地抵抗德國的反攻,敵人則比我們更快地向利比亞增援。”至於奈將軍,丘吉爾要求他“切勿匆匆離開”,從嚴調查中東軍隊的各種問題,研究敵人的動向,得出正確的結論。至於奈將軍是否完成了這一任務,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好了,倫敦與中東之間的電報來往從2月份持續到3月份,而未有定論。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馬耳他島的危機吸引了丘吉爾的注意力,敵人對這個島的轟炸達到了高潮,英軍往這個島運輸任何物資幾乎不可能,這個島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絕境。5月初,奧金萊克發來電報,時而想推遲與敵人交鋒的日期,時而又說願在沙漠地區採取守勢,並抽兵支援印度方面,看來,他與最高統帥愈來愈南轅北轍,而最高統帥也感受到透過空中電波再這麼討論一下也沒什麼意思了,該是採取決定性步驟的時候了。怎麼辦?是撤換這位將軍,還是迫使他必須服從命令?

最後,丘吉爾選擇了後者,向這位高階指揮官下達了明確的命令:必須向敵人發動進攻,“與敵交鋒的最晚日期是,及時地牽制敵人以協助運輸船隊在6月份月色暗淡時期得以通航的日期”。“我們等了好多天,沒有接到覆電。在這些日子裡,我們不知道他是要聽命,還是要辭職。”不過,奧金萊克最終選擇了聽命,這位將軍細膩地分析了最高統帥部的意圖和自身行動的條件和因素,扭扭捏捏地接受命令。不過,對於丘吉爾提出的他必須親臨一線指揮和把紐西蘭師調往一線的要求,他再次以其精緻的分析予以回絕。

好了,大事定矣,下面就看行動了。至於隆美爾,我們就無需多說了,他照例後援不濟,儘管現在馬耳他受到徹底壓制,他的後方補給線暢通無阻;他照例憑著他的“雄心壯志”推動新的攻勢,他抱怨法西斯統帥部“不曾認清非洲戰場的重要性”,始終不願為這個戰場投入更多資源。希特勒雖然一度動了奪取馬耳他島的心思,但最終是虛晃一槍,法西斯的侵略重心不可能轉移到這裡。

第二節 第七回合:加扎拉防線

隆美爾的進攻是在5月26日發起的,此時英軍還處於真消極防禦和假準備進攻的睡夢中。開戰前,敵對雙方的兵力編成有所變化,而實力獲得新的補充,英軍的補充速度自是快於敵人,儘管它的補給線遠遠長於敵人。英第8集團軍依然主要是由13軍和30軍組成。13軍下轄50師和南非1師,30軍主要下轄第1和第7裝甲師,集團軍在第一線還有南非2師、第5印度師、第1和第32獨立坦克旅、自由法國第1旅等部,當然中東大後方(從東非的蘇丹到西亞的伊朗)還部署有大批部隊。

英軍的防禦體系大概分為兩大部分:位於第一線的加扎拉防線和位於後方的圖布魯克防禦體系。前者從海岸邊的加扎拉一直延伸到沙漠深處的比爾哈基姆,長50英里(80公里),防線的北段(從加扎拉大概到包里布以南)由13軍防守(獲得兩個步兵坦克旅即第1和第32獨立坦克旅的加強),防線的南端比爾哈基姆由自由法國第1旅守衛。隆美爾說,整個防線設計得非常精巧,能在沙漠中搞出如此工程浩大的防線,史上第一回;整條防線由一個雷區掩護著,其中佈下了50萬枚地雷,而從加扎拉防線到圖布魯克的整個防禦體系中,英軍佈下了100萬枚地雷,密集佈雷是這個防禦體系的重要特徵;而防線中每個據點都擁有強大的炮兵和充足的補給,其構築都符合現代戰爭的要求。利德•哈特說,防線已經實現要塞化,也即是說堅固異常,但也有缺點,就是防線內各據點間隙較大,從加扎拉到比爾哈基姆,越往南間隙越大,最南端的比爾哈基姆特別孤立突出,它與北面的據點相隔16英里(約26公里)。

至於圖布魯克,經過英軍長期經營,其堅固程度只能更強不會稍弱,圖布魯克由南非2師直接防守,南邊的阿代姆地區由第5印度師防守。圖布魯克是英軍的大補給基地,除了從這裡獲得海上補給外,英軍也把鐵路線也延伸到圖布魯克附近——阿代姆以東15英里處有鐵路終點貝爾漢姆德。在圖布魯克和加拉扎防線之間也分佈著一些據點,其中最重要的據點就是位於道路交叉口的騎士橋或武士橋據點,由22近衛旅防守。

下面我們看一下集中了主要裝甲力量的30軍的情況。第8集團軍指揮官們既擔心敵人會對加扎拉防線中段發起突擊——他們認為敵人會在這裡發動主攻,又擔心防線的南端翼側,因此對30軍做了一個分散的部署。其第1裝甲師(第2和22裝甲旅)部署於卡普錯小徑,應對敵人可能的中線進攻,第7裝甲師(第4裝甲旅、第7摩托化旅和第3印度摩托化旅)分散部署於第1裝甲師南面,掩護南翼側,支援比爾哈基姆的自由法國第1旅。第8集團軍指揮官裡奇將軍基本上是一位擔心自己處處受到進攻,因而處處加強防禦的指揮官,奧金萊克也曾指出第8集團軍裝甲力量部署過於分散,但裡奇將軍既不會讓自己成為一個積極的防禦者,更不會成為一個積極的進攻者,而奧金萊克拒絕親臨一線指揮,也表明了他也不想承擔什麼,不想改變什麼。

下面看看隆美爾的兵力狀況。隆美爾的兵力編成目前是下轄一個德意聯合裝甲集團軍和2個義大利軍。所有坦克摩托化力量都歸入德意聯合裝甲集團軍,它下轄2個德國裝甲師(15和21坦克師)、1個德國摩托化師(90輕裝師)和2個義大利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特里埃斯特師和阿里埃特師),另外開戰後義大利法西斯統帥部又送來了一個裝甲師(利托里奧師)。2個義大利軍(10軍和21軍)下轄4個非摩托化師。隆美爾的意圖是,以不中用的2個義大利軍部署於戰線北段,牽制當面英軍,以裝甲集團軍一部(特里埃斯特師和阿里埃特師)攻擊戰線南段,主力(德國“非洲軍”)繞過南段翼側,而後向北迂迴,包圍消滅英軍的加扎拉防線,而後大舉向西推進。這無疑又是一個很大膽計劃:隆美爾想對英軍80公里的戰線展開迂迴包圍。

下面看看雙方的兵力對比。首先敵對雙方一線兵力大致相等,各有約13萬人馬。空軍力量也是如此,英軍第一線部署有約600架飛機,敵人則有530架飛機,空軍的兵力配比也差不多,雙方的戰鬥機都是三百多架,轟炸機一百多架,偵察機幾十架。坦克方面,敵對雙方的實力就懸殊了,英軍一線有820輛坦克,另420輛坦克增補用,而新的坦克正源源不斷從漫長的交通線運來。隆美爾一線有560輛坦克,而後備坦克(包括正在修理的)只有50輛,而增補速度肯定是趕不上英軍。至於坦克質量,雙方差距也不小。230輛義大利坦克基本不中用,330輛德國坦克也有50輛不中用的輕型坦克,即使大部分德國中型坦克也趕不上效能不斷更新的英國坦克和正在大規模裝備英軍的美國坦克(目前中東英軍已經有400輛美國“格蘭特”坦克)。炮兵方面,英軍對敵軍也享有三比二的優勢,不過英軍的炮兵分散給了各個部隊,作為消極防禦的工具用,而隆美爾的炮兵相對集中,作為積極進攻的利器用。在摩托化方面,照例英軍使全部摩托化的,但它的部隊都被安排到了據點中,靜待敵人的進攻,隆美爾的部隊只有部分摩托化,而他時刻想著如何機動作戰。

5月26日下午2時,隆美爾發起進攻,先是佯攻加扎拉防線北段,而後入夜時分,坦克摩托化軍隊轉兵南下,繞過比爾哈基姆,開始向北迂迴,一萬輛各型車輛在月光的照耀下,浩浩蕩蕩走向這個“偉大的裝甲戰場”。第二天(27日),隆美爾部隊進展很大,90輕裝師推進到阿代姆,襲佔了英軍這個補給基地,“非洲”軍(15和21裝甲師)衝到艾克羅馬附近,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勝利在望。貪眠的英軍反應再遲鈍,也做出了反應——可以說是很激烈的反應。90師遭遇到激烈的戰鬥,“非洲”軍遭遇到有力的反擊,都停滯不前。後方情形也不妙,大迂迴繞過比爾哈基姆很容易被英軍切斷後方補給線——而英軍第二天確乎這樣做了。28日,情形繼續惡化,他的部隊不得不後撤了。

二戰史五卷一部22:1942年5-7月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隆美爾迂迴加扎拉防線

29日,隆美爾的部隊根據他的命令全線後撤,當然不是撤回原地,而撤到了一個以包里布為中心,背靠雷區的環形防禦地帶內(英軍給這個防禦地帶起了個很形象的名字“大釜”),並且在對面意軍的協助下,在雷區開闢了兩條後勤補給線。接下來,隆美爾不再冒進,不敢太過輕視英軍,依託“大釜”陣地,穩紮穩打,先是花了兩天時間(5月31日-6月1日)消滅了被圍在包里布的英軍(50師150旅和獨立坦克第1旅),而後轉兵南下,經過十天(6月1日-10日)血戰,攻克比爾哈基姆據點,自由法國第1旅英勇堅守十天之久,成為此戰中英軍最大亮點。

二戰史五卷一部22:1942年5-7月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隆美爾退入大釜陣地

隆美爾一點點攻克加扎拉防線南段,而英軍在幹什麼呢?首先,當隆美爾從容撤入“大釜”陣地時,英軍又陷入了“睡眠”狀態,遲遲才做出反應。其次,隆美爾為英軍指揮官精準把脈:即使他撤入背靠雷區的“背水之地”,英軍也不敢輕舉妄動。消極防禦的典範代表裡奇將軍既不敢把意軍當面的南非1師和50師調往它處,也不敢用這兩個師直接反擊意軍,進到隆美爾的側後。同樣也不敢運用手中的裝甲機動力量(兩個裝甲師)不顧“背水之地”的敵軍而攻擊其後方。其實,奧金萊克也曾建議裡奇用裝甲兵力攻擊敵後方,但前者堅守規矩,絕不會干預後者的指揮,而後者決心要守住自己的一切,生怕哪裡捂不住,讓敵人跑到自己的後方來——那可是最要命的事兒喲。作為中規中矩的臣子,他明顯就缺乏進攻的膽量。另外,還有件事兒,經過前幾天作戰,隆美爾只剩下130輛坦克,外加100輛不中用的意軍坦克,而裡奇手中依然握有400輛坦克。

裡奇選擇了一條最直接的道路發起反擊。誰該守哪裡繼續守哪裡,不準動,其餘機動力量(30軍、50師一部、32獨立坦克率外加兩個印度旅)直接正面攻擊隆美爾的“大釜”陣地。這一攻擊自是充滿消極防禦精神,首先這一攻擊只在6月5日蜻蜓點水搞了一下,其次這一攻擊是以零敲碎打的方式展開的。在“大釜”北面,32獨立坦克旅和69旅一部攻擊了一下,即宣告失敗;在“大釜”東面,先是印10旅攻佔了一些地方,後22裝甲旅和印9旅投入,不過很快遭遇困難,不得進展;最後,第2和第4裝甲旅也在北面投入進攻,試圖挽回即告失敗的殘局。整個攻擊過程,指揮官臨陣脫逃有之,稍遇困難即行停止有之,各自為戰,缺乏協調有之。

英軍的攻擊剛一頓挫,隆美爾的反擊就來了。南面15裝甲師和吳爾茲戰鬥群向北進攻,包抄英軍,輕鬆瓦解英軍攻擊,將其四千人送入戰俘營。經過這一連串作戰,裡奇一無所獲,坦克數量已經從400輛降到170輛(不過隨後又迅速補充到330輛,數量上依然比敵人佔優),而其戰鬥信心自是要耗盡了,其指揮心理自是要崩潰了。正義者沒有顯示出正義的勇氣,反動者卻從來信心滿滿。

接下來幾天又成了隆美爾的個人表演賽。他不受牽制地攻克了比爾哈基姆,打掉了英軍的南段防線,後勤補給無後顧之憂,隨之而來的就是“兵力又自由了”“可以自由作一次新的長程跳躍了”——可以恢復進攻了。6月11日,隆美爾反擊再出發,全軍衝出“大釜”陣地,向北衝殺而來,於是裡奇的消極防禦也就走向崩潰了。12-13日,裡奇的裝甲部隊在武士橋的狹窄地域內被包圍和消滅,緊接著艾克羅馬被攻佔,巴爾比亞大道門戶大開——這是英軍唯一的撤退大道。隆美爾集中空中地面一切火力於這條大道上,還死守在加扎拉防線的南非1師和50師陷入包圍,大批英軍從火海般的大道上倉皇東逃。不過50師沒有走這條“獨木橋”,而是集中兵力向南攻擊,突破意軍防線,穿過隆美爾後方得以逃脫——這不是一個奇蹟,而是英軍本來應該走的道路,本來應該從這裡抄隆美爾的後路。

二戰史五卷一部22:1942年5-7月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隆美爾衝出大釜陣地

好了,現在裡奇帶著他的殘兵敗將一股腦逃回埃及邊境,再次撇下了圖布魯克要塞。圖布魯克還能像上次那樣,堅守住自己的陣地,拖住敵人前進的步伐?我想,我們不應該對一支沒有勇氣和膽量的消極防禦軍提出過高要求,現在這支軍隊正在發生塌方式的信心和士氣崩潰。6月16日-19日掃除外圍據點後,20日隆美爾猛然發動強攻,經過一天的功夫,就將圖布魯克這個堅固要塞和英軍抵抗象徵“斬於馬下”,俘虜3。3萬人馬,大大重創英軍那脆弱的戰爭心兒。

遠在百里開外的裡奇本就驚魂未定,一聽到圖布魯克失守,基本嚇破了膽。埃及邊境也不安全,還得繼續逃跑,他決定跑到馬特魯港。不過,此時奧金萊克將軍接管了指揮權,在“對問題作了一次全面檢討” 之後,他感到即或跑到馬特魯港也非安全之策,英軍必須做一次更“大膽”的逃跑,才能逃出生天。隆美爾自是不給英軍喘息之機,後者跑得越快,前者追得越歡。隆美爾一面部署攻擊圖布魯克,一面部署追擊,一面催促自己的後勤補給快快趕上,一面利用從逃跑者手中繳獲的戰利品追擊逃跑者,他不怕跑斷腿,只怕趕不上。6月29日,馬特魯港失陷,隆美爾再次繳獲豐厚,俘虜六千英軍,不過逃跑者的大部分人馬還是擺脫了他的追擊鎖鏈,在阿拉曼地區重新站穩腳跟。

二戰史五卷一部22:1942年5-7月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隆美爾追擊

好了,逃跑者再怎麼逃跑也有自己要堅守的底線,因為它遠沒有衰弱到徹底失敗的境地;追擊者在怎麼追擊,也有強弩之末的時候,因為它遠沒有強大到戰勝逃跑者的境地。接下來,英軍迅速撤入新近組織起來的阿拉曼陣地,隆美爾的追擊也緊跟而至。勝利者信心充裕,想一鼓作氣,再創勝利,但它很快感受到自己強弩之末的現實,很快感受到失敗者迅速重振旗鼓,感受到“他們用驚人的高速度調集生力軍,開入阿拉曼防線”,感受到失敗的刺激讓失敗者“大為振作”,“在最危險的時候,平常不可能的事情也變得可能了”。“危難是治療思想僵化的最好良藥”——對大英帝國來說,危難是克服惰性,走向積極主動的最好良藥。

二戰史五卷一部22:1942年5-7月北非戰場繼續失敗

阿拉曼

北非戰場的第七回合作戰至此結束。法西斯統帥部自是要興高采烈一番。這首先是義大利法西斯滅亡前的迴光返照,欣喜若狂的墨索里尼連開羅凱旋入城式的白馬都準備好了,準備乘著隆美爾的一往無前,享受這輝煌的侵略成果,儘管德國法西斯過去不會、將來更不可能支援他的地中海帝國的迷夢,儘管隆美爾非常不滿於義大利法西斯軍事後勤機構的極端無能——這個後勤機構根本支撐不起隆美爾的一往無前。至於德國法西斯,對隆美爾的勝利自然也表達了滿意和欣賞之情,隆美爾的軍銜因此又提升了一個檔次(元帥),但僅此而已,增加對北非戰場的投入是不可能的。在隆美爾取得巨大勝利之時,希特勒卻取消了奪取馬耳他島的計劃,一些用於北非戰場的兵力也轉投蘇德戰場,因為他認為北非戰場已經取得足夠的勝利——隆美爾大約再努力一把就能奪下開羅和蘇伊士運河【注1】,無需用奪取馬耳他島再為它“錦上添花”了,蘇德戰場的主要地位不會因為這個勝利而絲毫動搖。隆美爾自是抱怨兵力不足,宣稱再給自己幾個師足以攻下埃及,但法西斯侵略盤子裡就是容納不下他的要求,容納不下他的侵略功業。

【注1:說起這個馬耳他,我們有必要再囉嗦幾句,實際上在隆美爾開始進攻前,德意兩個法西斯統帥部召開過會議,討論下一步作戰是先進攻馬耳他還是先讓隆美爾實施北非陸上進攻,因為在一個法西斯實力不濟和另一個法西斯投入不足的情況下,北非陸上進攻作戰和馬耳他進攻戰不可能同時進行。隆美爾是力主要他先搞北非進攻,不給北非英軍任何喘息之機,直搗它的埃及老巢。聽到隆美爾的這一想法,希特勒心花怒放,奪取馬耳他的意願迅速衰退。而現如今隆美爾大勝之際,不光是德國法西斯就是義大利法西斯對奪取馬耳他的意願也下降了。】

第三節 大英帝國危難中再奮起

下面我們要轉向大英帝國危難中再奮起。加扎拉防線作戰開始後,丘吉爾的心情自是跟著戰爭情勢的大起大落而跌宕起伏。最初,隆美爾退向“大釜”陣地,丘吉爾及其倫敦統帥部也跟著奧金萊克的報喜電報而喜氣洋洋。但很快形勢逆轉,隆美爾從“大釜”陣地殺出,加扎拉防線不保了,英軍一潰千里,圖布魯克投降了,埃及邊境失守了,馬特魯港陷落了,這是何等的災難呀!大英帝國必須在危難中再奮起了,必須阻止第二戰場開闢!必須集中力量於北非戰場!必須確保這個戰場轉敗為勝!華盛頓訪問歸來了,英美戰爭轉折謀劃正在定局,危難中奮起有了穩固之根基。

說起危難中奮起,我們還是應該從議會對丘吉爾政府的不信任投票說起,它應該是危難中奮起的前奏。“一長串軍事失利和潰敗”引發的這場國內風波,整體來說,只是戰爭中的一個小插曲,不用說,丘吉爾執政地位是穩固的。但他還是從這場風波中看到了人民的不滿,看到了統治階級對他的警告。當丘吉爾從華盛頓訪問歸來時,迎來的卻是議論的風潮、尖刻的批評、大量的不滿乃至信任的喪失。挑戰不大不小,可大可小,應對得當,則化險為夷,應對不力,後果也不好說。丘吉爾覺得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光明磊落,主動迎接挑戰,真理只會越辨越明,思想只會越辨越清,這既是一次迎接挑戰的辯論,也不失為一次統一思想和人心,進一步鞏固執政的辯論。

一場議會大辯論盛大開幕了。所謂不信任投票,用丘吉爾的話說,就是議員們蒐集一切材料攻擊政府,削弱民眾對它的信任,讓它產生信任危機,進而推翻它。啊,一場精良的資產階級民主實踐!四面八方的攻擊到來了:攻擊丘吉爾,說他領導無能,說他敗績連連,說他不應該兼任國防大臣,成為三軍統帥;攻擊政府,攻擊三軍參謀長,攻擊前方指揮官,說他們調動無方,指揮無能,勇氣欠佳;攻擊英軍武器裝備不強,攻擊英國武器研發不行……

辯論不知疲倦地進行了兩天,丘吉爾做壓軸發言,展開絕地反擊,奪回失去的陣地。他激昂地讚揚道:“我們的議會制度在戰爭期間還能進行無拘無束的自由活動,這是多麼突出的例證啊!”他痛苦地回顧了這場戰爭的失利:“我們損失了五萬多人,其中大部分已成了俘虜;也損失了大量的物資……隆美爾穿過沙漠推進了大約四百哩,現在正迫近富饒的尼羅河三角洲。”他不滿地指出:一小撮人物乘著戰爭失敗煽風點火,試圖動搖“英國政治生活的全部基礎”,他們不能代表英國民眾的心聲,也不能代表整個議會,因而也不為資產階級民主所容。他希望議會做出公正合理的評價,“能夠表示一個負責的、適當的而審慎的意見”。看來,資產階級民主也是有方向的,不得不聚焦於一箇中心任務,是不能容忍一小撮人物煽風點火的。

接下來,丘吉爾展開了辯護,為英國武器裝備不行辯護,為前方將士辯護——當然也為失敗的奧金萊克辯護,為三軍參謀長和最高統帥部辯護,為他擔任三軍最高統帥辯護。他發出強有力呼籲:議會和資產階級民主要作他及他的政府、他的統帥部、他的前方將士的堅強後盾,既然議會選擇了他的政府和統帥部來領導戰爭,那就要毫不猶豫地支援之,此時此刻大英帝國最需要一個“堅強團結的政府”,最需要的是上下同欲,無往而不勝。

沒有懸念,丘吉爾勝利了,不信任動議以475票對25票被擊敗,一小撮人物的煽風點火被澆滅,人民再次選擇了丘吉爾,也就選擇了戰爭轉折,選擇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渡過小風波,穩定國內後,丘吉爾可以帶領大英帝國從危難中奮起了,可以重振旗鼓,轉敗為勝了。首先,援軍一批又一批地到達北非戰場,損失了五、六萬人馬和大批武器裝備的軍隊迅速獲得補充,恢復戰力,同時從英國本土將有3個新銳師(51師、44師和第8裝甲師)到達北非戰場,進一步增厚這個戰場的作戰兵力。至於隆美爾除了眼紅英軍“用驚人的高速度調集生力軍”外,是享受不到這樣待遇的。其次,7月份是個好日子,美國已經認可了丘吉爾的戰爭轉折方針,大家集中兵力於北非戰場,這一戰場的轉折有了深厚基礎。而英聯邦諸自治領也沒有因為加扎拉防線的失敗來拆臺,而是愈加團結在母國周圍,鼎力支援,助力北非戰場戰爭轉折。至於廣大殖民地人民,此時也沒有給大英帝國“添亂”,鬧獨立情緒,而是出兵、出人、出力、出物,是北非戰場戰爭轉折默默無聞的貢獻者,特別是中東人民和非洲人民是北非戰場轉折的重要貢獻者。最後,也是當前最緊迫的,丘吉爾決心重新整理人事,改組中東司令部,北非戰場的事已經無數次證明不是力不行,而是人不行,這是大英帝國朝野上下絕對的共識。奧金萊克、裡奇等諸君都不行了,嚴重不行了,必須換人了,換更強的人了,這是目前實現戰爭轉折的關鍵所在。

8月間,丘吉爾決定親赴中東,親手解決中東人事問題,同時訪問蘇聯,解決英美戰爭轉折謀劃確定後的收尾工作。來到埃及後,丘吉爾訪問了前線,慰問了將士,聽取了各方面意見,看到了中東將士士氣不減,鬥志依舊,但也聽到了各種抱怨和不滿。更新人事乃牽一髮而動全身之事,要做到既能有利於扭轉戰局又能讓各方面滿意,確乎不容易。丘吉爾本意不想徹底拋棄奧金萊克,還想給他安排個位置。他想將中東司令部一分為二,兩個司令部各管一片,一個管埃及前線、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另一個管伊朗和伊拉克大後方——丘吉爾準備把奧金萊克安排到這裡。丘吉爾這個想法遭到倫敦戰時內閣的反對,後者認為對中東司令部人事實施大變動是必須的,但越在這個關鍵時候,越不應分裂這個司令部,越要加強它的統一。丘吉爾聽從了內閣的意見,決定中東司令部人事大換血,徹底拋棄奧金萊克,由亞歷山大將軍接替他,出任中東總司令,同時任命蒙哥馬利出任第8集團軍司令官,全面掌管埃及前線事宜。伴隨著首腦人物的更替,各級領導指揮機構也進行了相應的人事變更,一批精兵強將充——大英帝國體系內稱得上的精兵強將——實到了領導指揮體系中。

至於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兩位將軍此前沒什麼戰績,更多的是扮演撤退將軍的角色,此次將在丘吉爾的全力支援下,將扮演推動北非戰場轉折的領導角色,改變他們自身的軍事生涯,扭轉大英帝國的軍事局面。

丘吉爾這次基本沒有選錯人。

頂部